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泊變了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引領下,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學治水,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水利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guan) 戰略全局、事關(guan) 長遠發展、事關(guan) 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我國水利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從(cong) 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到引江補漢、滇中引水、引江濟淮工程,再到貴州夾岩、西藏拉洛等大型水庫……一座座水利設施巋然屹立,一條條灌溉渠道密布田野,一個(ge) 個(ge) 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濟東(dong) 西,構築起“四橫三縱”的新水網。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表示,10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整體(ti) 性躍升,農(nong) 村飲水安全問題實現曆史性解決(jue) ,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you) 化,江河湖泊麵貌實現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實現係統性提升。
防洪抗旱體(ti) 係不斷完善
我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為(wei) 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wei) 繁重的國家之一。
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高溫少雨,來水偏枯,江湖水位持續走低,發生了嚴(yan) 重的夏秋連旱。其中,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61米至7.34米,幹流宜昌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均為(wei) 曆史同期最低。
經過科學論證,水利部繼8月中旬調度長江上遊水庫群、洞庭湖水係水庫群、鄱陽湖水係水庫群,為(wei) 下遊累計補水35.7億(yi) 立方米後,9月12日,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zhuan) 項行動再次啟動。“新一輪行動計劃為(wei) 下遊補水17.8億(yi) 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長劉偉(wei) 平說,在確保人民群眾(zhong) 飲水安全的同時,重點保障旱區356座大中型灌區及1460萬(wan) 畝(mu) 中稻、晚稻灌溉用水需求。
科學調度水利工程是抗旱的有效手段,也是防禦洪澇災害的關(guan) 鍵措施。10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整體(ti) 躍升,成功戰勝了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珠江、鬆花江、遼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嚴(yan) 重洪澇災害。比如,去年以來,黑龍江上遊發生特大洪水、黃河中下遊發生曆史性罕見秋汛、珠江流域北江發生曆史罕見洪水,全國有8135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攔洪運用,攔洪量2252億(yi) 立方米,12個(ge) 國家蓄滯洪區投入分洪運用,減淹城鎮3055個(ge) (次),減淹耕地3948萬(wan) 畝(mu) ,避免人員轉移2164萬(wan) 人。
“近年來,我國幹旱和洪澇災害多發、重發,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體(ti) 係在防汛抗旱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姚文廣介紹,具體(ti) 來看,在工程方麵,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ti) 係,通過綜合采取“攔、分、蓄、滯、排”的措施,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8900億(yi) 立方米,通過綜合采取“蓄、引、提、調”等措施,可確保城鄉(xiang) 供水安全,最大程度減輕幹旱造成的損失。
在非工程措施方麵,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各類水情站點由2012年的7萬(wan) 多處增加到2021年的12萬(wan) 處,收齊全國站點信息由30分鍾縮短到15分鍾,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預報精準度分別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防治任務的2076個(ge) 縣建設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
“與(yu) 上一個(ge) 10年相比,近10年我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由0.57%下降到0.31%,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供水安全、糧食安全,保障了經濟社會(hui) 穩定運行。”姚文廣說。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在山東(dong) 省德州市慶雲(yun) 縣周尹村,村民周明月這些天總是悠閑地在玉米地裏轉悠,他隨手扒開一個(ge) 玉米皮,“看,粒粒飽滿,壯粒到了頂,又是個(ge) 豐(feng) 收年”。
豐(feng) 收年來之不易,這得益於(yu) 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改善。周尹村、後於(yu) 村等十幾個(ge) 村位於(yu) 漳衛新河南岸,有耕地1500餘(yu) 畝(mu) 。往年一到雨季,河水水位上升,周邊村耕地無處排澇,旱季水位下降,澆地又是難題,看天吃飯成為(wei) 沿河群眾(zhong) 的難題。
水利是農(nong) 業(ye) 的命脈。近年來,慶雲(yun) 縣實施農(nong) 田基礎水利設施改造工程,對縣域內(nei) 河湖涵洞進行改建,新建了水閘、泵站。“遇到雨季泄洪,涵閘關(guan) 閉,有效避免了下遊耕地遭遇洪災;旱季涵閘從(cong) 主幹河提水灌溉農(nong) 田,保障沿河農(nong) 田豐(feng) 收,昔日‘望天田’變成了‘高產(chan) 田’。”慶雲(yun) 縣水利局局長孫寶峰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力度推進農(nong) 田水利建設,優(you) 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夯實了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目前,全國農(nong) 田有效灌溉麵積占耕地麵積的54%,有效灌溉麵積上生產(chan) 的糧食占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的75%以上,生產(chan) 的經濟作物占全國經濟作物總產(chan) 量的90%以上。
“糧食要穩產(chan) 、高產(chan) ,灌區的建設極為(wei) 重要。”水利部農(nong) 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累計投入約1500億(yi) 元用於(yu) 灌區的建設和改造,建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ti) 係,促進了農(nong) 業(ye) 節水、灌溉用水效率顯著提升,提高了糧食的綜合生產(chan) 能力。全國農(nong)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2012年的0.516提升到2021年的0.568,年節水能力達480億(yi) 立方米;全國農(nong) 田有效灌溉麵積從(cong) 2012年的9.37億(yi) 畝(mu) 增加到現在的10.37億(yi) 畝(mu) 。
保障農(nong) 村供水、守住農(nong) 村飲水安全底線,事關(guan) 民生福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會(hui) 同各地大力實施農(nong) 村供水工程建設,累計完成農(nong) 村供水工程投資4667億(yi) 元,解決(jue) 了2.8億(yi) 農(nong) 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鞏固提升了3.4億(yi) 農(nong) 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84%,比2012年提高19個(ge) 百分點。農(nong) 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才能吃上水的問題得到了曆史性解決(jue) 。
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問題備受社會(hui) 關(guan) 注。據了解,由於(yu) 曆史原因,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曾遭到嚴(yan) 重損害,地下水嚴(yan) 重超采,造成大麵積地麵沉降。2014年3月,黨(dang) 中央專(zhuan) 門就“修複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及地麵沉降”提出明確要求,大力實施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這幾年,通過“節、控、換、補、管”等措施,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治理區淺層地下水和2018年同期相比回升了1.89米,深層承壓水回升了4.65米。從(cong) 地表的河流和湖泊來看,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均恢複了過流,白洋澱重現生機,斷流幹涸近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今年也實現了全線過流貫通。
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滿載著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2016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推行河長製的意見》;2017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在湖泊實施湖長製的指導意見》。這項極具創新意義(yi) 的製度從(cong) 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利益出發,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河湖水災害、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問題。
如今,每一條河流、每一個(ge) 湖泊都有人管、都有人護。全國31個(ge) 省(區、市)黨(dang) 政主要負責同誌擔任省級河湖長,省、市、縣、鄉(xiang) 四級設立了河湖長30多萬(wan) 名,村級河湖長90多萬(wan) 名。河湖麵貌發生了曆史性改變,越來越多的河湖重現生機,成為(wei) 造福群眾(zhong) 的幸福河湖。
水土流失治理也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水利部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不懈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我國水土流失持續呈現麵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的趨勢。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麵積267.42萬(wan) 平方公裏,比2011年下降27.49萬(wan) 平方公裏,水土保持率達72.04%。
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南北調配、東(dong) 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總體(ti) 格局,“係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正在加快構建。
李國英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主線,以算據、算法、算力建設為(wei) 支撐,以數字化場景、智能化模擬、精準化決(jue) 策為(wei) 路徑,大力建設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全麵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利體(ti) 係,為(wei) 全麵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藏高原160個湖泊40年逐日水溫數據發布
我國科研人員融合運用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重建了青藏高原160個湖泊1978年至2017年逐日水溫數據,日前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等數據共享平台上發布。 [詳細] -
青藏高原大多湖泊升溫:近40年來表麵溫度每10年升約0.01-0.47℃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9日發布消息說,該院水環境遙感團隊近期在湖泊水溫大範圍動態監測與模擬方麵取得重要進展——通過融合遙感與數值模擬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