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當好野生動植物“監護人”,讓珍稀物種頻頻露臉

發布時間:2023-02-15 10:47:00來源: 科技日報

  前不久,有媒體(ti) 攝影師在雲(yun) 南省德宏州拍攝到大批花頭鸚鵡同框的場景。

  “根據拍攝到的影像,能確定花頭鸚鵡的數量超過100隻。”我國著名鳥類學家、中山大學生態學院教授劉陽表示,此次拍攝到數量如此之多的花頭鸚鵡,打破了國內(nei) 的觀測紀錄。

  花頭鸚鵡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yu) 雲(yun) 南、廣東(dong) 、廣西,不過,近百年的時間裏它在這些區域都不見蹤跡,學術界甚至一度認為(wei) 它在國內(nei) 已經消失。直至2015年4月,有生態攝影師在德宏州盈江縣平原鎮觀測到7隻該物種,並拍攝到其野外繁殖行為(wei) 後,花頭鸚鵡才再次被證實在我國境內(nei) 有分布。

  德宏州素有“中國亞(ya) 馬遜”“中國鸚鵡灣”等美譽。德宏州林草局局長楊正華介紹,全州記錄有高等植物6053種、脊椎動物1000種,其中鳥類有720餘(yu) 種,占全國的50%左右,在中國分布的5種犀鳥隻有在德宏州才能全部見到。

  據悉,德宏州委、州政府曆來高度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德宏州堅定地扛起生物多樣性保護責任,描繪出了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推進動植物監測和保護工作

  楊正華表示,這些年,德宏州加強科研和技術創新,推進野生動植物監測和保護工作。

  在保護和研究的進程中,德宏州相關(guan) 部門著手重點物種監測,成功回收保護區“秘境之眼”紅外相機照片及視頻22萬(wan) 餘(yu) 份,通過這些資料共監測到79種野生動物,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6種。2022年,有關(guan) 部門還首次拍攝到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極危”物種馬來穿山甲的野外活體(ti) 影像,確證了我國有馬來穿山甲的自然分布。

  “多年來,我們(men) 還積極開展珍貴樹種、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資源收集培育等工作。”楊正華介紹,目前,全州建成國家優(you) 質樹種種質資源庫、國家石斛種質資源庫,共收集珍貴樹種105種,收集石斛品種150多種。已培育儲(chu) 備珍貴樹種優(you) 質苗木100萬(wan) 餘(yu) 株,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苗木3萬(wan) 餘(yu) 株。建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小區7個(ge) ,建成國家基因庫雲(yun) 南分庫瑞麗(li) 分中心,培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2萬(wan) 餘(yu) 株、珍稀植物20萬(wan) 餘(yu) 株,12個(ge) 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植物得到全麵保護。

  “念好‘管理經’,當好野生動植物的‘監護人’,是我們(men) 堅守的初心。”楊正華說。

  生態致富路越走越寬

  隸屬於(yu) 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雪梨村委會(hui) 的石梯村,是銅壁關(guan) 省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之一。這裏熱帶雨林生態係統保存完整,野生動植物資源豐(feng) 富。

  據記錄,石梯村分布著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和篦齒蘇鐵、滇藏欖等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4種,是全國村一級生物多樣性最為(wei) 密集的地區之一。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17年以來,當地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打造觀鳥旅遊產(chan) 業(ye) ,依托豐(feng) 富的鳥類資源,采取“政府+協會(hui) +合作社”的模式,建設觀鳥特色村寨、規範鳥類監測點、規定生態休養(yang) 期,舉(ju) 辦“國際觀鳥節”。在政府號召下,石梯村設立了40多個(ge) 鳥類監測點,每年接待觀鳥遊客3萬(wan) 餘(yu) 人次,不僅(jin) 讓遊客大飽眼福,還讓當地群眾(zhong) 在觀鳥產(chan) 業(ye) 中嚐足了甜頭。

  “每個(ge) 監測點年平均收入3.6萬(wan) 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如今的8000多元!”村民蔡伍說,他自己買(mai) 了兩(liang) 輛新車用於(yu) 觀鳥點運營,實現了由“貧困戶”向“鳥導遊”的蛻變。

  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石梯村的蛻變隻是德宏州將“綠水青山”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縮影。雲(yun) 南盈江國家濕地公園、孔雀湖生態旅遊區……德宏州用742.86萬(wan) 畝(mu) 的天然林、公益林和199萬(wan) 畝(mu) 的自然保護地,構建出了一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護城河”,走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致富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