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厚植生態含綠量 提升發展含金量

發布時間:2023-07-20 11:09:00來源: 青海日報

  青海作為(wei) 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區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磐心守“塔”築屏障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今天的青海,肩負著全麵築牢國家生態安全根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青海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實際行動把青海的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把國家生態戰略落實好、國家公園建設好,加快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切實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仲夏時節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nei) ,大小11隻棕熊野外覓食的畫麵被牧民拍到並一度“引燃”網絡。畫麵中的每一隻棕熊都悠然自得,這不單單是對物種活動的記錄,更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更加豐(feng) 富的有力佐證。

  近年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生態管護員可以在巡護途中拍攝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群奔跑的藏野驢,結群遷徙的藏羚羊,悠閑覓食的雪豹,歐亞(ya) 水獺快速竄遊,一個(ge) 個(ge) 動人場景是青海生態保護的豐(feng) 碩成果。

  三江源是中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也是中國首批、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一路改革創新、大膽求索,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青海為(wei) 中國建設國家公園、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創造了經驗、提供了示範。

  作為(wei) 三個(ge) 國家公園在建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ti) 係,全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達到7類87處,占全省國土麵積的39.18%,高於(yu) 全國18%的平均比例。

  隨著三年行動計劃收官,如今創建國家公園示範省步入了鞏固提升新階段,正高質量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高水平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高站位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高效率推進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

  今天,國家公園為(wei) 青海生態樹起新標識、拓展新內(nei) 涵,青海省多部門聯合建立“中華水塔”守護人+公共利益代表行政執法與(yu) 公益司法協作機製,推進全鏈條的“中華水塔”守護人體(ti) 係建設。同時,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各項籌辦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相約最美季節,業(ye) 內(nei) “大咖”聚首將再次為(wei) 青海推進國家公園建言獻智。

  900多億(yi) 立方米清潔水源滋潤廣袤的華夏大地,三江大地上處處流淌著大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幸福。青海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頭責任,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綠色“版圖”在拓展

  寒旱地帶的“綠色奇跡”創造者段國祿,是青海金融係統大寺溝綠化區護林員,30年前加入南北山綠化工作的隊伍當中,那年他18歲。當時在他看來,西寧城竟然還有如此艱苦的地方,寸草不生,風沙還特別大。

  現在,林子長起來後,山上已經形成了小氣候,降水多了,風沙也少了,樹木的成活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環。這要從(cong) 1989年說起,省委、省政府啟動了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並成立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如今,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西寧南北山終於(yu) 披上了“綠裝”,不僅(jin) 是人們(men) 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還成了提高水源涵養(yang) 、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綠色“長廊”。

  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鬥,南北山綠化工程一、二、三期建設期間,栽植了青海雲(yun) 杉、祁連圓柏、油鬆、青楊、河北楊、山杏、山桃、沙棗、暴馬丁香等喬(qiao) 木,同時混交檉柳、檸條、沙棘、白刺等灌木,建成了生態功能較為(wei) 穩定的混交人工林。工程核心區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7.2%提升到79%,西寧南北兩(liang) 山經過綠化變得鬱鬱蔥蔥,生態價(jia) 值、生態效益和社會(hui) 服務功能極大提升。

  西寧南北山綠化在青海省國土綠化發展“史冊(ce) ”上留下了濃墨重彩。2017年起,一場規模空前的國土綠化行動在青海大地上掀起,規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植樹規模可謂是曆年之最。而後幾年,國土綠化行動成為(wei) 每年春天和青海不變的約定,先後經曆提速三年行動和鞏固提升三年行動,步入科學推動國土綠化的新階段。今年將計劃完成國土綠化26.67萬(wan) 公頃,防沙治沙8萬(wan) 公頃,完成義(yi) 務植樹1500萬(wan) 株,目前各項任務也在穩步推進。

  而今,青海省林長製改革全麵落地,建立五級林長製組織體(ti) 係,全省森林覆蓋率、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5%和57.9%,濕地麵積居全國前列。

  一棵棵樹苗被深栽進土裏,嫩綠的枝芽釋放生命的張力和生態活力。今天,當山川大地上的綠色“版圖”不斷拓展,從(cong) 黨(dang) 政機關(guan) 到村巷社區,植綠愛綠護綠已成為(wei) 大家的一致共識和行動。

  產(chan) 業(ye) 逐綠向前進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憑借絕美而獨特的山湖風光,成為(wei) 眾(zhong) 多遊客旅遊打卡的首選目的地,在這裏觀山看湖,領略草原的遼闊深遠。如今,青海湖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堅守生態紅線底線,正處在創建國家公園和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青海湖示範區的“疊加”期,將在保護生態的維度中拓展綠色發展的路徑。

  青海湖資源優(you) 勢突出、生態地位重要,如何辯證處理保護和發展的關(guan) 係,生態旅遊成為(wei) 青海湖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把生態保護優(you) 先放在突出位置,把綠色、低碳理念貫穿發展始末,不僅(jin) 從(cong) 景區內(nei) 的旅遊產(chan) 品升級入手,也從(cong) 景區外生態旅遊帶動群眾(zhong) 增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多點發力。

  如今,生態旅遊的發展效益在環湖鄉(xiang) 鎮正不斷釋放,帶動著廣大群眾(zhong) 盈收致富,在生態產(chan) 品的持續多元中,生態環保理念被持續深耕。環湖周邊,牧民群眾(zhong) 不僅(jin) 依托生態旅遊謀起綠色營生,而且依托“保護青海湖、我是誌願者”等活動載體(ti) ,躬身於(yu) 行自覺成為(wei) 青海湖生態的保護者。

  生態於(yu) 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不斷“放大”綠水青山的“顏值”,找尋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積極探索“兩(liang) 山”轉化路徑,有序推進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寶貴的生態資源正轉化為(wei) 能動的經濟財富,各行各業(ye) 向綠而生、逐綠向前。

  涵蓋生態、生產(chan) 、生活維度空間,輻射生態保護、產(chan) 業(ye) 升級、經濟發展等各領域,從(cong) 一項項生態保護的具體(ti) 行動到衍生更多生態財富,生態與(yu) 廣大群眾(zhong) 的民生福祉緊密相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發展、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正闊步而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