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要求,培養考古人才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楊楠(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的曆史連綿不斷,文化遺產(chan) 極其豐(feng) 富,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考古學不僅(jin) 在中國曆史研究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一些具有普遍意義(yi) 的世界性重大學術課題——諸如人類起源、農(nong) 業(ye) 起源、文明及國家起源等的探索也有賴於(yu) 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新進展。
文物古老悠久,考古學卻充滿活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瞻遠矚,對考古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怎樣才能使年輕學子成為(wei) 綜合素質過硬、符合時代要求的考古人才?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學工作中,我嚴(yan) 格要求學生做到以下三個(ge) 方麵:
正直誠實做人,恪守學術規範。考古專(zhuan) 業(ye) 學子能否提高自身品德和修養(yang) ,關(guan) 係到其能否立足於(yu) 社會(hui) ,為(wei) 中國考古事業(ye) 奉獻個(ge) 人價(jia) 值。明辨是非、堅持原則、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所作所為(wei) 符合社會(hui) 道德規範與(yu) 行為(wei) 準則,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這種風骨又與(yu) 務實嚴(yan) 謹的學術品格息息相關(guan) 。對於(yu) 考古學者而言,一絲(si) 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是探索發現、求得真知的驅動力,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注入強勁動能。曆史容不得半點馬虎,學術也不允許有絲(si) 毫敷衍。恪守學術規範,不僅(jin) 是學術訓練的基本要求,更是個(ge) 人品格的重要體(ti) 現。我們(men) 應該“從(cong) 我做起”,為(wei) 營建風清氣正的學術風氣多做努力。
堅持質疑精神,培養(yang) 創新意識。長期以來,我們(men) 的教育方式重視勤奮學習(xi) 、強調標準答案,而個(ge) 性培養(yang) 、創新意識常常被忽視。在考古領域,要真正培養(yang) 出一批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改變一些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消極的評價(jia) 機製,大力營造自由探索、銳意創新的環境,著力培養(yang) 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意識。在多年的考古專(zhuan) 業(ye) 教學中,我的具體(ti) 做法是:將研究生專(zhuan) 業(ye) 課程和部分本科生課程設計為(wei) 係列專(zhuan) 題研討課,學生可根據興(xing) 趣自選幾個(ge) 專(zhuan) 題,每次課上由一個(ge) 同學主講一個(ge) 專(zhuan) 題,在全麵梳理該研究專(zhuan) 題學術史的基礎上,重點就不同階段不同觀點從(cong) 方法論層麵加以辨析、提出問題,並闡述自己的思考,之後其他同學積極提問,由此開啟深度研討,教師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我要求學生每周必交一篇專(zhuan) 題性“研讀與(yu) 評論”,必須具有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這樣的訓練方式,有助於(yu) 增強同學們(men)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有助於(yu) 促進創新意識不斷提升。
夯實考古學專(zhuan) 業(ye) 基礎,加強跨學科研究能力。重大考古發現無一不需要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培養(yang) 具備曆史學、語言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地理學甚至科技知識的通識人才是必然趨勢。近年來,有的學生通過對戰國秦漢時期黔西滇東(dong) 地區考古遺存的全麵研究,結合曆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方法深入探討,揭示該地區南夷社會(hui) 文化變遷原因、文明進程特點,填補了雲(yun) 貴地區在這方麵的研究空白。不少在田野考古一線工作的學生能借助物理探測技術展開遺址調查,利用地理信息係統分析考古資料,根據碳十四測年,按照動植物考古要求進行科學取樣,結合人體(ti) 骨骼學判斷死者性別、年齡乃至骨骼變異或創傷(shang) 原因,從(cong) 而最大限度地提取各種信息。這說明,今天的高校正在不斷推動考古學與(yu) 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為(wei) 培養(yang) 素質全麵、能力過硬的考古人才拓寬平台,為(wei) 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人才輩出探索路徑。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胡曉軍(jun) 、晉浩天、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帶著公眾走近考古、“觸摸”曆史
2008年,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率先舉辦了全國優秀中學生夏令營,通過多種活動讓對考古有好奇心的同學們了解考古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其中苦樂。[詳細] -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在劉賀墓槨室西側回廊中,發現了一堆雜亂的類似藤條的器物,竹木漆器專家鑒定出它們是刻有文字的竹簡。[詳細] -
非遺文化進校園
從2019年開始,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和如皋市文化館合作開設“非遺課程基地”,挑選十幾種具有如皋特色、可長期開展教學的非遺項目融入教材,讓學生學習非遺文化知識。[詳細] -
“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
10月25日,“小人書”中的烽火歲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連環畫展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落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