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

蘇雁 齊琦 高雅 發布時間:2020-10-19 10: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10月10日晚6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第二教學樓燈火通明。距離首批“科學之光”通識課正式開課還有半個(ge) 小時,304教室內(nei) 已座無虛席。陸續趕來的學生自行搬來凳子在後排加座。“能近距離聽院士講課,有點小激動。”“聽說以後還可以去參觀實驗室呢。”大家小聲討論著,對即將揭開神秘麵紗的課程充滿期待。

  2020年秋季學期,南京大學正式啟動“科學之光”項目,《“科學之光”——物理改變世界》《“科學之光”——微結構光子技術》《“科學之光”——認識宇宙》《“科學之光”——地球科學探索與(yu) 實踐創新之路》《“科學之光”——電子信息新時代》5門通識課率先上線。每門課程由一名院士或長江學者領銜,幫助大一新生在高水平教師的引領下,感受科學價(jia) 值,發掘科學興(xing) 趣,培養(yang) 科學精神,提高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課程還將組織同學們(men) 開展小班研討,以及實驗室參觀等實踐活動。

  從(cong) 中學生到大學生,大師領航全新科學之旅

  “同學們(men) ,‘科學之光’通識課是今年南大的首創,你們(men) 要敢於(yu) 突破知識界限,勇於(yu) 追求真理。”課程正式開始前舉(ju) 行了開課儀(yi) 式,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為(wei) 當晚授課的中科院院士邢定鈺、祝世寧,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鵬飛,頒發南京大學“科學之光”首席教授聘書(shu) ,並對同學們(men) 提出期望。

  在初入大學的新生眼中,科研仍然是“遠在天邊”的存在,充滿未知和挑戰。行知學院經濟管理試驗班的何賢同學選修了《“科學之光”——認識宇宙》,盡管對天文很感興(xing) 趣,但也有些擔心自己跟不上課程。不過,第一堂課便讓他打消了疑慮:“老師講了很多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人文底蘊深厚,為(wei) 我們(men) 文科生邁向天文世界鋪好了台階,拉近了我們(men) 和宇宙的距離。”

  然而,隨著課程推進,專(zhuan) 業(ye) 性不斷提高,複雜的公式讓同學們(men) 逐漸感受到了難度和“不友好”,並對最終考試成績產(chan) 生了擔憂。但是,在陳鵬飛看來,這種“不友好”未必是壞事。在大學學習(xi) 生活中,遇見未知將成為(wei) 常態,大家要及時調整好心態,學會(hui) 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身份轉換,把心中的問號轉化為(wei) 鞭策自己探索真理的內(nei) 在動力。

  “科學家麵對問題是如何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知識在指導社會(hui) 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些科學發展背後的故事也值得大家學習(xi) ,懂得其中的道理對今後的學習(xi) 乃至工作都會(hui) 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後的反饋和提問中,一封學生來信令祝世寧印象深刻。“考慮到學生來自不同學科,接受程度有差異,我在講解數碼成像技術的時候隻做了簡略概述,暫時沒有進行更細致的區分,有一位學生敏銳地捕捉到了CCD和CMOS芯片的不同,並在課後查閱了資料向我提出疑問。”祝世寧認為(wei) ,經過通識課的學習(xi) ,學生開始自主發現問題、主動調研探索,萌發於(yu) 興(xing) 趣、養(yang) 成於(yu) 求索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yang) 將為(wei) 他們(men) 今後的學習(xi) 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強化科學教育、培養(yang) 科學精神是新形勢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麵臨(lin) 的一項重大課題。“科學之光”通識課首先聚焦未來前沿科技,學生不僅(jin) 可以聆聽光電信息、天文宇宙、地球資源、智能與(yu) 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的前沿動態講座,還能了解老師們(men) 近期主持或參與(yu) 的重大科研項目、近期發表在頂級期刊的科研成果等內(nei) 容。

  為(wei) 了有效助推科研優(you) 勢向人才培養(yang) 優(you) 勢轉化,“科學之光”通識課匯聚了星光璀璨的教師團隊,本學期有6位院士、25位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等高水平教師參與(yu) 授課,10多位青年教師或博士擔任助教。高水平教師團隊深入淺出地將科學發展脈絡及其背後的科學研究規律娓娓道來,讓同學們(men) 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科學的啟發,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

  跨越專(zhuan) 業(ye) 壁壘,科學精神補齊人才培養(yang) “拚圖”

  據介紹,“科學之光”項目是南京大學“三元四維”人才培養(yang) 新體(ti) 係的一個(ge) 重要育人項目,也是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內(nei) 容之一。南京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胡金波表示,質量看學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南京大學要為(wei) 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生態、更優(you) 的教育資源、更強的支撐服務。

  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ang) 一直都是南京大學人才培養(yang) 計劃關(guan) 注的重點,學校此前推行了“悅讀經典計劃”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ang) 。2019年邀請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名師大家開設“科學與(yu) 人文對話”係列講座,第一場是法國著名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與(yu) 南京大學材料物理領域的青年教師就“好奇心”這一主題進行對話,主持人則是本科生同學。這樣的對話共進行8場,場場爆滿。今年開設的“科學之光”補上了科學精神這一塊內(nei) 容,希望科學這道光照進學生心中,引領他們(men) 體(ti) 悟科學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了解科學進步對於(yu) 人類生活、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的巨大影響,以及未來科學進步和人類發展將會(hui) 麵臨(lin) 的問題和挑戰,讓大一新生在與(yu) 名家名師近距離交流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師長的科學精神、科學風範。

  邢定鈺在課上打趣自己:“別人說,我的興(xing) 趣愛好就是坐在電腦前看各種各樣的曲線。”笑聲過後,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從(cong) 事基礎研究工作一定要能“坐得住”,希望同學們(men) 在學習(xi) 科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科研工作需要做好的思想準備。“科研的道路是艱辛的,但做什麽(me) 工作不是如此呢?我希望給大家一個(ge) 信念,你們(men) 是可以的”。

  “邢老師為(wei) 我們(men) 講解了物理學在人類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使我對物理這門學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產(chan) 生了更大的興(xing) 趣。”第一堂課結束後,毓琇書(shu) 院的施金言同學備受鼓舞。作為(wei) 一名工科試驗班的學生,他立誌在南大學出本領,為(wei) 祖國發展貢獻力量。

  選修課程的文科生同樣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力量。秉文書(shu) 院人文社科試驗班的李明蔚同學說:“每當講起那些仍未被解答的疑問,老師們(men) 的眼睛就一直閃著光芒。我忽然覺得,真正令人感動的,其實是那些滿含期待仰望星空的人。”

  邢定鈺認為(wei) ,大學老師要在通識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同學們(men) 自由、輕鬆地學習(xi) 更多專(zhuan) 業(ye) 以外的知識。隻有蘊含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準確性、清晰性;隻有在人文精神引領下,科學技術才能向著最利於(yu) 人類美好未來的方向前進。增進兩(liang) 者充分融合,才能促進學生更全麵地成長,未來成為(wei) 高素質、複合型優(you) 秀人才。

  祝世寧以文學為(wei) 例闡述了科學精神對文科生成長的作用:“文學作品刻畫現實世界,要能準確揭示社會(hui) 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必然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支撐。”一名來自外國語專(zhuan) 業(ye) 的同學通過課程對光子計算機的發展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祝世寧希望這位學生借此機會(hui) 加強信息通信技術方麵的知識儲(chu) 備,為(wei) 今後成長助力。

  據了解,《“科學之光”——認識宇宙》第一講還設置了線上直播,吸引了全國數千名中學生同步收看。這是南京大學推進“零年級計劃”舉(ju) 措之一,也是持續探索中學和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銜接培養(yang) 的育人路徑,推動大學優(you) 質教育資源向中學延伸、共享的重要通道。激發青少年科學興(xing) 趣,培養(yang) 科技後備人才,是不斷增強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的基礎。此後的“科學之光”通識課也將陸續通過線上形式向更廣大的中學生開放,推動科普深度有機融入基礎教育,讓科學更有吸引力,讓學習(xi) 更加生動高效。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