青藏高原科學工作者:觀測植被演替 嗬護高原生態
核心閱讀
在青藏高原的山區,隨著海拔變化,分布著不同的植被類型。不同植被帶之間,是高山植被過渡帶,其變化演替是監測高原生態係統的重要風向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投入相關(guan) 研究,西藏也圍繞林草資源保護開展多項工作,共同保護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
受製於(yu) 自然條件,植物的生長存在著“天然界線”——它是無形的,受製於(yu) 水、熱、土壤等諸多自然條件;它也是有形的,高大的樹木和低矮的灌木之間仿佛有一條線,把兩(liang) 類植被的分布區“劃開”。這就是植物之間的過渡帶。
在青藏高原的山區,隨著山巒海拔的升高,各類植物次第分布,從(cong) 茂密的森林過渡到低矮的灌叢(cong) ,再到稀疏的草地、荒漠……這些植被之間的過渡帶是如何形成的?對過渡帶的保護和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yi) ?
探索過渡帶背後的意義(yi) ,為(wei) 更好保護高原生態尋找答案
西藏的昌都市、林芝市是觀測植物過渡帶的重要區域之一。這裏降水充沛,平均海拔相對較低,孕育了廣袤的原始森林。同時,這裏高聳的山峰為(wei) 觀測和研究植被的垂直分布及其動態變化提供了良好的觀測條件。
在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可以觀測到從(cong) 森林到草甸的多種植被類型。海拔較低處,生長著急尖長苞冷杉這種高大的喬(qiao) 木。隨著海拔不斷升高,喬(qiao) 木逐漸變得稀疏而低矮,直至不再分布。此時,杜鵑這樣低矮的灌叢(cong) 成為(wei) 主要的植被類型。而隨著海拔進一步升高,灌叢(cong) 也不見蹤影,草甸成為(wei) 主要植被類型。
登高遠眺,冷杉和杜鵑、杜鵑和草甸之間仿佛能描出一條線。一旦越過這條線,植被類型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並不是一條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線,而是不同植被之間的過渡帶。”中國科學院墨脫地球景觀與(yu) 地球係統綜合觀測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林介紹。
各種自然條件的細微變化都會(hui) 影響這些過渡帶,“因此,對這些過渡帶的觀測和研究就成為(wei) 探討植物反應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試驗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梁爾源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工作者開始投入植被過渡帶相關(guan) 研究。通過野外科考、設立觀測站以及一係列新手段,科學工作者們(men) 努力探索著過渡帶背後的科學意義(yi) ,為(wei) 更好保護高原生態尋找答案。
溫度、濕度、物種間關(guan) 係等,成為(wei) 影響高原植被過渡帶的綜合因素
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蘆曉明來說,尋找、觀測、研究這些植被的過渡帶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他曾與(yu) 科考隊員在西藏日喀則市薩嘎縣尋找灌木線采樣點時,無意中發現一條海拔5280米的香柏灌木線。
“由於(yu) 香柏存活時間較長,對於(yu) 這些香柏的研究,將幫助我們(men) 了解超過百年時間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極端環境下的高山灌叢(cong) 生態係統。”蘆曉明說,樹線之上植被的生長主要受生長季低溫限製,因此氣候變暖將導致高山樹線向更高海拔遷移。
不但如此,植被的變化還受到過渡帶上不同物種之間競爭(zheng) 的影響。過去100年來,青藏高原不同地區的樹線上升幅度差異較大——在祁連山北部的兩(liang) 個(ge) 采樣點,樹線分別上升52米和80米,而在色季拉山的三個(ge) 采樣點,上升幅度最大僅(jin) 為(wei) 0.8米,還有的地方維持不變。
造成差異的原因隱藏在過渡帶上的灌木當中。在色季拉山冷杉樹線之上,生長著茂密的杜鵑灌叢(cong) 。它們(men) 的高度可以達到3米,導致冷杉的種子落地後無法在海拔更高的地方生長,限製了樹線的“爬升”。
“溫度、濕度、物種之間的關(guan) 係……這些因素綜合決(jue) 定了高原植被過渡帶的進與(yu) 退。過渡帶上的種種變化,讓我們(men) 對植被生存和發展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保護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梁爾源說。
探索建立有關(guan) 過渡帶的監測、評估和脆弱性預警機製
蘆曉明介紹,對植被過渡帶開展監測研究,對於(yu) 識別早期生態係統失衡信號、探索失衡原因具有重要科學意義(yi) ,對生態環境保護很重要。
當出現過度放牧時,牲畜的反複踐踏會(hui) 導致林下土壤板結或樹苗死亡,進而抑製樹線的爬升。此外,人類活動還會(hui) 通過更加複雜的機製作用於(yu) 植被過渡帶——比如,全球變暖使得植被過渡帶海拔上升,也影響著過渡帶上植物的生長。
“香柏是一種廣泛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灌木。觀測和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得近100年來高海拔地區分布的香柏種群更新速度呈現下降趨勢。”蘆曉明介紹,“種群更新代表了植被的健康程度,種群更新速度下降,顯示出過渡帶上的植被更加脆弱。”
在色季拉山的樹線上,杜鵑灌叢(cong) 與(yu) 冷杉之間的製約關(guan) 係也啟示人們(men) :森林是一個(ge) 整體(ti) ,是一個(ge) 由不同組分構成的複雜生態係統。除了伐木等直接會(hui) 破壞森林生態係統的行為(wei) ,林下的人為(wei) 幹擾等也可能會(hui) 影響森林整體(ti) 的穩定性。
對林芝的不少群眾(zhong) 來說,林下資源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因而在采摘季,當地不少鄉(xiang) 鎮幹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組織群眾(zhong) 有序開展林下資源采集。“我們(men) 通過組織安排,控製進入林區的人員數量,從(cong) 而減小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名鄉(xiang) 鎮工作人員介紹。
近年來,圍繞林區保護,西藏開展了多項工作,保護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
“植物過渡帶代表自然環境條件下植被生態係統達到了一種穩態和平衡,對這種平衡的保護與(yu) 監測都必不可少。”梁爾源說,“青藏高原生態脆弱,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監測、評估和脆弱性預警機製,將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保護青藏高原的山水草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全麵建設綠色幸福林芝
《條例》實施以來,林芝各級各部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認真抓好《條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工作。 [詳細] -
雅江北岸:林成片 田成方
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援藏工作組的大力幫扶下,近年來,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深入開展植樹造林工程,著力打造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項目。[詳細] -
西藏兩單位聯合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近日,西藏自治區林草局機關黨委與區政府辦公廳秘書十一處黨支部聯合開展了“我在西藏有棵樹”義務植樹活動,約300人參加。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