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構建雅魯藏布江綠色廊道
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山南市在雅魯藏布江(貢嘎縣至桑日縣)兩(liang) 側(ce) 築起了寬600米至1500米、長160公裏,總麵積約為(wei) 150平方公裏的“綠色長城”。
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山南市采取了哪些舉(ju) 措?克服了哪些困難?取得了什麽(me) 成效?帶著這些問題,日前,記者專(zhuan) 訪了山南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桑旦羅布。
桑旦羅布告訴記者,山南市雅魯藏布江綠色廊道與(yu) 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成效表明,經過治理,雅魯藏布江河穀土地沙化已經得到遏製,生態環境狀況開始好轉,城鄉(xiang) 居民生存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山南市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是西藏唯一的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示範區位於(yu) 雅魯藏布江山南段北岸,東(dong) 鄰乃東(dong) 區多頗章鄉(xiang) ,西至紮囊縣桑耶鎮。目前,示範區總麵積約5萬(wan) 畝(mu) ,其中,核心區桑耶鎮已實施治沙麵積1.5萬(wan) 多畝(mu) 。
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山南市林業(ye) 部門采取修築“丁字壩”、大苗深栽等辦法,在雅魯藏布江南岸的沙灘上進行試驗性造林。雅魯藏布江防護林建設初期,以義(yi) 務植樹和林業(ye) 部門補助性造林為(wei) 主,之後以“一江兩(liang) 河”、拉薩周邊造林、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建設工程、退耕還林等工程和義(yi) 務植樹等多種途徑和形式造林。采取“封、固、造、播”等舉(ju) 措,采用枝條草方格固沙、礫石壓沙等治沙措施共同遏製風沙流動,推動生物治沙與(yu) 工程治沙相結合。大力推廣栽植砂生槐等當地沙生植物,積極引進花棒、沙柳、檉柳等沙生植物,在雅魯藏布江河穀成片栽植4500萬(wan) 株。
桑旦羅布告訴記者,防沙治沙的成效是顯著的。目前,雅魯藏布江河穀防沙治沙人工林已成體(ti) 係,流動性沙地逐漸減少,極重度沙化土地麵積減少,有效控製了沙化土地揚塵。土壤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植被蓋度明顯提高,林灌草植物種類增多,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45萬(wan) 多畝(mu) 的沙灘地變成了綠洲。
同時,防沙治沙有效保護了雅魯藏布江沿岸農(nong) 田、草場及交通水利設施。尤其是明顯減弱了風沙對貢嘎機場、澤貢市高等級公路的危害。據統計,貢嘎機場年災害性風沙天氣由過去的60多天降到了10多天;101省道多年未發生因沙堵路現象,且沿線山南段的年風沙危害防治費用減少80%;沙化嚴(yan) 重的紮囊縣朗塞嶺鄉(xiang) 空氣質量、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人進沙退”的局麵正逐步形成;過去沙害嚴(yan) 重的地區糧食產(chan) 量增加了近一倍。持續帶動群眾(zhong) 增收,據推算,雅魯藏布江防護林建設每年吸納2萬(wan) 多名勞動力。
防沙治沙期間,山南市堅持綠色發展,引進蒙草、億(yi) 利、江平生物等企業(ye) ,在沙區培育沙生植物資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營林綠化、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為(wei) 重點的特色產(chan) 業(y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立足“群眾身邊的檢察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是貫穿始終的鮮明主線,“人民”二字重如泰山。 [詳細] -
山南市製定西藏首部沙棘林保護條例
日前,記者從山南市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經西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山南市沙棘林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於今年5月1日施行。[詳細] -
雅礱錦繡色 滿庭競芬芳
一季度,山南市接待遊客8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17%,實現“開門紅”;“藏源山南·雪域領秀”山南旅遊全國巡回推介會先後走進長沙、合肥、武漢、成都,受到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