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的文學史意識
一般認為(wei) ,文學史意識的產(chan) 生,始自歐洲,隨後是日本,日本係受歐洲影響而生;而最早的中國文學史文本,乃問世於(yu) 19世紀末的歐洲(德國),繼而,日本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國文學史。對此,學界一般無異議。但港台學者黃維梁等曾提出,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已產(chan) 生了文學史的早期短篇文本——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筆者認為(wei) ,這一觀點有道理(主張這個(ge) 觀點的,還包括其他一些學者,但黃的觀點最鮮明)。應該承認,中國本土在南北朝時期,已有了文學史的早期短篇文本,不過,筆者所要特別闡述的是,不光是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時序》篇,且其《文心雕龍》其他篇章也多處涉及了文學史,還有,與(yu) 劉勰時代相近的沈約、蕭子顯、蕭統等,也在他們(men) 的論著中,涉獵或表現了文學史意識。故而筆者認為(wei) ,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已具有了明顯的早期文學史意識,而這個(ge) 意識的產(chan) 生遠早於(yu) 歐洲和日本。
先看《文心雕龍》。《時序》篇毫無疑問,不僅(jin) 涉及了文學史的意識,且作者以史的眼光,運用具體(ti) 文字,係統地縷述了自上古迄南朝宋、齊曆代——唐、虞、夏、商、周、秦、兩(liang) 漢、魏、晉、宋、齊的文學,包括每個(ge) 朝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其中以《詩經》、楚辭、漢武帝時期文學為(wei) 重點,完全可稱為(wei) 一篇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觀點鮮明的文學史——隻是描述與(yu) 評判的文字較為(wei) 簡略而已。而且,在依曆史順序闡述的基礎上,作者特別提出了具有文學史意味的著名觀點:“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xing) 廢係乎時序”,也即,文學的發展離不開“世情”與(yu) “時序”,這當中,包括政治條件、國家興(xing) 衰、時代風氣、帝皇喜好、統治者文化政策、社會(hui) 學術風尚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文學的發展離不開時代與(yu) 曆史文化條件。可以說,整篇《時序》的闡發中,都貫穿了這個(ge) 中心觀點。應該看到,《時序》毫無疑問具備了文學史的意識,可謂文學史文本的最簡略呈現。這還不夠,如讀者認真瀏覽《文心雕龍》全書(shu) 會(hui) 發現,除《時序》外,其實劉勰書(shu) 中的論述,有多篇涉及了文體(ti) 的闡發,這是它們(men) 分屬於(yu) 各種不同文體(ti) 類型的表述——自《明詩》到《書(shu) 記》,共二十篇,包括詩、樂(le) 府、賦、頌、讚、盟、銘、箴、碑、雜文、史傳(chuan) 、論說等各種文體(ti) 。這二十篇,分別闡述曆代文壇所產(chan) 生的各種文體(ti) ,劉勰以曆史發展的眼光,從(cong) 文體(ti) 分類的角度,作了具體(ti) 細微的產(chan) 生發展、各自特征及其代表作的闡述,這從(cong) 今天的角度看,實際上就是分體(ti) 文學史的雛形。此外,《才略》篇按時代順序,分別述及各代重要作家,也包含了文學史意味。有學者或許會(hui) 認為(wei) ,從(cong) 劉勰本人當時的寫(xie) 作初衷看,他是結合文學曆史發展的過程,闡發各種文體(ti) 的特征、創作手法及其代表作,以作為(wei) 《文心雕龍》旨在創作指導的具微展示——這話不錯,但客觀上,這些分文體(ti) 闡述的篇章,無疑鋪展了分體(ti) 文學史的軌跡,具有了文學史的成分,可以看作是文學史的雛形。
沈約《宋書(shu) ·謝靈運傳(chuan) 論》,雖說屬於(yu) 對文學人物謝靈運的傳(chuan) 記發議論,文中也闡述了沈約獨倡的聲律理論,但實際敘述的文字(前半部分),涉獵了戰國至南朝曆代文學的發展,且有精當的評論,不失為(wei) 一篇簡要的文學史,其中清晰透露了沈約個(ge) 人朦朧的文學史意識(沈約此文開了後世史書(shu) 中文學或文學家傳(chuan) 論的風氣之先)。試看文中所述,從(cong) “周室既衰,風流彌著”開始,曆述屈、宋“導清源於(yu) 前”,賈誼、相如“振芳塵於(yu) 後”,王褒、劉向、揚、班、崔、蔡之徒“異軌同奔,遞相師祖”,“至於(yu) 建安”“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自漢至魏”“文體(ti) 三變”,“降及元康”“潘、陸特秀,律異班、賈,體(ti) 變曹、王”,最後說到靈運、延年“並方軌前秀,垂範後昆”。對這些屬於(yu) 前代文學發展史上的代表作家(詩人)及其作品,沈約均作了精當的點評,包括他們(men) 各自的創作特色、共同的祖式風騷、相互之間的異同比較,以及前後的影響關(guan) 係等,足可稱為(wei) 一篇簡明文學史了。由此可見,其時的沈約,已具有文學史的眼光了。
蕭子顯《南齊書(shu) ·文學傳(chuan) 論》受沈約影響,形式雷同沈約《宋書(shu) ·謝靈運傳(chuan) 論》,也是文學傳(chuan) 記的篇末議論,題目所涉範圍似更廣些,實際論述乃偏於(yu) 漢魏六朝。文中從(cong) “吟詠規範,本之《雅》什”開始,曆述曹植、王粲、李陵、張衡、曹丕、相如、揚雄……一路下來,點出他們(men) 各自的為(wei) 文特色,以及在文學發展曆程中的作用或影響,也是一篇極為(wei) 簡明的文學史,隻是相比沈約一文,更著重於(yu) 漢魏六朝時代,其所述及的作家順序,似按文體(ti) 形式,在漢魏間前後略有跳躍。在敘述古今文學發展的同時,蕭子顯提出了“新變”的觀點:“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習(xi) 玩為(wei) 理,事久則瀆。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這個(ge) 觀點,無疑是從(cong) 文學發展的曆史角度作出的辯證判斷,符合文學史的發展規律——強調突出“新”與(yu) “變”,唯有“新”才是“變”,唯有“變”才能出“新”,而文學正是在這“新”“變”中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蕭統《文選序》雖說是對其所編《文選》一書(shu) 撰寫(xie) 的《序》,而其《文選》本身,則是蕭統按自定標準編成的曆代文選集子,但他的選家眼光中,不免透露了朦朧的文學史意識——依曆史發展的眼光看待與(yu) 衡量文學的發展。《序》文從(cong) 上古原始時代“文籍生焉”說起,曆數詩、騷、辭、賦之代表作,其所述沿革變化,乃上古三代之文學發展簡史。之後,《序》文特別概括了各種文體(ti) 的寫(xie) 作特征——包括頌、箴、戒、論、銘、誄、讚等,從(cong) 某種角度看,這體(ti) 現了簡明文體(ti) 沿襲史之特色。當然,比起上述劉勰、沈約、蕭子顯,蕭統的這種描述與(yu) 概括,文學史的色彩與(yu) 程度要薄弱些。
從(cong) 以上所述可見,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毫無疑問,實際上已具有了早期初步的文學史意識,雖然這種文學史意識,較之歐洲19世紀產(chan) 生的國別文學史意識以及問世的中國文學史著作,確實顯得簡單且稚嫩,還遠不具備係統的曆史科學觀念,且文本的呈現形式也比較簡短,但不可否認,文學史的觀念意識在當時的中國(公元5世紀前後)顯已具備,且不是個(ge) 別人,而是一批文人學者。他們(men) 在所撰寫(xie) 的文章中,呈現了較為(wei) 具體(ti) 的對文學發展的闡述(包括曆代作家及其作品,以及文學特征的簡單描述概括),蘊含了較為(wei) 鮮明的能代表文學發展規律及特點的觀念意識,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體(ti) 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在南北朝時期,已具有了用曆史發展的眼光看待、分析、闡述文學的規律性發展的能力,這顯然屬於(yu) 早期的文學史意識。作者:徐誌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以教育評價改革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實施教育綜合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取得不少“點”上突破,探索了一些經驗,取得了階段成效。[詳細] -
“破”“立”結合 打造新時代教育評價體係
落實《總體方案》,要緊扣“五唯”問題,圍繞五類主體,推進“四個評價”,鼓勵多元參與,不斷提高教育評價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確保改革取得實質突破。[詳細] -
“多管齊下”助力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學校麵向全校學生開設就業創業必修課程,設置就業創業教育教研室,配備有17名專兼職教師進行教學及研究,編製符合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的校本教材,引進職前教育網絡學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