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語言文字事業要有新發展新開拓

趙世舉 發布時間:2020-10-19 09: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過去的70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ye) 發展成就非凡,貢獻巨大。時至今日,新形勢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亟須語言文字事業(ye) 有新開拓、新發展。

  社會(hui) 發展空前巨變

  科技創新開創人類社會(hui) 新天地。語言文字與(yu) 機器的聯姻催生了計算機和互聯網,人類得以遨遊於(yu) 虛實兩(liang) 個(ge) 空間。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綜合應用,社會(hui) 網絡化和網絡社會(hui) 化快速推進,虛實二元空間正深度交融,人機共生社會(hui) 結構正在形成。隨之,人類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產(chan) 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正在發生全方位深刻變革,也改變著語言生活。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進入重要推進期。黨(dang) 中央提出了“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脫貧攻堅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正在衝(chong) 刺,科教興(xing) 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戰略正在穩健實施,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即將開啟。語言文字事業(ye) 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基礎性事業(ye) ,勢必要擔負新使命。疫後世界正在出現大變局。受民粹主義(yi) 、保護主義(yi) 和反全球化思潮抬頭,以及氣候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等因素的影響,世界格局在重塑,國際環境更加複雜,也勢必對語言文字事業(ye) 產(chan) 生重要影響。

  語言文字別開生麵

  語言功能空前拓展。語言文字由人的專(zhuan) 用之物,延伸為(wei) 人機交流工具和網絡空間的主要存在,勢必也會(hui) 成為(wei) 機機交流工具。其認知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彰顯,經濟功能、科技功能和安全功能發力。語言生活深刻變革。新增了網絡空間和虛擬現實(VR)中的語言生活,衍生了網絡論壇、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微博圈、飛信圈、網遊圈、直播圈等網絡社區語言生活圈。語言文字的表達、接受、存儲(chu) 、處理、傳(chuan) 輸、表現等方式都有了新樣態。例如寫(xie) 字變成了鍵入,讀書(shu) 變成了讀屏等。語言本體(ti) 悄然變化。最為(wei) 顯著的是網絡語言不斷湧現,構詞出現新模式。

   語言事業(ye) 任重道遠

  社會(hui) 之變、語言文字之變強烈驅動著語言文字事業(ye) 之變,要求其開拓創新,全麵提升國家語言能力,更好地服務於(yu) 國家發展。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語言服務。語言文字既是經濟工具,也是經濟資源,在經貿活動、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麵作用日增。語言經濟方興(xing) 未艾。數字經濟的興(xing) 起,更需要語言文字發揮獨特作用。社會(hui) 進步促使人民對社會(hui) 服務要求更高,需要有健全的語言服務體(ti) 係和強大的服務能力。科技創新需要語言事業(ye) 協同。語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是國家信息化智慧化的基石,有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亟須推進。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在人機對話、語言理解、機器翻譯等領域,語言事業(ye) 的作用不可或缺。國家安全需要語言基礎保障。語言是國家安全工具、資源和要素,在安全威脅日趨複雜的背景下,國家安全需要語言事業(ye) 支持。國家治理需要語言治理助力。語言文字是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治理的對象,直接關(guan) 涉國家的長治久安。如何處理複雜的語言關(guan) 係和國家語言認同問題、網絡空間語言生活治理、機器語言管理等,都是社會(hui) 治理亟待解決(jue) 的重大現實問題,亟須健全語言文字治理體(ti) 係,提升治理能力。文化自信需要語言文字發力。文化自信本來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但近代被列強打垮,後來也一度迷失,需要重建普遍而健康的文化自信。這就有待挖掘優(you) 秀文化資源來支撐,提振語言文字自信來彰顯,利用語言文字來傳(chuan) 播。國際發展需要語言鋪路搭橋。世界大變局使得國際發展阻力和風險倍增,“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需要語言文字領域助力。麵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國語言文化傳(chuan) 播亟須探索新方略,有效提升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時代發展是語言文字事業(ye) 發展的驅動器。全國語言文字會(hui) 議是對新時代的積極回應,將引領語言文字事業(ye) 邁上新台階、再創新輝煌。作者:趙世舉(ju)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語情與(yu) 社會(hui)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早期的文學史意識

    一般認為,文學史意識的產生,始自歐洲,隨後是日本,日本係受歐洲影響而生;而最早的中國文學史文本,乃問世於19世紀末的歐洲,繼而,日本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國文學史。[詳細]
  • 以教育評價改革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實施教育綜合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取得不少“點”上突破,探索了一些經驗,取得了階段成效。[詳細]
  • “破”“立”結合 打造新時代教育評價體係

    落實《總體方案》,要緊扣“五唯”問題,圍繞五類主體,推進“四個評價”,鼓勵多元參與,不斷提高教育評價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確保改革取得實質突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