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青春在大山深處閃光

倉拉 發布時間:2020-05-19 09:19:00來源: 西藏日報

  “永遠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永遠用寬容的心態麵對學生。”這就是林周縣藏雄村幼兒(er) 園教師邊巴卓瑪的育人理念。

  畢業(ye) 於(yu) 拉薩師範學校的邊巴卓瑪,自1994年踏上三尺講台那天起,到今天堅守山區任教已整整26年。她為(wei) 愛堅守,用行動詮釋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全身心守護著藏雄村這群可愛的孩子。任教以來,邊巴卓瑪的品格和業(ye) 績得到了社會(hui) 的普遍讚譽。2014年獲得優(you) 秀園丁獎,2016年被評為(wei) 縣級優(you) 秀教師,2019年被授予西藏鄉(xiang) 村教師從(cong) 教20年榮譽獎……閃光的背後,是因為(wei) 她有一顆甘為(wei) 人梯鑄師魂的初心。

  一路汗水一路歌。邊巴卓瑪目前任教的藏雄幼兒(er) 園,是林周縣最偏遠的一所寄宿製幼兒(er) 園,離縣城160多公裏。山清水秀的藏雄村,是孩子們(men) 的樂(le) 園,更是邊巴卓瑪播撒 “愛心”的天地。藏雄完全小學於(yu) 2012年合並到唐古鄉(xiang) 中心小學,原藏雄村完全小學改為(wei) 藏雄村幼兒(er) 園。由於(yu) 藏雄村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學校合並後,幾乎沒人願意留在村裏任教。“孩子就是希望,說什麽(me) 也不能誤了孩子的教育。”幾經思量,最終,邊巴卓瑪主動請命留在了藏雄村幼兒(er) 園。雖然麵臨(lin) 從(cong) 小教到幼教的角色轉變,但是擁有豐(feng) 富教學經驗的邊巴卓瑪決(jue) 心主動調整和適應,當好孩子們(men) 的 “媽媽”。

  藏雄村地處大山,這裏的孩子基本處於(yu) 半托管狀態,家長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的主動性較欠缺。由於(yu) 大多數幼兒(er) 的家離園較遠,除了就近的幾位幼兒(er) 外,另有33位幼兒(er) 食宿就在園裏,這就意味著邊巴卓瑪不僅(jin) 要擔任幼教工作,還要肩負管吃管住管安全的保育任務,工作量可想而知。但為(wei) 了孩子們(men) ,邊巴卓瑪選擇堅守。對於(yu) 從(cong) 小長在農(nong) 區的邊巴卓瑪來說,習(xi) 慣牧區的生活也是一種挑戰,為(wei) 了同孩子們(men) 更加親(qin) 近,她學會(hui) 了一口流利的當地話,拉近了與(yu) 孩子及家長們(men) 的距離。點點滴滴的付出得到了村幹部和家長們(men) 的充分信任。在藏雄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邊巴卓瑪當成了自己的家人。大家都讚許地說:“邊巴卓瑪才是孩子們(men) 的‘阿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台,也就意味著為(wei) 人師表,意味著責任與(yu) 擔當。怎樣才能做一名好老師呢?邊巴卓瑪認為(wei)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yang) 。邊巴卓瑪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幼兒(er) 們(men) 需要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山區這群半托管的孩子,更需要慈母般的嗬護。邊巴卓瑪像母雞護小雞一樣,守護著每一名幼兒(er) ,讓他們(men) 健康快樂(le) 地成長。“農(nong) 牧區的孩子和城市裏的孩子一樣,要健康成長關(guan) 鍵還是老師。”邊巴卓瑪說,“一名好老師,能夠幫助更多孩子成就未來。”

  海拔4300米的藏雄村,一年隻有一個(ge) 半月的“春天”。多年的堅守,邊巴卓瑪已把藏雄村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為(wei) 了村裏的孩子,她常年飽受著對家裏老人和孩子的思念而沒有一句怨言。 “我就是一粒隨處可以生長的種子,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如果有更艱苦更邊遠的山區需要我,我還會(hui) 義(yi) 無反顧地去追求我的夢想。”邊巴卓瑪說,再過兩(liang) 年,她就要從(cong) 教師崗位退下了,望著自己留下點點足跡的藏雄村,她希望接替的年輕教師們(men) 也能夠懷揣初心,讓教育的火種在藏雄村一直延續下去。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