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家長群變味兒需厘清職責邊界
這段時間,“壓垮成年人,隻需一個(ge) 家長群”變成了許多家長的口頭禪。
家長群變成家長們(men) 的負擔,早已不是新鮮話題,而一些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ye) 、輔導孩子功課,早就成為(wei) 家長吐槽的現象。
家長群設立的目的,本來是溝通家校關(guan) 係,但是如今已經變了味兒(er) ,成為(wei) 一些老師布置作業(ye) 、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e) 甚至要求家長到校打掃衛生等事宜的通知群。個(ge) 別家長群還異化為(wei) “誇誇群”,一些家長開啟稱讚、感恩模式,拍老師的馬屁,個(ge) 別群竟出現了“爭(zheng) 寵”、炫富、爭(zheng) 吵、辱罵等行為(wei) 。
家長們(men) 都有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還要盯著家長群看老師布置作業(ye) 情況以及其他通知,然後進入輔導、批改模式,通常會(hui) 弄到很晚才去睡覺,第二天還要上班,如此這般,家長們(men) 能沒有意見嗎?長此以往,不僅(jin) 引發家長怨聲載道,導致老師與(yu) 家長關(guan) 係緊張,還不利於(yu) 培養(yang) 孩子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此外,家長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家長根本輔導不了孩子作業(ye) ,讓這樣的家長檢查、批改作業(ye) ,極有可能誤導孩子,得不償(chang) 失。還有,家長將全部精力用於(yu) 布置、批改作業(ye) ,其家庭氛圍會(hui) 完全集中在作業(ye) 、學習(xi) 方麵,而其他諸如做人教育、習(xi) 慣養(yang) 成教育、品質教育以及最最重要的親(qin) 子、親(qin) 情互動會(hui) 無暇顧及,且在輔導、批改作業(ye) 的過程中,家長與(yu) 孩子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摩擦,嚴(yan) 重破壞家庭和諧氛圍。
實際上,對於(yu) 家長群的種種弊端,學校老師也不是不知,況且老師在家長群發通知,督促家長做這做那,老師自己也不輕省,甚至節假日也要盯著屏幕檢查完成情況。既如此,為(wei) 什麽(me) 還要設立家長群呢?一方麵是“隨大流”心理作祟,另一方麵是想通過家長的督促,提升學生成績,取得一個(ge) 好名次。在目前一些學校仍然將優(you) 秀率、平均分、及格率精確到小數點後兩(liang) 位數字的語境之下,老師們(men) 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是,無論什麽(me) 理由,老師的職責也不能轉嫁到家長頭上,不能讓家長承擔布置作業(ye) 、批改作業(ye) 的重任。老師的歸老師,家長的歸家長,不能混淆雙方的職責任務,必須厘清雙方的職責邊界。換言之,教書(shu) 的職責應該由老師承擔,育人的職責可以由老師與(yu) 家長共同承擔。而其他諸如打掃教室衛生、在群裏誇讚老師等行為(wei) ,家長也應該盡量避免。
要做到這些,一方麵,相關(guan) 部門對此應該有具體(ti) 要求。實際上,教育部門也出台過這方麵的規定。去年6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麵提高義(yi) 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ye) 變成家長作業(ye) 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ye) ,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ye) 。有些地方也有這方麵的建議。另一方麵,每個(ge) 家長群也該有自己的“群規”,群規必須符合教育部門的相關(guan) 精神。家長老師要相互監督,力求避免違反群規。
當然,最關(guan) 鍵的,還是要將規定落到實處。從(cong) 各地的現實情況來看,盡管有教育部門的規定,但是執行得並不好。這就必須出台處罰細則,對於(yu) 逆風而行、頂風而上的教育工作者應給予一定處罰,或者幹脆取消各種家長群。
以前,並沒有家長群,教育教學工作照常順利進行。不管怎麽(me) 說,也不能讓家長群異化為(wei) “壓力群”,成為(wei) 家長們(men) 的累贅和負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高熱不退” 考生目標已不僅鎖定在公辦中小學校
近日,2020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在28個省份開考,又一大撥在校大學生走進了考場,邁上了求取教師資格證之路。[詳細] -
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卻照亮了大山孩子的夢
57歲的王建林是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最偏遠教學點——常山教學點唯一的老師。[詳細] -
藍領月薪超本科生?供需是關鍵
近日,“藍領”月薪超大學生這一話題在網絡上又引起了新一撥的討論。教育不是“賭局”,高校不是“賣花人”,在育人上也不能憑“運氣”。[詳細] -
實施“三愛”教育 人才素質全麵躍升
自2016年4月以來,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德能並重、以文化人、學生主體原則,以中華民族重要節日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以“愛家·愛校·愛國”為主題的“三愛”教育係列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