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的追夢人生
她是一個(ge) 身患23種疾病的普通教師,卻改變了1804個(ge) 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她是一根燃燒的蠟燭,為(wei) 近1800個(ge) 家庭點燃了希望,為(wei) 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摸索出一條新路。
她叫張桂梅,雲(yun) 南麗(li) 江市華坪縣女子高中校長、華坪縣兒(er) 童福利院(兒(er) 童之家)院長,今年被評為(wei) 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和雲(yun) 嶺楷模。10月17日,她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今年10月,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女童和婦女教育獎儀(yi) 式,張桂梅用希望之光照亮孩子們(men) 的追夢人生的故事,獲得與(yu) 會(hui) 者的廣泛關(guan) 注和讚賞。
張桂梅成為(wei) 教師榜樣,也是一個(ge) 謎。是什麽(me) 力量支撐著病魔纏身的張桂梅堅持了20年?她究竟有什麽(me) 魔力改變了那麽(me) 多孩子及其家庭的命運?
兒(er) 童之家的孩子們(men) 歡迎張桂梅回家。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一個(ge) 普通老師為(wei) 何呼籲創辦免費女子高中
2008年,在重病纏身的張桂梅奔走呼籲下,在各級黨(dang) 委政府的關(guan) 心幫助下,全國第一個(ge) 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成立。
為(wei) 什麽(me) 要辦免費女子高中?麵對人們(men) 的詢問,張桂梅也反複叩問自己的初心。讓她至今還陣陣心痛的,是22年前初中課堂上,沒來上學的女孩留下的空位。
1998年,張桂梅是華坪縣民族中學初二班主任,一次上語文課時,張桂梅發現有個(ge) 座位是空的。“坐這個(ge) 座位的李莉(化名)哪兒(er) 去了呢?”張桂梅問。有學生說,因為(wei) 家裏窮,李莉去爬樹摘攀枝花準備去賣,不慎從(cong) 樹上掉下來摔死了。張桂梅聽到後心痛不已。回憶起這件事,她告訴記者:“李莉那黑黑圓圓的臉蛋,我現在都忘不了。”
同樣在民族中學的一次課堂,張桂梅發現初三班團支部書(shu) 記林秀(化名)的座位空了,她因為(wei) 家庭貧困輟學了。張桂梅走了四五個(ge) 小時的山路,去林秀家找她回學校,去了兩(liang) 次,腳走腫了,終於(yu) 說服了林秀和她父母,讓林秀回校繼續上學。當年林秀沒考上高中,張桂梅就鼓勵她複讀,讓她在兒(er) 童之家生活學習(xi) 。第二年林秀終於(yu) 考上了縣一中,後來考上了大學。
林秀和李莉的事讓張桂梅震動很大,她常想:“我一個(ge) 一個(ge) 地去找輟學的孩子,我能找回來幾個(ge) ?尤其很多農(nong) 村貧困家庭的女孩因難以承受高中經濟負擔而放棄上高中的機會(hui) ,能不能有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貧困山區的女孩們(men) 讀高中、考大學,阻斷山區農(nong) 村的代際貧困?”這就是張桂梅當年呼籲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初衷,也是她建校12年來苦苦堅守的信念。
一根蠟燭如何照亮1804個(ge) 貧困女孩的路
12年來,在華坪女高畢業(ye) 的1804位貧困女孩心中,張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們(men) 前路的蠟燭。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華坪中心鎮拉畢村村口,穿過一片菜地,跨過一條水溝,順著牆邊的小路,走進女高畢業(ye) 生李小月(化名)的家。3年前李小月中考時,癱瘓多年的父親(qin) 說:“隻要能讀女子高中,就能上大學,我就放心了!”李小月如願上女高時,父親(qin) 已經去世。“家裏沒有能力供小月讀高中,是女高免收學費、書(shu) 費、住宿費,張桂梅老師每月還給小月700元生活費,小月才能讀完高中。”李小月今年考上了普洱學院,母親(qin) 李良翠送她到普洱校門口。瘦削的李良翠連連感歎:“小月今年考上大學,我正為(wei) 上大學的學費發愁,張老師又送來了1萬(wan) 元,湊夠了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張老師很偉(wei) 大!沒有她和女高的幫助,孩子讀不了高中,也上不了大學。”
在華坪縣醫院檢驗科,有一位做事風風火火的女檢驗師,她叫高世婷,華坪女子高中第一屆畢業(ye) 生。在檢驗科值班室裏,高世婷對記者連聲說:“沒有張桂梅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媽。”
2008年,家在華坪縣興(xing) 泉鎮興(xing) 泉村的高世婷初三快畢業(ye) 時,父母先後去世,家裏隻有弟弟和年邁的爺爺。她的中考分數超過了縣一中分數線,可沒錢交學費。絕望時刻,華坪女高開始招生,張桂梅接納了她,不僅(jin) 免學費書(shu) 費,每月還補助她300元生活費,還把她弟弟接到兒(er) 童之家生活。因為(wei) 心裏還充滿對父母去世的悲痛,第一次見到張桂梅時,她禁不住全身發抖,張桂梅坐在她身旁,拍拍她的腿親(qin) 切地說:“別害怕,好好學習(xi) !”此後張桂梅多次找她談心,讓她逐漸走出了悲痛的陰影,當了班長,3年後考上廣西衛生職業(ye) 技術學院。她在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張桂梅負責。大學畢業(ye) 後高世婷回華坪縣醫院工作,有了幸福的小家,還能贍養(yang) 爺爺。80多歲的爺爺常在村裏自豪地對別人說:“我孫女在縣醫院上班呢。”
雲(yun) 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研究生李欣坪萬(wan) 分感慨地說:“2011年中考結束,我很擔心自己像同齡女孩一樣,去打工或是嫁人生子。慶幸的是華坪女高發來一份錄取通知書(shu) ,改變了我的一切。正是張桂梅老師和女高其他老師的言傳(chuan) 身教,讓我成為(wei) 一個(ge) 佩戴鮮紅黨(dang) 徽的研究生。”
12年來,麗(li) 江市貧困山區許多初中畢業(ye) 的女孩,都走進了華坪女高的學堂,曆屆高中畢業(ye) 生升學率100%,使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其中今年高考創最好成績,159個(ge) 考生中70人上了一本。“多數畢業(ye) 生成為(wei) 教師、醫生、公務員和企管人員,還有邊防民警和海關(guan) 人員。今年有2個(ge) 畢業(ye) 於(yu) 華坪女高的大學生自願參軍(jun) 到西藏,現在全國各省市區都有我們(men) 女高的學生了。”張桂梅很開心。
“張桂梅帶動的不僅(jin) 是華坪女高,還帶動了全縣所有學校。2008年女高成立以前,全縣中考升學率不到50%,2020年就達到了90%以上,近8年來全縣高考升學率在麗(li) 江市保持第一名。”華坪縣教育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胥國華說。
一個(ge) 女校長為(wei) 何走了11萬(wan) 公裏家訪路
“每年寒假,春節前我去家訪華坪本地學生,大年三十我和福利院的孩子們(men) 吃飯,初一開始我就去華坪縣以外的縣區家訪,每屆高三學生我都要盡量去家訪。”張桂梅說。
“張桂梅5次來李小月家家訪,每次走菜地和水溝之間的小路我們(men) 都要攙扶她,她渾身病痛,走路越來越困難了。”華坪女高辦公室主任張曉峰告訴記者。今年2月初,因為(wei) 疫情,學校開始上網課,但讀高三的李小月沒有手機無法上課,張桂梅花1600元買(mai) 了智能手機送到李小月家裏。“張老師身體(ti) 不好,還多次來我家裏關(guan) 心娃娃,給我們(men) 買(mai) 被子衣服,給過年錢,我對孩子們(men) 說要好好讀書(shu) ,懂得感恩。”李良翠說。
張桂梅的家訪已持續12年,覆蓋麗(li) 江各地山區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wan) 公裏。頭幾年,她常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常自己租車,騎過馬和摩托,肋骨被顛斷了兩(liang) 次。後來縣裏就派車幫助她家訪。
一次,張桂梅來到深山村寨一位成績下降的傈僳族學生的家中家訪,這個(ge) 女孩是全村第一個(ge) 高中生,入學那天全村人送行。學生的爺爺對張桂梅說:“如果孫女能上大學,自己就是死了也安心。”張桂梅回答:“我一定讓您的孫女成為(wei) 村裏的第一個(ge) 大學生。”如今這個(ge) 女孩已大學畢業(ye) ,在她的影響下,這個(ge) 村裏已經陸續走出了好幾位大學生。
張桂梅12年來寒暑假的家訪,讓她對每個(ge) 學生家庭的甘苦都了然於(yu) 胸。“我是班主任,可對每個(ge) 學生的情況我還沒有張桂梅老師了解,因為(wei) 每個(ge) 學生她都去家訪,學生和家裏有什麽(me) 情況她會(hui) 告訴我。”女高高三化學老師和德強告訴記者。
“張桂梅不僅(jin) 影響了一所學校,還影響了麗(li) 江廣大山區農(nong) 村。以前農(nong) 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很多,現在很少了,農(nong) 村家長送孩子讀高中的意識普遍增強,我們(men) 開家長培訓會(hui) ,有5800多名家長通過網絡直播參加培訓,多數是農(nong) 村家長。”華坪縣婦聯主席劉安萍說。
一個(ge) 弱女子如何堅守女中和孤兒(er) 院20年
許多慕名來華坪女中學習(xi) 的人問:女中的學生文化基礎很差,教師普遍年輕,為(wei) 什麽(me) 能成功?
張桂梅回答很簡單:“靠堅持!靠信仰!我們(men) 長期開展紅色信仰教育,發揮黨(dang) 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大家都擰成一股繩。”每天9點40分的課間操,全體(ti) 學生跳舞蹈《南泥灣》,唱紅歌《紅梅讚》,下午下課時學生在教室唱紅歌,每個(ge) 周末組織學生看一場愛國主義(yi) 教育電影……
“我們(men) 能吃苦,靠苦出來的!”張桂梅說。華坪女高實行半軍(jun) 事化管理,學生們(men) 清晨五點半起床,晚上12點20分休息,每周隻有周日休息3個(ge) 小時,把學生的學習(xi) 時間用到極致,學校的空間也用到極致,走廊牆上除紅色教育宣傳(chuan) 畫外,都密密麻麻寫(xie) 滿了公式、定律。老師們(men) 周末固定上課,畢業(ye) 班老師每晚守到學生休息,而老師們(men) 沒有加班工資。
女高的紅色教育真能激勵人嗎?嚴(yan) 格的管理學生受得了嗎?老師長期加班沒有怨言嗎?有人將信將疑。
“唱紅歌當然能激勵我們(men) ,剛入學時有些不適應,後來就感覺到很能振奮精神,和英雄模範相比,這些苦不算什麽(me) 。”李欣坪回憶華坪女高的艱苦生活時說。每晚11時半下自習(xi) 後,畢業(ye) 班學生回宿舍樓後都必須在走廊上做作業(ye) 。10月16日深夜零點,高一、高二的許多學生也自發地在宿舍走廊上做作業(ye) 。正在做作業(ye) 的高一新生王芳告訴記者:“學姐都還在努力,我要向她們(men) 學習(xi) 。”
“紅色教育為(wei) 什麽(me) 有效果?因為(wei) 張桂梅老師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榜樣,她吃的苦最多,捐款最多,付出的心血最多。與(yu) 她相比,我們(men) 義(yi) 務加點班不算什麽(me) 。所以她說的話有號召力,大家都願意聽。”在華坪女高堅守12年的教師張紅瓊說。
張桂梅長期身患心髒病、肺氣腫等23種嚴(yan) 重疾病,多次送往醫院搶救,如今她的手腳上貼滿了止痛藥膏,時常咳出血絲(si) ,在校園裏走路都很艱難,隻能乘電動車。12年來,為(wei) 了確保每個(ge) 學生的安全,她每天對校園每個(ge) 角落巡查5遍。10月16日深夜,記者跟隨張桂梅巡查,她握著手電筒照明,顫巍巍地扶著欄杆上下樓梯,查看每個(ge) 房間時,她都要拔掉插座上的所有插頭;同學們(men) 快下晚自習(xi) 時,她把樓梯間的每一個(ge) 路燈打開,“孩子們(men) 下樓跑得快,忘了開燈不安全。”她說。
張桂梅對學生看似嚴(yan) 厲,但她身上始終散發著一種溫馨的母愛。下午五點半,張桂梅到學生食堂等候剛下課的學生,她用手機和小廣播播放紅色歌曲,然後走到打飯窗口看學生打飯,招呼同學們(men) 排好隊。“我在看食堂打菜是不是打少了。”張桂梅笑著說。學生吃完飯回宿舍,她又冒雨到宿舍門口催促學生:“還有5分鍾上課,大家抓緊時間洗腳。”看著學生們(men) 匆匆走出宿舍跑向教室,她才滿意地把宿舍大門鎖好。23時30分,她又來到學生宿舍門口迎接下課的學生,查看畢業(ye) 班學生在宿舍走廊自習(xi) 情況。深夜1點,她才進宿舍休息。
20多年來,張桂梅把自己得到的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50多萬(wan) 元,都用來幫助女高貧困學生和兒(er) 童之家的孩子們(men) ,用來彌補女高辦學經費的不足。她退休後繼續當校長,隻有4000多元工資,可她每月醫藥費就需要上萬(wan) 元。全國總工會(hui) 每年給她5萬(wan) 元治病,可她把這5萬(wan) 元都用於(yu) 家訪。她開心地告訴記者:“我評了教書(shu) 育人楷模,有10萬(wan) 元獎金,我準備全部作為(wei) 老師們(men) 節假日的加班補貼,不能讓老師們(men) 總是盡義(yi) 務啊。”
辦學經費困難是張桂梅的一大心結。女高每個(ge) 學生三年學習(xi) 成本費用大約5.8萬(wan) 元,政府承擔了很多,還需學校部分自籌。可學校不收費,隻能靠社會(hui) 捐助和政府臨(lin) 時補助。今年7月,市縣政府支持成立張桂梅助學會(hui) 以來,社會(hui) 各界捐款有900多萬(wan) 元,學校經濟壓力才得以緩解。
張桂梅還為(wei) 一個(ge) 心結焦慮,學校缺乏經驗豐(feng) 富的老師。10月16日上午,她主持了一場麵向全國招聘教師的麵試,讓她很失望,隻有兩(liang) 人符合條件參加麵試,一人麵試合格。“我們(men) 還要繼續招老師,我們(men) 一定要實現考上清華、北大的夢想!”張桂梅堅定地說。她盼望社會(hui) 各界在師資力量上給予華坪女高更多的幫助。
63歲的張桂梅中年喪(sang) 夫,沒有子女,沒有財產(chan) ,但她並不孤獨。從(cong) 2001年起,張桂梅一直是華坪縣兒(er) 童之家院長,先後有172個(ge) 孤兒(er) 在兒(er) 童之家成長。在她心中,女高和兒(er) 童之家都是她的家,孤兒(er) 們(men) 和2268個(ge) 女高學生,都是她的孩子。每天下午6時半,張桂梅都乘電動車來兒(er) 童之家看望孩子們(men) ,一到門口,孤兒(er) 們(men) 都跑出來喊:“老媽!老媽!”大家親(qin) 熱地攙扶她下車,牽著她的雙手,一家人說說笑笑地走進家門,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做好民族語文翻譯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日,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2020年度藏語文新詞術語翻譯專家審定會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州召開。[詳細] -
“博物館進中小學”教育效果值得期待
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詳細] -
很多孩子變壞,都是從第一次被冤枉開始的
很久沒像這樣了,人們麵對這樣一條新聞時如此感動,為一個孩子受到善待而欣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