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德法兼修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

發布時間:2020-11-24 09:06:00來源: 甘肅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曆史任務,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理論為(wei) 指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yang) 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按照總書(shu) 記的要求,著力培養(yang) 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必須要在加強課程思政上下功夫。

  課程思政與(yu) 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養(yang) 理念相統一。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yu) 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德育與(yu) 智育相結合,賦予專(zhuan) 業(ye) 課程價(jia) 值引領重任,實現教書(shu) 和育人的有機統一。就法學專(zhuan) 業(ye) 而言,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養(yang) 目標與(yu) 課程思政中的立德樹人理念相統一,法學教育背後承載的不僅(jin) 僅(jin) 是知識的創新以及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培育,還應該包括對國家人文精神和主流價(jia) 值觀的號召。通過課程思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法治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促使法律知識傳(chuan) 授與(yu) 法律價(jia) 值引領無縫對接,使學生成長為(wei) 德法並行,德行並重的法治人才。

  重構課程體(ti) 係,助力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養(yang) 。要進一步優(you) 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將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貫穿法學專(zhuan) 業(ye) 建設的整體(ti) 規劃。要將法律知識的傳(chuan) 授放到全麵實現依法治國整體(ti) 戰略中來思考,使學生真正建立起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信仰,正確看待依法治國進程中麵臨(lin) 的各種問題和困難,自覺肩負起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的重要使命,實現法學知識體(ti) 係教育與(yu)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標準,道德是內(nei) 心的法律原則,因此,法學課程思政既可以學習(xi) 法學專(zhuan) 業(ye) 知識,又能夠堅持立德樹人。另外,法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具有高度“專(zhuan) 業(ye) 性”,法學課程思政不能牽強附會(hui) 、生搬硬套,要避免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思政教育“兩(liang) 張皮”的現象,要通過在專(zhuan) 業(ye) 學科知識體(ti) 係中尋找與(yu) 德育知識體(ti) 係的“觸點”,使法律知識技能的獲得與(yu) 德育的培養(yang) 融為(wei) 一體(ti) 、相得益彰。要將課程思政落實到法學專(zhuan) 業(ye) 課程教學中,根據思政要求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課程,讓專(zhuan) 業(ye) 話語對接思政話語,同時借助課程思政的動力和資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輻射實踐教學環節,塑造法律職業(ye) 精神。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專(zhuan) 業(ye) 課程思政要實現全課程育人就不能忽略在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價(jia) 值引領,要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尋找與(yu) 德育知識體(ti) 係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ye) 精神及操守。在公安、司法機關(guan) 、律師事務所等法學專(zhuan) 業(ye) 實習(xi) 實訓基地,通過實踐部門工作者的“言傳(chuan) 身教”,開展對學生的法律職業(ye) 倫(lun) 理教育,這對學生德法兼修品性的形成至關(guan) 重要。因此,法學專(zhuan) 業(ye) 課程思政,要打破高校與(yu) 司法實踐部門的壁壘,建立課程思政改革的聯動機製,相互配合,相互溝通,共創平台,引領學生完成法律職業(ye) 精神的塑造。同時,教師應該完善社會(hui) 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有效培養(yang) 學生的社會(hui) 實踐操作能力,以此來提高法學人才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和法治素養(yang) ,使他們(men) 成為(wei) 公平正義(yi) 的捍衛者、法治建設的實踐者、法治進程的推動者、法治文明的傳(chuan) 承者。

  (作者係甘肅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