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武漢大學百餘新生稻田裏開啟勞動思政課

石蕾 劉振興 雷宇 發布時間:2020-11-03 09:0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同學們(men) 在田間割稻穀。武漢大學生科院供圖

  新學期伊始,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勞動教育與(yu) 專(zhuan) 業(ye) 學科相結合,組織150餘(yu) 名新生來到雜交水稻實驗田,接受首堂勞動教育思政課的洗禮。

  10月25日,在位於(yu) 武漢郊區的水稻試驗田基地,一場火熱的勞動思政課拉開了帷幕。上午9點左右,150餘(yu) 名新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每10名同學組成1個(ge) 小組,4人割稻,3人搬運,3人打穀,小組成員分工協作。

  在雜交水稻實驗田,同學們(men) 穿著膠鞋,戴著手套,手持鐮刀,雙手緊握稻稈賣力地打穀,全然不顧額頭上的汗水。還有同學穿梭在田間,將割下的新稻搬到打穀場,將打完的稻稈抱到馬路邊。

  結束一上午的田間勞作後,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0級本科生朱峰把午飯吃得幹幹淨淨,他覺得端在手裏的是整整半天的勞動成果。這名從(cong) 小生活在城裏的男生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si) 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一古訓銘記在心。

  胳膊都酸了,稻穀卻紋絲(si) 不動,這讓何紫銓同學一度想放棄,然而咬牙堅持之後,打下來的稻穀逐漸增多,她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le) ,“在今後的科研學習(xi) 中,我也要多堅持”。

  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men) 還圍繞水稻穗粒數、實粒數、穗長、千粒重等進行水稻品種性狀調查。他們(men) 或手拿直尺,聚精會(hui) 神地測量穗長;或伏首皺眉,小心翼翼地細數稻粒。

  勞動之餘(yu) ,思政課也開到了田間地頭。

  “朱英國院士終其一生都在為(wei) 水稻研究而奮鬥努力。”曾跟隨朱院士從(cong) 事水稻研究多年的教授胡駿給同學們(men) 講起恩師的故事,鼓勵同學們(men) 不怕吃苦,科研報國。

  武漢大學校團委副書(shu) 記黃鑫結合勞動經曆向同學們(men) 分享在當前全球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自己對於(yu)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理解。

  2020級本科生王雅菡感歎“勞動不易”的同時,也體(ti) 會(hui) 到科研工作者的艱辛,這個(ge) 高一便立誌將來從(cong) 事科研工作的女孩下定決(jue) 心:“學習(xi) 刻苦堅韌的精神品質,直麵學習(xi) 、成長中的所有困難。”

  這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今年首次將勞動教育與(yu) 專(zhuan) 業(ye) 學科相結合,開設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並作為(wei) 不少於(yu) 32學時的必修課納入本科生培養(yang) 方案。

  “對於(yu) 生命科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而言,與(yu) 科研相結合的勞動更有意義(yi) 。”該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秦正保說:“在田間地頭,把以朱院士為(wei) 代表的傑出科研人員的奮鬥故事講給同學們(men) 聽,能更好地促進大家理解科研報國的含義(yi) ,樹立更遠大的人生理想。”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