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璀璨青海湖,“亮眼”成績單

發布時間:2022-10-21 16:47:00來源: 青海日報

  在中國版圖上,青海形如一隻向東(dong) 的兔子,而青海湖就像是這隻兔子的眼睛。

  2021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青海時親(qin) 臨(lin) 青海湖仙女灣,在實地察看青海湖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時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

  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又提到了“碧波蕩漾的青海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青海湖的深切關(guan) 懷和殷切期望,為(wei) 深入推進青海湖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擘畫了宏偉(wei) 藍圖。

  “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men) 的寶藏。”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地叮嚀下,這隻“兔子的眼睛”變得越來越清澈、越來越靈動、越來越有神……

  青海湖是維護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生態安全和我國西北部大環境生態平衡的重要水體(ti) ,控製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保障東(dong) 部農(nong) 業(ye) 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高原生物基因庫,國際候鳥遷徙通道重要節點。

  近幾十年來,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青海湖出現湖泊萎縮、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yan) 重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

  在青海湖東(dong) 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克土國家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綠色在沙丘上延伸。

  “早些年我們(men) 種下的樹有些長得比人還高,看著樹木一天天長起來,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走在通往望綠庭的木棧道上,海晏縣草原站林業(ye) 工程師石德榮充滿感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自然因素和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發展的影響,海晏縣土地沙漠化麵積一度增加至9.9萬(wan) 公頃。為(wei) 有效控製沙漠化蔓延,從(cong) 1980年開始,海晏縣重點對克土、大水塘一帶沙區實行常年禁牧封育和工程治理。采取“以封為(wei) 主,封造結合”的方法,逐步調整樹種結構和固沙方式,憑借沙棘營養(yang) 土坨造林、烏(wu) 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係列實用的治沙造林技術,在這片高寒風沙幹旱區走出了一條見效快、成活率高的治沙造林新路子。

  換人不換目標,換屆不換藍圖。石德榮說,經過多年治理,如今治沙造林封育區的天然植被逐步恢複,苗木長勢良好,在青海湖東(dong) 北岸築起了一道堅固的“綠色屏障”,有效保障了青海湖核心區域的生態安全。

  牧民出身的華什才是克土治沙點的一名護林員。11年來,他幾乎每天都在這片沙區巡護,夏防旱、冬防火,還要盡量減少牲畜和人群對沙區的影響。

  “平時都是騎著摩托車,路不好的地方,騎馬過去!”年複一年,騎壞了四輛摩托車的華什才發現,沙區的樹長得越來越好,周邊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高,這片鬱鬱蔥蔥的大地儼(yan) 然成為(wei) 諸多野生動物鍾情的家園。

  青海湖畔的“塞罕壩”是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的鮮活注腳。

  在剛察縣汙水處理廠看到中控組長山成明時,他正趕往深度處理間。據他介紹,經過格柵、沉澱、消毒等步驟,這些城鎮汙水在排放時能夠達到生活汙水一級A排放標準。這意味著,流經濕地公園再注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沙柳河的水,是達標的。

  對青海湖來說,這種變化並不僅(jin) 僅(jin) 是一棵樹的成長和一滴水的蛻變。

  ——十年來,立足流域、係統保護、綜合施策,先後實施草地治理、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等一係列保護工程,全麵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一體(ti) 保護;

  ——十年來,先後實施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yu) 修複、退牧還草、自然保護地建設等47項重點生態項目。積極與(yu) 全國、全省重大規劃銜接,建立生態監測、保護修複等3大類15項滾動項目儲(chu) 備庫,項目支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有時,數據比理論更鮮活、更有說服力。

  2021年,青海湖水體(ti) 麵積較2012年增大5.1%,達到4625.6平方公裏,水位增高2.18米,恢複至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哈爾蓋河、泉吉河、布哈河等8條入湖河流監測水質達到II類以上標準,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麵水質優(you) 良率達到100%。青海湖周邊草地覆蓋狀況改善的麵積占比從(cong) 2012年的57.6%上升到70.5%,退化麵積占比從(cong) 31.4%下降到23.7%,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濕地保護率達69%。

  青海湖這隻“眼睛”一天天“清澈”起來。

  更靈動——生物多樣性快速恢複

  湟魚,學名為(wei) 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也是青海湖“草—河—湖—魚—鳥”生態係統中的關(guan) 鍵物種。每年5月底至8月初,成群結隊的湟魚從(cong) 青海湖出發、逆流而上,上演“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洄遊奇觀。它的生存數量的增減,在一定層麵代表著青海湖生態環境狀況的改善。

  眾(zhong) 所周知,上世紀六十年代,捕撈致使湟魚數量迅速下降,一度到了種群滅絕的最低臨(lin) 界線。2004年,它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wei) 瀕危物種。

  “從(cong)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省上對青海湖實施封湖育魚。多年努力下,湟魚增加、鳥類繁盛,生態係統正趨向良性循環。”剛察縣農(nong) 牧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漁業(ye) 管護員張廣義(yi) 從(cong) 事湟魚保護已有13年。他說,每年六七月是湟魚洄遊的重要時期。他經常和同事一起沿河道進行不間斷巡護執法,防止湟魚擱淺,當地不少群眾(zhong) 也會(hui) 跟他們(men) 一起參與(yu) 湟魚救護。

  為(wei) 了保護湟魚資源,除了六次封湖育魚,青海省通過強化水域環境監測、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遊通道等保護舉(ju) 措,有效保證了湟魚種群量的恢複。2021年,湟魚資源量已恢複至10.85萬(wan) 噸,是保護初期的42倍。

  有了充足的食物,鳥類越來越多。

  透過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監控大屏,在鸕鶿島、海心山上駐足、踱步的水鳥一覽無餘(yu) 。

  剛剛從(cong) 野外巡護回來的工作人員宋海青告訴記者,青海湖水位上漲後,濕地變多,水鳥數量明顯增加。據他觀察,今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斑頭雁比以前多了。

  或許一組數據能更好地說明宋海青的判斷。

  作為(wei) 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多樣性實現增量。近年來監測中新增草鷺、小濱鷸、灰頭麥雞、羅紋鴨、大麻鳽,水鳥種類增加到98種。根據今年9月最新青海湖水鳥秋季遷徙期監測數據顯示,青海湖水鳥數量達23萬(wan) 餘(yu) 隻,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2%。

  青海湖的生物多樣性遠不止於(yu) 此。作為(wei) 一個(ge) 原真完整的自然社會(hui) 複合生態係統,青海湖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多樣化生態地理要素,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是普氏原羚的惟一分布區。

  跟沙柳河鎮的湟魚家園一樣,30多公裏外的哈爾蓋鎮也有一張“生態王牌”。早在2007,這裏就建立了我國首個(ge) 普氏原羚專(zhuan) 屬保護區——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

  成立特護區後,這片區域先後建設了54座普氏原羚飲水池,有效降低了普氏原羚因飲水而溺水死亡事故的發生率。從(cong) 2009年開始,每年枯草期,剛察縣向保護區投放飼草料。

  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增加,普氏原羚數量有了大幅增加。站在315國道向北遠遠望去,可以看見普氏原羚正跳躍奔跑。據剛察縣自然資源和林業(ye) 草原局工作人員李成林介紹,如今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數量已經從(cong) 2012年的750餘(yu) 隻恢複到2021年的2969隻,達到保護初期的11倍。

  剛滿一歲的“豆豆”是特護區管護員周增本、索南才讓在去年救助的一隻普氏原羚。

  “是去年7月意外發現的。當時它剛出生不久,也許因為(wei) 周圍環境存在危險,被母羊遺棄了。按照以往的救助習(xi) 慣,我們(men) 在遠處靜靜守候了七八個(ge) 小時,還是沒有等到大羊,所以采取了救助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牽掛。

  2020年9月3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hui) 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ti) ,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加快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步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ti) 係,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社會(hui) 參與(yu) 和公眾(zhong) 意識。”

  十年來,青海相繼建成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青海湖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等,在流域內(nei) 設置了300個(ge) 生態監測地麵定位監測站點,全麵搭建覆蓋全流域的科研、監測與(yu) 評價(jia) 評估平台。通過製定實施《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巡護監測工作方案》《生物多樣性監測規範》,對重點保護區域開展常態化巡護,形成“四固定”“三統一”監測、統計方法,常態化開展普氏原羚、黑頸鶴、大天鵝、青海湖裸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監測和巡護執法工作。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樣性不斷豐(feng) 富,維管束植物達74科269屬759種,野生脊椎動物達27目70科209屬340種,魚類資源達2科3屬6種,鳥類種數達232種,“青藏高原基因庫”名副其實。

  更有神——保護發展相得益彰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水位上漲了!”站在沙島公路盡頭,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沙島分局局長倉(cang) 生龍指向仿佛觸手可及的湖麵,“以前走過去需要20分鍾,現在10分鍾就夠了!”

  水位上漲,路程減少。一加一減,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麵對綠色大考,青海持續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汙染的“減法”——既加大保護,築牢生態屏障,又以生態優(you) 先,逐步改善環境。

  減法是人類幹擾的減少。從(cong) 2017年8月29日起,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關(guan) 停了位於(yu) 青海湖北岸的沙島景區,停止一切旅遊經營活動,對沙島景區進行封閉整治。

  加法是發展路徑的拓展。探索自然教育和生態體(ti) 驗為(wei) 主路徑的生態旅遊方式,開展傳(chuan) 統大眾(zhong) 觀光景區向生態旅遊景區轉型和延展、特許經營管理機製研究的前期工作,不斷完善景區服務設施,全麵推動國家公園建設與(yu) 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在沙島核心區,記者看到,遊客以往的足跡已經被灌木叢(cong) 和其他植物覆蓋。曾經景區內(nei) 的棧道、觀景平台等旅遊設施不見蹤影。不遠處鳥兒(er) 的低語伴隨著一陣清風從(cong) 我們(men) 耳旁掠過,讓沉寂的太陽湖泛起了陣陣漣漪。把沙島還給自然後,生機勃勃的濕地和披上“綠衣”的沙漠,成為(wei) 了動物的樂(le) 園,沙島正逐漸變成“綠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既著眼突出環境問題、回應環保熱點,又立足長遠,夯實綠色本底——加減之間,一曲保護優(you) 先、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的綠色“協奏曲”,在青海湖畔奏響。

  2020年,剛察縣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麵對“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的發展機遇,這座海濱藏城再次把目光聚集在築牢全域旅遊的生態基底上。

  去年3月初,剛察縣開展“垃圾不落地,出門即分類”的垃圾處理模式,並在全縣8個(ge) 試點小區及校園和各單位大院推廣。如今,穿行在縣城的大街小巷,總能看到擺放整齊的紅、黑、綠、藍四色垃圾桶。很多城鎮居民已習(xi) 慣按類別往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中投放。

  沙柳河鎮金發A區是此次活動的第一個(ge) 試點小區。雖然是頭一回,可住在6號樓3單元的卓瑪才讓、索南什傑老兩(liang) 口,已經成為(wei) 小區垃圾分類的“明星”,多次高居“紅榜”。

  “家裏人少,平時廚餘(yu) 垃圾多一些。一開始確實麻煩,但聽他們(men) 講的多了,自己就學會(hui) 了。仔細想想,這也是件利人利己的好事!”

  “垃圾分類不是小事,既關(guan) 乎整體(ti) 生態環境,也影響個(ge) 人生活質量。”剛察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大隊大隊長高海峰說:“處理並解決(jue) 好生產(chan) 生活垃圾問題,不僅(jin) 能美化生活環境,也能減輕其對青海湖周邊環境的影響。”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

  通過設立青海湖北岸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室,製定《關(guan) 於(yu) 深入開展“青海湖大保護大治理大聯合”行動的意見》《青海湖流域垃圾清理整治實施方案》,聯合開展“綠盾”行動、河湖“清四亂(luan) ”專(zhuan) 項行動、青海湖生態環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護行動,青海湖生態保護工作形成了大聯合大治理大保護的新格局。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連山,這一次專(zhuan) 門來看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態文明方麵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去年6月在青海湖畔,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如是說。

  今年4月,隨著國家公園管理局複函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進入創建階段。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

  “下一步,我們(men) 按照《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實施方案》要求,與(yu) 地方政府和省直各部門加強協作、形成合力,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yu) 生態旅遊相融相生新路徑,引導環湖群眾(zhong) 合法依規有序參與(yu) 到生態旅遊發展當中,共享發展紅利,讓綠色發展更加穩健,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換機製更加健全,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目標,形成高質量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新格局,努力把青海湖建設成為(wei) 生態友好、綠色發展、文明和諧、人民幸福的國家公園,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為(wei) 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作出青海湖貢獻。”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旅遊管理處處長陳德輝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國家公園是我家,我像眼睛一樣愛護它”

    “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建設。”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詳細]
  • 牢記“國之大者” 守護好綠水青山

    “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生態文明製度體係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詳細]
  • 網紅兔猻去世 明明是貓,為何兔猻名中帶兔帶猻

    網紅兔猻“猻思邈”10月10日去世的消息迅速登上熱搜,引無數人傷感。可以說,“猻思邈”以一己之力讓更多人知道了兔猻,正如西寧野生動物園發出的訃告所言,“猻思邈的一生,未曾享受過遼闊的野外高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