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教育自信源自教育本土實踐與智慧

發布時間:2020-12-02 10:09: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近觀世界各國教育,似乎還沒有完全照搬他國教育模板而一舉(ju) 成功的先例。即便是較為(wei) 盛行的“建構主義(yi) ”理論,無論是在美國上個(ge) 世紀80年代,還是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地區上個(ge) 世紀90年代前後的教育改革,均以其作為(wei) 理論綱領,而最終卻並未獲得成功。

  而且,也正因為(wei) 多年來一些外來教育理論的“熱銷”,本土實踐與(yu) 智慧常常處於(yu) 被忽視的位置。一線校長、教師甚而其中的優(you) 秀者,逐漸喪(sang) 失了實踐自信,探索和突破熱情也逐漸消減。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表明,教育要實現現代化,首要是樹立教育自信,應該由長期以來的目光向外,轉到既目光向外又同時目光向內(nei) ,聚焦近幾十年來中國優(you) 秀的教育工作者創造的本土實踐和智慧,梳理、總結中國教育的本土經驗、思想和理論。

  成功的本土實踐以及基於(yu) 本土實踐的本土教育智慧,對於(yu) 教育改革與(yu) 轉型,其借鑒意義(yi) 和價(jia) 值一點也不亞(ya) 於(yu) 西方教育成功的理論和模式。當下,踐行和研究“本土”,需要處理好以下四組關(guan) 係:

  密切關(guan) 注教育現實與(yu) 時代發展的互動關(guan) 係

  研究“本土”,首先須十分關(guan) 注基礎教育的時代背景、改革方向,正確處理好教育現實與(yu) 時代發展的關(guan) 係。

  當前,隨著時代發展,高新技術成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的重要砝碼,國家和社會(hui) 對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yang) 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強調最近數十年教育成就的同時,教育人也應看到,愈演愈烈、積重難返的應試教育,對國家越來越迫切需要的傑出人才、創意精英的成長和發展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阻礙。

  在社會(hui) 轉型、國際競爭(zheng) 特別是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教育成就斐然卻也存在薄弱項的現實,自2018年年初發布《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始,拉開了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序幕。兩(liang) 年來,文件連續出台,新政不斷發布,可以說搭建了未來教育發展的“四梁八柱”,對中華民族未來的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就基礎教育發展藍圖而言,可簡單概括為(wei) “五育並舉(ju) ,立德樹人”八個(ge) 字,即用德育、智育、體(ti) 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全麵發展的教育,培養(yang) 德才兼備的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支撐未來社會(hui) 轉型迫切需要的人才,其中德才兼備尤其創造才能的出類拔萃,理當成為(wei) 重中之重。而處在中國轉型發展的交接點上,教育研究者須時刻關(guan) 注教育價(jia) 值領域的民眾(zhong) 的現實功利與(yu) 未來社會(hui) 需要、學生學習(xi) 領域的機械性學習(xi) 與(yu) 創造性思維、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掌握學習(xi) 教育與(yu) 發現學習(xi) 教育等多組矛盾的穩妥處理。

  正確處理教育理論與(yu) 實際的聯結關(guan) 係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基礎教育在開放與(yu) 改革的大潮中,在積極實踐與(yu) 大膽探索中,在為(wei) 中國經濟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培養(yang) 出大量人才後,存在著大批教育成功典範和典型,湧現出大批優(you) 秀教師、校長,其辦學實踐、教學經驗,一定有很多可以研究、分析、總結,甚或可以上升到理論的卓越人與(yu) 事。

  多年來,由於(yu) 課改研究中“建構主義(yi) ”思想一家獨大,理論家與(yu) 實踐者之間疏離、隔閡,導致卓越的實踐智慧和經驗無法進入主流,個(ge) 別模式甚或演變為(wei) 某些商業(ye) 機構的牟利工具。所以,組建以教育理論專(zhuan) 家為(wei) 主導、以紮根於(yu) 中國大地的廣大教育實踐家為(wei) 主體(ti) 的研究隊伍,理論家主動轉型,俯身作為(wei) ,實踐家自覺自信,深度參與(yu) ;發掘卓異典型,選擇優(you) 秀的人與(yu) 事,在專(zhuan) 業(ye) 引領下,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個(ge) 別到一般,深度挖掘,直抵本質;也或者比較分析,由點及麵,由近及遠,發現新異,彰顯個(ge) 性。由此,獲得關(guan) 於(yu) 中國教育的實踐自信和理論原創。

  深入研究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傳(chuan) 承創新關(guan) 係

  關(guan) 注本土教育實踐,當然要研究本土教育實踐的來龍去脈。其中,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教育傳(chuan) 統自然不可忽視。僅(jin) 以儒家教育為(wei) 例,春秋以降的我國教育發展史,從(cong) 孔孟、朱熹、王陽明、王夫之,到民國、新中國建立之初,鄉(xiang) 校、公學並舉(ju) ,私塾、書(shu) 院同行,既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價(jia) 值觀,又有民主教育、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教育原則。言及教學之“教”,可以《論語》為(wei) 鑒;論及教學之“學”,可以《學記》為(wei) 本。清末以降,西學東(dong) 漸,博采西學之長的教育家如陶行知等在本土實踐中的創造,更加值得我們(men) 尊崇和重視。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理論、經驗、典型如山呼海嘯而至,成功教育的典型在廣大的城市和鄉(xiang) 村都不乏成例,其生成的經驗和智慧很多也廣有影響,教育研究者怎可忽略或無視本土,作懸浮式觀望?

  教育者應該兼收並蓄,既能夠傳(chuan) 承優(you) 秀教育傳(chuan) 統,又能夠借鑒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理論,從(cong) 而對教育本土實踐和經驗作出精準解釋、深度闡述、全麵提煉。尤其對那些根植於(yu) 傳(chuan) 統土壤又借鑒吸收了“他山”理論的成功典型,教育研究者應該緊抓不放,追蹤研究,追本溯源,知曉其來龍去脈,發現其原創之處。在此基礎上,幫助典型梳理、總結,促進其反思、修正、完善,最終發生從(cong) 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直至形成卓越的可以推廣的教育思想。這或許也是樹立中國教育自信的必由之路。

  科學運用量性研究與(yu) 質性研究的互補關(guan) 係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方法的科學尤為(wei) 重要。量性研究和定性研究,作為(wei) 主流研究方法,是采用最為(wei) 廣泛的研究方法。其科學性毋庸置疑,但教育者的思考和研究也常常有著下列偏頗,即從(cong) 概念、理念和他人既有的觀點、理論出發,導致最終將某些實踐或某些原創典型,當成了西方教育理論的驗證材料。而這種研究方法、思路一旦成為(wei) 共識並漸成風氣,教育自信又從(cong) 何而來?因此,從(cong) 具體(ti) 的研究策略進而方法而言,在傳(chuan) 統的量性研究與(yu) 定性研究之外,倡導質性研究,通過這一方法,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思維。

  質性研究是一種遵從(cong) 客觀、從(cong) 事實出發的研究。麵對鮮活的成功教育案例和典型,不是從(cong) 本本出發,不是從(cong) 既有的理論模式和框架出發,也不是從(cong) 既有的觀點和判斷出發,而是從(cong) 感性的、鮮活的材料出發,發現新經驗、新觀點、新思想。實際上,很多的教育原創就蘊藏在其中。這就要求,研究者要麵對和重視現場,重視原創;需要暫時清空自己大腦中可能的成見、既有的理論、慣用的邏輯框架,不先入為(wei) 主,削足適履,為(wei) 典型穿靴戴帽;需要沉浸在資料中,準確理解材料的含義(yi) ,然後將相似的材料歸納,形成主題,再對所有主題進行闡述和說明;最後將材料組織成對研究現象有意義(yi) 、個(ge) 體(ti) 化的解釋或框架。如此,才可以“自為(wei) ”而不是“為(wei) 他”,歸納而不是演繹,從(cong) 而逐漸開展源自本土、真正本土的研究,逐漸生成本土經驗和智慧。

  華東(dong) 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葉瀾曾說:“當下的中國教育學建設需要改變‘依附’心理,太需要有一批具有獨立人格、矢誌不移,而且具有大愛心、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一起努力,改變這種狀況。由這樣的人組成的隊伍,不能指望隻在書(shu) 齋中產(chan) 生,更多的要在教育變革實踐中經曆理論與(yu) 實踐的雙向互動,才能形成。”她針對的教育學研究領域,同樣適用於(yu) 教育研究的所有領域。教育人唯有放眼全球和未來,立足中國本土,才有可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教育表達,在國際教育舞台上,發出越來越多的中國教育聲音。

  (作者係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校長“國培計劃”專(zhuan) 家工作組專(zhuan) 家、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江蘇基地首席專(zhuan) 家)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