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南:“數字+融合”生態畜牧業助增收
一場春雪過後天空湛藍,青海湖畔的鐵卜加村銀裝素裹。清晨,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飼養(yang) 員索南才讓打開圈舍門,上百隻藏羊圍著他來回轉圈,密密麻麻的羊蹄印在雪地,開出一朵朵花。
“去年,合作社出欄羔羊432隻,”索南才讓邊喂食邊說:“現在一年的銷售收入近40萬(wan) 、利潤有12萬(wan) 。”
鐵卜加村位於(yu)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羊是當地農(nong) 牧民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近些年,該州采取半圈養(yang) 半放養(yang) 模式,優(you) 化種群結構,打造集稱重、養(yang) 殖、活畜交易、初加工、展廳等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養(yang) 殖技術集成科研示範基地,藏羊成了增收“喜羊羊”。
其中,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成的優(you) 良地方產(chan) 品黑藏羊,被譽為(wei) 草原“黑珍珠”。借助省內(nei) 外營銷促銷平台和網絡新媒體(ti) ,海南州貴南縣積極開拓黑藏羊產(chan) 業(ye) 國內(nei) 市場,與(yu) 自然風光、藏繡歌舞等傳(chuan) 統文化要素融合,協同推進農(nong) 牧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
與(yu) 黑藏羊同樣,生長在天然草場、半野生放牧的犛牛,肉質細嫩、營養(yang) 價(jia) 值高。在海南州興(xing) 海縣,獸(shou) 醫站工作人員手持移動終端,便可采集犛牛各項養(yang) 殖信息。
“手持終端把采集的信息上傳(chuan) 到追溯平台,每隻犛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通過這些號碼可了解犛牛的防疫和保險等情況,從(cong) 而有效保證原產(chan) 地肉質安全。”高級獸(shou) 醫師趙剛介紹。
如今,在數字經濟的賦能下,海南州傳(chuan) 統畜牧業(ye) 正逐步向智慧化轉型。該州共和縣石乃亥鎮切吉村,距離縣城90多公裏,偏遠的位置一度讓畜產(chan) 品賣不出好價(jia) 錢,牧場負責人達哇為(wei) 此傷(shang) 透腦筋。
而隨著縣級電商服務中心成立和物流資源整合,多個(ge) 鄉(xiang) 村物流服務站點建成,共和縣在國內(nei) 大中型電商平台上申請注冊(ce) 區域商標,搭建扶貧商城,上架農(nong) 產(chan) 品。
“現在,村裏有電商物流點,既便捷又縮減運輸成本,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在平台上很受歡迎。”達哇說。
據悉,憑借優(you) 質草山基礎,近年來,海南州持續推行犛牛、藏羊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認證和標準化種養(yang) ,不斷探索種養(yang) 循環、草畜聯動的發展模式。截至2022年末,該州出欄262.42萬(wan) 頭(隻)牛羊,綠色有機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的總銷售額達1793.5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玉樹2023年將實現綠色有機草原認證全覆蓋
記者28日從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獲悉,2023年,該州將實現綠色有機草原認證全覆蓋,並建設完成投資1.46億元的種源基地和8.74萬畝的飼草料基地。 [詳細] -
青海湖蕩漾“詩與遠方”同行
2月8日,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109國道旁的青海湖景區,不僅迎來了卯兔年的第一場春雪,還迎來了幾位特殊的遊客。[詳細] -
環青海湖鄉村旅遊培訓班在西寧開班
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剛察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的鄉村旅遊經營戶、管理人員及生態管護員代表參加培訓。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