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拉薩市城關區奪底街道生態維巴村: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發布時間:2023-02-16 09:59:00來源: 拉薩日報

  生態環境,攸關(guan) 人類存續;生態文明,攸關(guan) 人類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拉薩市城關(guan) 區奪底街道維巴村尤其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如今的維巴村,天變藍了,水變綠了,動植物品種增多了,空氣更加清新了, 維巴村也成了拉薩市唯一一家集田園度假、果蔬采摘、勞作體(ti) 驗、鄉(xiang) 村美食、美景攝影、工藝製作為(wei) 一體(ti) 的原生態民俗村莊。

  出了市中心,順著奪底北路向北大約10多分鍾車程,維巴村山林中紅底黃字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映入眼簾,展示了村民們(men) 對家鄉(xiang) 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現了維巴村群眾(zhong) 堅信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山林中揀拾垃圾的維巴村生態管護員拉巴頓珠告訴記者說:“以前這座山全是光禿禿的,自種樹綠化後,山也綠了看上去特別舒服,特別高興(xing) 。村裏40多個(ge) 建檔立卡戶在管理這一片區,主要是從(cong) 事環境衛生、給樹澆水和防火等方麵的工作,同時政府每年給我發放3500元。”

  在處理生態環境與(yu) 經濟發展關(guan) 係上,該村經過了從(cong) “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階段。以前維巴村群眾(zhong) 是求生存,希望盡快富起來;現在大家更盼著生態環境好起來,村裏更綠、更美,因為(wei) 大家都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維巴村委會(hui) 主任仁增說:“2016年之前,這裏以采石場和挖礦為(wei) 主,當時我們(men) 村的林地麵積隻有400多畝(mu) ,2016年開始,我們(men) 種植了很多樹木,樹木有5個(ge) 品種,到現在為(wei) 止,植樹麵積增加了1200多畝(mu) 。從(cong) 村裏生態補償(chang) 崗位人員來說,上級每年給他們(men) 撥款,他們(men) 會(hui) 按時巡邏,比如說火災防範,給樹木澆水等。目前,生態補償(chang) 崗位的工作人員有40多名,夏季來臨(lin) 時,我們(men) 整個(ge) 村就成了旅遊村,有朋友過來玩都會(hui) 感到賞心悅目。”

  維巴村依托生態環境、地理和區位優(you) 勢,確立了以發展林業(ye) 經濟、生態經濟為(wei) 支撐,走生態旅遊業(ye) 和生態經濟發展的致富之路,全麵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全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在維巴村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一份份圖文資料和榮譽記錄了該村的發展變化。村民環保意識由弱變強,有效利用荒山、荒地、荒坡建造經濟林,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每年夏天放眼望去,滿眼綠意蔥蔥,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li) 村居。

  生態旅遊的“升溫”,也讓村民捕捉到了商機。維巴村通過實施“好客藏家”民俗旅遊村建設項目,讓遊客入住家庭旅館,全麵感受當地民風民俗,領略雪域風情。林卡經濟等旅遊經濟的發展在實現村民增收的同時,有效解決(jue) 了部分村民的就業(ye) 問題。

  統計顯示,“十三五”以前,維巴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萬(wan) 元,截至去年底,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24800元。仁增表示,維巴村將繼續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對轄區內(nei) 所有生態進行保護,持續加大對生態工作的管理力度,讓更多村民吃上“生態旅遊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