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中國大熊貓之父”胡錦矗的半世熊貓緣

發布時間:2023-02-21 15:26: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今天大家共聚一堂,為(wei) 保護大熊貓事業(ye) 做出努力,為(wei)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希望年輕人走出家門,多在野外跑一跑,看一看,到野外多做一些觀察,研究一下大熊貓的棲息地如何,大熊貓現在的發展狀況如何,為(wei) 大熊貓保護事業(ye) 做出一些貢獻。”

  這是一段隻有37秒的視頻,記錄了胡錦矗生前對年輕人最後的寄語。

  2月16日晚,被譽為(wei) “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中國大熊貓之父”的胡錦矗在四川南充病逝,享年94歲。

  19日下午,四川南充市殯儀(yi) 館,氣氛莊嚴(yan) 肅穆,前來送別胡錦矗的隊伍中,除了西華師範大學的師生,他的生前好友,還有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的弟子們(men) 。

  作為(wei) 中國第一代大熊貓研究保護工作者,胡錦矗見證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的每一個(ge) 重要瞬間,他被譽為(wei) “熊貓教父”“守護國寶的國寶”,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我國研究大熊貓的標誌性人物。

  半世熊貓緣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28歲的四川開江小夥(huo) 胡錦矗從(cong) 北京師範大學生物係脊椎動物研究班畢業(ye) 。正值壯年的他,一腔熱血,回到四川。

  彼時四川南充師專(zhuan) 新設了生物係,急需教師。背著還沒來得及拆開的行囊,胡錦矗直接到了南充。作為(wei) 生物學者,他心裏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觸野外,在實踐中進行研究。

  1971年,乒乓球打開了體(ti) 育外交的大門。

  1972年,大熊貓打開了另一扇外交大門。

  這一年,美國總統尼克鬆攜夫人訪華,專(zhuan) 程去北京動物園參觀了大熊貓。在周恩來總理的特批下,中方決(jue) 定將兩(liang) 隻大熊貓“玲玲”和“興(xing) 興(xing) ”作為(wei) 珍貴禮物送給美國。這一年,後來被美國人稱為(wei) “大熊貓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與(yu) 飛鳥和魚打了十多年交道後,已是四川省知名野生動物專(zhuan) 家的胡錦矗,迎來了研究生涯的轉折點。1973年,周總理召集四川、甘肅、陝西三省幹部開座談會(hui) ,要求開展以大熊貓為(wei) 主的珍稀動物調查。1974年,45歲的胡錦矗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了一支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組織和領導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

  作為(wei) 此次調查的隊長,胡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他發現很難在野外看到大熊貓,即便遇到也是匆匆一瞥,相機還沒掏出來,大熊貓就轉身匿入山林,因此很難掌握野外大熊貓的分布情況。

  胡錦矗想到,大熊貓每天要吃竹子,要排便。不同大熊貓的糞便,其殘留竹節的長短、粗細、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過比較可以了解大熊貓的大體(ti) 年齡、種群數量和活動範圍等——這套方法後來被命名為(wei) 研究野生大熊貓的“胡氏方法”,並一直沿用至今。

  四年多的時間裏,川、陝、甘的2459隻大熊貓,特別是四川省的1915隻大熊貓,就這樣被胡錦矗和隊員們(men) 用“胡氏方法”“找”到了,並最終形成一份20多萬(wan) 字的《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報告》。

  基於(yu) 這份寶貴的調查報告,臥龍自然保護區從(cong) 原來的兩(liang) 萬(wan) 公頃擴建為(wei) 二十萬(wan) 公頃;位於(yu) 四川省北端的青川縣唐家河從(cong) 一個(ge) 伐木林場變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寶興(xing) 蜂桶寨、北川小寨子溝、馬邊大風頂等五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繼獲批。

  “五一棚”

  胡錦矗的女兒(er) 胡曉回憶,父親(qin) 病重時言語不清,“五一棚”三個(ge) 字卻說得很清晰。

  “五一棚”位於(yu) 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東(dong) 南核心地帶,如今已成為(wei) 全球大熊貓研究者的“朝聖之地”。但在1978年剛建立時,這裏隻有幾個(ge) 簡陋的窩棚。

  全國第一次大熊貓資源調查後,國家決(jue) 定繼續加強大熊貓的生態學研究。1978年,胡錦矗牽頭在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建立世界上第一個(ge) 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取名“五一棚”,因為(wei) 從(cong) 住地到取水處需要走51級台階。

  在“五一棚”,最苦最累的活,是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跟蹤定位戴著無線電頸圈的幾隻大熊貓。夜晚,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雪地,踩著沒膝深的積雪,反複測試,確定大熊貓的位置。一夜下來,胡錦矗的軍(jun) 大衣凍成冰甲,走起來如機器人一樣哢嚓作響。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胡錦矗帶領團隊用長達八年時間,在35平方公裏區域內(nei) ,建立了7條觀測線路,並獲得了大量有關(guan) 大熊貓生物學的第一手材料。這也是迄今為(wei) 止野外觀察追蹤大熊貓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次科考,他們(men) 首次係統地對大熊貓生態學、行為(wei) 學、繁殖學等進行了基礎性研究,取得了寶貴的研究成果。

  1985年,胡錦矗編寫(xie) 的首部關(guan) 於(yu) 野生大熊貓生態研究的學術專(zhuan) 著——《臥龍的大熊貓》出版,首次揭秘了大熊貓在密林裏的“隱士”生活,引起世界動物保護學界的極大關(guan) 注。這部著作至今仍是最具權威的大熊貓保護科研基礎性資料。

  以“五一棚”為(wei) 起點,大熊貓研究保護工作拉開序幕。胡錦矗帶領的團隊雖紮根在四川臥龍的山野之間,卻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國大熊貓保護事業(ye) 開始走上正軌、走向國際。

  1980年,以大熊貓為(wei) 會(hui) 標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hui) (後更名為(wei) “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即WWF)進入臥龍,與(yu) 中國政府展開合作,增設帳篷,擴點建站,派駐專(zhuan) 家。這不僅(jin) 是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的起點,也是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的第一個(ge) 保護工作。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得益於(yu) 中國持續數十載的保護,大熊貓受威脅等級從(cong) “瀕危”降為(wei) “易危”。

  “因為(wei) 胡錦矗,中國的大熊貓保護事業(ye) 才能取得這樣豐(feng) 富的成果。”被譽為(wei) “20世紀三位最傑出野生動物研究專(zhuan) 家”之一的美國動物學家喬(qiao) 治·夏勒,這樣評價(jia) 胡錦矗在大熊貓保護上的成就。

  一生的驕傲與(yu) 遺憾

  一直到92歲生日之前,胡錦矗都堅持每天去辦公室工作。在位於(yu) 四川南充的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3樓317號“胡錦矗教授工作室”,無數人曾坐在這裏的小沙發上,與(yu) 這位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的泰鬥交談。人們(men) 把胡錦矗視為(wei) 一個(ge) 大熊貓數據庫,和大熊貓有關(guan) 的一切問題,似乎都能在這裏找到答案。

  西華師範大學的野生大熊貓研究在全國高校中開展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科研成果舉(ju) 世矚目,也因此享有“熊貓大學”之稱。胡錦矗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一生的驕傲,就是培養(yang) 了一批專(zhuan) 業(ye) 人才:“我們(men) 國家動物研究所搞大型動物和熊貓研究的,全是我的學生。”

  談及人生中的遺憾,他則說:“人生有限,培養(yang) 的學生還不夠多。”

  胡錦矗認為(wei) ,學好生物科學,最重要的是讀好大自然這一部無字之書(shu) 。1984年,他開始招收研究生。中國保護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就是胡錦矗招收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

  魏輔文回憶胡錦矗第一次帶領學生去野外科考。“且不說沒有遇上大熊貓,蚊蟲、螞蟥、草蜱的叮咬常讓人心煩氣躁。羚牛、菜花烙鐵頭蛇的攻擊也得時時提防。”魏輔文說,可再看看胡老師,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日複一日帶著學生采集標本,辨認動物痕跡,回到宿營地,再累也要堅持整理筆記。

  胡錦矗用實際行動告訴學生:這是一條寂寞而漫長的路,點滴成果都需要艱苦的付出。他總是叮囑學生:“無論你走過多少艱險之路,你采集的數據、資料一定要準確,要經得起檢驗。”

  教書(shu) 育人、做好研究,成了胡錦矗餘(yu) 生最大的事業(ye) ,他說:“我們(men) 有世界上唯一的種群和棲息地,科研搞不好,對誰都沒法交代。”

  科研遇到關(guan) 鍵節點,已經七八十歲的胡錦矗,仍然選擇上高山、進森林、住窩棚。因為(wei) 隻有這樣才能拿到最真實、最一線的數據資料。在胡錦矗的引領下,一代一代大熊貓科研人員走上前台,一項一項大熊貓科研成果出爐問世。直至退休,胡錦矗培養(yang) 出近二十屆研究生。他們(men) 中的多數,已經成為(wei) 大熊貓研究界的扛鼎者。

  “先生之為(wei) 人為(wei) 世,無疑是我們(men) 終生之楷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men) 都以身為(wei) 他的弟子而自豪和驕傲。”在告別儀(yi) 式上,魏輔文哽咽著說,先生愛學生如子,總能發現每個(ge) 人身上的閃光點;傳(chuan) 道授業(ye) ,總是鼓勵學生“最美的風景在山巔”。

  正如胡錦矗生前經常叮囑,“研究大熊貓是國家重任,也可以說是時代和曆史交給我們(men) 的使命和任務,我們(men) 這一代人應該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