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綠水為墨執青筆 描繪生態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2-11-15 11:05:00來源: 青海日報

  在日月山下,湟水河上遊,有一座被賦予“茶馬商都”美稱的文化古城——西寧市湟源縣,這裏既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個(ge) 獲此殊榮的縣區。近年來,湟源縣大力推進以環保、林草、現代農(nong) 牧、生態旅遊等為(wei) 主的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實現“生態、人文、效益、景觀”協調發展,將一幅水清岸綠、生態和美的“高顏值”畫卷鋪展在河湟大地。

  生態“底色”鮮明

  縣城東(dong) 郊有一處濕地公園,建於(yu) 一片狹長的低窪地上,路邊一排整齊的白楊樹將公園與(yu) 公路隔開。深秋時分,清澈的湖水靜靜地倒映著藍天白雲(yun) 和亭台樓閣,別有一番韻味。

  其實,這座公園是汙水處理廠尾水濕地項目,也是湟源縣實施生態治理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隨著綠色發展持續深入,湟源縣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取得新成績,執法能力也大幅提升。

  完成三北防護林等林業(ye) 生態建設工程2.12萬(wan) 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7.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nong) 村生活垃圾清運覆蓋率、縣城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3%、100%、93.38%,順利通過“國家衛生縣城”複審;全麵落實“河湖長製”,湟水河出境斷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水體(ti) 功能,“大西寧”西部生態屏障和湟源生態保護能力逐步提升。

  在開展保護水資源、截汙納管、工業(ye) 整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麵源治理、排放口整治、生態環境修複“六大工程”中,湟源縣重點工業(ye) 企業(ye) 先後淘汰23台鐵合金礦熱爐和兩(liang) 座水泥機立窯、1座回轉窯、6座磚瓦窯等落後產(chan) 能項目,並加大對窯爐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改進廢棄資源、廢物、工業(ye) 殘料回收再利用技術。同時,推進施工工地、縣城街道揚塵汙染控製、煤煙塵汙染治理、工業(ye) 企業(ye) 汙染整治等工作,全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縣城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到94.9%。

  致富“旋律”悠揚

  而今,在湟源縣東(dong) 峽鄉(xiang) 石崖莊村沿著綠道跑步、散步的村民絡繹不絕。“我們(men) 村河道自西向東(dong) 大約有3公裏長,幾乎每天我都會(hui) 來轉轉,看到有垃圾就隨手收拾掉。”石崖莊村河長馬錄說,村黨(dang) 支部製定了《東(dong) 峽鄉(xiang) 河道“河長製”管理工作實施方案》,並成立村級河(湖)長製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形成了人人有責的生態環境治理機製,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石崖莊村深入挖掘生態優(you) 勢打造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馬錄說:“村裏通過招商引資,動員能人回鄉(xiang) 創業(ye) ,以村民入股分紅等方式,發展村集體(ti) 經濟,籌資70萬(wan) 元打造精品‘河灘經濟’,截至目前營業(ye) 額達16萬(wan) 元左右,就近就地解決(jue) 勞務崗位10餘(yu) 人,不僅(jin) 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帶動了村民致富。”

  在湟源縣發掘生態優(you) 勢資源打造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的不止石崖村,宗家溝、丹噶爾古城、日月山、大黑溝……這些風景勝地,讓曾經“藏在深閨不知處”的一個(ge) 個(ge) 小山村變成了網紅旅遊打卡地。

  和平鄉(xiang) 白水村村民韓大明說起鄉(xiang) 村旅遊滿麵笑容:“我們(men) 村生態環境好,往年來浪的人就多,今年還在自媒體(ti) 上紅起來,村民搶著張羅生意,節假日不提前預定都沒位子,農(nong) 家的火烤饃饃、犛牛酸奶供不應求,不少人在家門口掙上了錢呢。”

  今年,和平鄉(xiang) 依托生態資源優(you) 勢,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契機,著力打造“保護與(yu) 開發齊頭並進、生態與(yu) 文化珠聯璧合”的精品浪河灘經濟,有效促進了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發展。同時,該鄉(xiang) 還組建了浪河灘經濟帶紅色管理站,監督管理各野炊點及野炊散戶,加強白水河沿線河道、草地等區域生態環境管護,通過與(yu) 經營者簽訂環保承諾書(shu) 實現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門前三包”,逐漸形成全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共同管理的長效機製。實現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共贏,村莊更美、產(chan) 業(ye) 更旺、群眾(zhong) 更富。

  據統計,今年前8個(ge) 月,湟源縣已累計接待省內(nei) 外遊客163.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890萬(wan) 元。

  鄉(xiang) 村“畫風”淨美

  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波航鄉(xiang) 南岔村的鄉(xiang) 間田野,行行樹木掩映村莊、一戶戶農(nong) 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巷道整潔美觀……美麗(li) 宜居、一步一景的鄉(xiang) 村新畫卷在眼前鋪展。

  “我們(men) 村自從(cong)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環境好了、庭院美了,每天都充滿精氣神……”說起村容村貌的變化,村民謝金蓮打開了話匣子。

  為(wei) 將人居環境整治向縱深推進,南岔村成立“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網格員+群眾(zhong) ”的整治隊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全麵負責全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黨(dang) 員幹部掛牌亮相,網格員積極作為(wei) ,群眾(zhong) 全程參與(yu) ,將每周五定為(wei) “愛衛日”集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同時,全麵落實“門前三包”責任,與(yu) 農(nong) 戶共同簽訂198份責任書(shu) ,村“兩(liang) 委”不定期對村中各戶門前衛生、亂(luan) 堆亂(luan) 放等情況進行檢查,建立問題整改台賬,實行銷號管理,實現壓力下傳(chuan) 、責任到戶。

  “我們(men) 要把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觀念根植在大家的意識裏,讓文明鄉(xiang) 風吹進村民心田。”村網格員張海福說,在日常生活中,網格員們(men) 利用宣傳(chuan) 欄、微信群等平台,打造睦鄰友好、誠信重禮、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農(nong) 村麵貌。

  今年以來,湟源縣圍繞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目標,把持續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作為(wei) 打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第一仗”,緊扣“三清一改治七亂(luan) ”工作主題,突出抓好“三個(ge) 重點”,建立“四個(ge) 機製”,縣委縣政府先後3次組織召開全縣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專(zhuan) 題會(hui) 議,強力推進全縣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高效有序開展,農(nong) 村環境整體(ti) 麵貌得到顯著提升。成功創建了和平鄉(xiang) 茶漢素村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示範村,有序實施大華鎮何家莊、池漢村、東(dong) 峽鄉(xiang) 灰條口等13個(ge) 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項目,受益人口達2790戶9901人。

  黨(dang) 的二十大為(wei) 青海省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指明了方向,地處省會(hui) 的湟源縣正努力統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以和諧美麗(li) 的姿態意氣風發走向未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格爾木市:踐行政治監督 護航生態文明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做深做細做實政治監督,督促各級黨組(黨委)切實扛起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以鐵的紀律守護綠水青山,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紀律保障。[詳細]
  • 心懷“國之大者”爭做“行之實者”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沙龍灘大草原上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騎著一輛摩托車,16年如一日,駐守平均海拔3500米的黑河源頭無人區,守護著這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詳細]
  • 青海:守護野生動物 守護美好家園

    位於青海湖北岸的海晏縣是重要河流—湟水河的發源地,也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今年54歲的野生動物管護員尕布藏,家住甘子河鄉尕海村,這裏距離青海湖僅幾百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