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
最近,“內(nei) 卷”這個(ge) 詞火了。
“內(nei) 卷”的本意,是指人類社會(hui) 在一個(ge) 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wei) 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然而,最近這個(ge) 詞在大學生中廣為(wei) 流傳(chuan) 、屢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網絡討論。
隨著高校進入嚴(yan) 字當頭的時代,大學生“劃水”也能畢業(ye) 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不少大學生表示,“內(nei) 卷”的熱度,不僅(jin) 是大學生的一種自我調侃,也是大學生麵對學業(ye) 以及自我發展的眾(zhong) 多壓力的真實寫(xie) 照。如何破解“內(nei) 卷”,也是每一個(ge) 大學生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
大學裏的“內(nei) 卷”有多少種操作?
說起“內(nei) 卷”,最早的“出處”是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
大學生們(men) 刷爆朋友圈的幾張“內(nei) 卷”圖片是這樣的: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shu) ,有的人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shu) ,有的人甚至邊騎車邊端著電腦寫(xie) 論文。這些圖片最早在清華北大的學霸之間流傳(chuan) 。之後,“邊騎車邊看電腦”的“清華卷王”等熱門詞語登上熱搜,相關(guan) 的表情包也出現在了不少大學生的社交軟件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采訪多位大學生和高校教師發現,大學生之間的“內(nei) 卷”是一個(ge) 普遍現象。
施科宇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大四學生,她用一個(ge) 實例來說明“內(nei) 卷”。“比如說,任課老師對某篇論文作業(ye) 的字數要求是5000字左右即可,但是不少人為(wei) 了獲得更好的成績,都選擇寫(xie) 到8000到10000字,甚至更多。到最後,幾乎每個(ge) 人的作業(ye) 都大大超出了老師的要求,而能夠獲得滿績的學生比例是固定不變的。”
“這也就意味著,就論文作業(ye) 來說,字數遠超要求和剛好達標的結果是類似的,因為(wei) 大家普遍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每個(ge) 人最終得到的收益卻沒有顯著增加。”施科宇說。
來自北京大學某理科專(zhuan) 業(ye) 的楊凱(化名)表示,“內(nei) 卷”在學習(xi) 成績好的學生中非常普遍。
“最早,可能我學了一個(ge) 小時,我的同學學了一個(ge) 半小時,後來他比我多考一分。現在,我的同學學了5個(ge) 半小時,我沒有辦法,學了5個(ge) 小時,最後他還是比我多考一分。從(cong) 結果上來看,什麽(me) 都沒變,但是我們(men) 都被卷入了這樣的生活。”楊凱說。
王陽(化名)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學生,回想起大一暑假的一次作業(ye) ,王陽仍舊很感慨:“那是我本科4年除了準備畢業(ye) 設計之外最忙的一周。”
當時王陽的作業(ye) 是用所學知識做一份電子日曆。作業(ye) 評分標準是:學生提交的日曆功能越多,相應地給分也會(hui) 越高,而且獲得最高分的作品將被評為(wei) 滿分。在這種情況下,為(wei) 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同學們(men) 盡可能使自己的作品接近最高分。這也就意味著,隻要作品還有修繕的餘(yu) 地,他們(men) 就會(hui) 不斷為(wei) 自己的電子日曆添置新功能。
“所以,大家就這樣一直完善自己的作業(ye) ,一直做、一直做,幾乎都做到了最後的交作業(ye) 日期才結束。”王陽說,“而且那時候我們(men) 才大一啊!”
最近,複旦大學法學院的陳佳穎也不情願地“卷”入了一場考試中。
“我一直在猶豫是否要報考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種聲音告訴我:考試與(yu) 我所學的專(zhuan) 業(ye) 關(guan) 係不大,而且是非必要的考試,倘若眼下著手準備,可能會(hui) 占用較多本該用於(yu) 攻克專(zhuan) 業(ye) 課的時間;另一種聲音告訴我:如果通過了計算機考試,我就能夠拿到又一項技能證明,這將作為(wei) 頗具競爭(zheng) 力加分項體(ti) 現在各種簡曆中,會(hui) 讓我在求職中比別人更有競爭(zheng) 力。”最後,陳佳穎還是決(jue) 定報考,備考工作也隨即展開。
“內(nei) 卷”,無效消耗還是競爭(zheng) 動力?
若剖析“內(nei) 卷”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一個(ge) 詞:競爭(zheng) 。
進入大學後,大家對於(yu) “優(you) 秀”的定義(yi) 變得多樣化,大學生們(men) 自身學業(ye) 發展和未來人生規劃的選擇也比中學時期豐(feng) 富得多。然而,每一條道路總會(hui) 有更“厲害”的人存在:想做科研,有人發的論文更多更重要;想玩社團,有人的興(xing) 趣和專(zhuan) 業(ye) 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簡曆上積累的證書(shu) 和經曆更多……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們(men) 的“內(nei) 卷”,也是應對競爭(zheng) 壓力的正常反應。
“隨著競爭(zheng) 的加劇,我們(men) 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競爭(zheng) 力才能爭(zheng) 取到我們(men) 想要的東(dong) 西,我們(men) 也就被‘內(nei) 卷’驅使著前進,並不斷克服困難。”陳佳穎說,“即便這種前行是被動的,但當我們(men) 做到之後,再回頭看,就會(hui) 發現:那些自己曾經認為(wei) 的困難,其實也不過如此吧”。
此前,有媒體(ti) 就中國頂尖高校中“績點為(wei) 王”的現象進行報道,並表示不少頂尖高校的學生因“內(nei) 卷”而迷茫,“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在極度競爭(zheng) 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有大學生認為(wei) ,競爭(zheng) 本就一直存在,網絡上關(guan) 於(yu) “內(nei) 卷”的討論更多是在販賣焦慮。
賀如鬆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精密儀(yi) 器係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和上熱搜的“清華學神”在同一個(ge) 係。
“騎車不忘看電腦的那位同學,他學習(xi) 態度很踏實,我很佩服他。他其實不是網友調侃的那種‘天才’,但一直是一步一個(ge) 腳印幹好自己的分內(nei) 工作。”賀如鬆說,“他其實也有各種各樣的娛樂(le) 活動,既能好好學習(xi) ,也能好好玩耍,我覺得這種心態很好”。
賀如鬆已經在清華園度過了4年的時光。回想起來,他覺得自己並沒有明顯地感受到內(nei) 卷。“我身邊的同學也沒怎麽(me) 覺得被‘內(nei) 卷’了,可能我們(men) 都比較佛係吧。至於(yu) 那些特別厲害的‘大佬’,他們(men) 本來就能力很強,談何‘卷’呢?對於(yu) 想要完成的目標,我通過一般化的努力都能達到。不過如果有時競爭(zheng) 實在太大,那我也會(hui) 直接放棄。”賀如鬆說。
賀如鬆認為(wei) ,現在網絡上關(guan) 於(yu) “內(nei) 卷”的討論,從(cong) 本質上看還是以販賣焦慮的居多,理性表達很少。大多數人的視線僅(jin) 聚焦於(yu) “內(nei) 卷”之下的激烈競爭(zheng) ,卻在實際生活中碌碌無為(wei) ,繼續做著“鹹魚”。“對大多數人來說,競爭(zheng) 本就存在,想往高處走就勢必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口嗨’無濟於(yu) 事,不如多花點時間泡圖書(shu) 館”。
如何不被“卷”?競爭(zheng) 並不是量的比拚
如今,從(cong) 大學生中“出圈”的“內(nei) 卷”一詞出現在各行各業(ye) 中,成為(wei) 無處釋放的社會(hui) 壓力的代名詞。人們(men) 常說,大學是一個(ge) 小的社會(hui) ,對於(yu) 正在經曆“內(nei) 卷”的大學生來說,如何正確看待“內(nei) 卷”,並從(cong) “內(nei) 卷”中脫身,是一個(ge) 重要課題。
當大學進入“嚴(yan) 字當頭”的時代,嚴(yan) 把教學關(guan) 、為(wei) 大學生增負成為(wei) 高校的重點工作,大學生也就自然感受到了更大的學業(ye) 壓力。壓力並不是逃避的借口,適當的學業(ye) 負擔是幫助大學生成長的良藥。但是,如何積極看待這樣的壓力,不僅(jin) 需要大學生的自我調節,也需要高校給予相應的指導。
“學生說的內(nei) 卷,往往想表達這樣一種困惑:自己明明忙忙碌碌,學得很刻苦認真,但是好像並沒有實現太大的突破,並沒有提高太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對未來的迷茫、對當下的困惑,讓不少大學生陷入“內(nei) 卷”。2019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29.2%的被調查本科學生既無明確的自我發展規劃、自主性學業(ye) 參與(yu) 也較低,32.8%的學生雖抱有清晰的自我發展目標定位、卻在行動上滯後。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對於(yu) 未來沒有清晰的生涯規劃。
陳陽表示,“內(nei) 卷化”本身是一個(ge) 人類學的學術概念,最早由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在中國,曆史社會(hui) 學家黃宗智最早用“內(nei) 卷”來研究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的小農(nong) 經濟。有學生把“內(nei) 卷”看成競爭(zheng) ,認為(wei) 高強度的競爭(zheng) 使人精疲力竭。“嚴(yan) 格來說,這種理解其實脫離了吉爾茨、黃宗智的初衷”。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輔導員於(yu) 涵宇在工作發現,很多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也時常陷入“內(nei) 卷”中。
“比如說,有的畢業(ye) 生找工作,如果我看你發朋友圈說,你這周參加10場宣講,下周我就鉚足勁兒(er) 參加20場,而且我的簡曆要花很多時間精力,甚至付費去排版美化。”於(yu) 涵宇說。
“現在內(nei) 卷更多地表達一種消耗精力的死循環。其實作為(wei) 輔導員,我個(ge) 人也是能理解這種競爭(zheng) 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但是我們(men) 現在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就會(hui) 更加希望學生要有意識去思考,不要讓自己進入這個(ge) 陀螺式的死循環中。”於(yu) 涵宇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於(yu) 涵宇表示,自己經常和學生強調要有“思維意識”。她認為(wei) ,很多大學中的考核並不是比量的競爭(zheng) ,因此學生們(men) 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跳出自己認為(wei) 的高度一體(ti) 化的競爭(zheng) ,靜下心來向內(nei) 分析自己,再向外分析整體(ti) 競爭(zheng) 環境,結合大勢鍛煉和發展自己。
陳陽認為(wei) ,無論是相對於(yu) 個(ge) 體(ti) 而言,還是相對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來說,麵對“內(nei) 卷”都是一項挑戰。她表示:“學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為(wei) 怎樣的人’;而教育政策的製定者和執行者,以及學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們(men) 的教育目標是為(wei) 了培養(yang) 怎樣的人才’‘我們(men) 希望看到孩子成為(wei) 怎樣的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幫大學生擺脫“內卷”,高校也要有所作為
如今,從大學生圈子中走出來的“內卷”,成為整個社會的熱詞。在學術意義上,“內卷”概念最初是為了解釋近代中國為什麽沒有孕育出更高級、更創新的生產方式。[詳細] -
防止家長群變味兒需厘清職責邊界
家長群變成家長們的負擔,早已不是新鮮話題,而一些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孩子功課,早就成為家長吐槽的現象。[詳細] -
藍領月薪超本科生?供需是關鍵
近日,“藍領”月薪超大學生這一話題在網絡上又引起了新一撥的討論。教育不是“賭局”,高校不是“賣花人”,在育人上也不能憑“運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