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亟須提高“輸入能力”
在教師成長過程中,“輸入”必不可少。一般而言,可大致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被動的,來自外在要求,即主管部門認為(wei) 應該要接受培訓;另一方麵則是主動的,來自自身需求,即自我意識到需要接受某一個(ge) 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培訓。
先說說外在的要求。無論是學校還是教育行政部門,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或在節假日,都會(hui) 組織一係列的教師培訓活動,這些活動的組織是學校管理層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師的成長意願主動推進的。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訓的內(nei) 容、形式也都變得更加多元。一些培訓部門還實行“菜單式”培訓,讓教師“點餐”,這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教師的個(ge) 性化需求。這類培訓,一般以專(zhuan) 家講座、名師案例分享、專(zhuan) 家入校聽課指導等方式進行。教師學習(xi) 熱情爆棚,每次培訓總是邊聽、邊記、邊拍照,生怕落下什麽(me) ,似乎如此便可將專(zhuan) 家、名師的經驗融入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自己也就能“成長”了。
然而,盡管教師在培訓時表現出了極大的渴望和熱情,但多數在培訓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幾乎沒有什麽(me) 改變。為(wei) 什麽(me) ?究其原因,主要是“輸入能力”欠缺。誠然,專(zhuan) 家的理念和思想都是正確的、前沿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名師的案例也是專(zhuan) 業(ye) 的、經典的,但教師缺少“轉化”的能力就會(hui) 使學習(xi) 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將思想轉化為(wei) 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wei) ,如何將典型案例嫁接移植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這是需要一種能力的。當專(zhuan) 家、名師與(yu) 教師自身缺少思維碰撞、缺少理解與(yu) 內(nei) 化時,“他人的”理念和經驗就始終是“他人的”。
再來說一下自身的需求。如果說學校管理層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統一化的培訓對於(yu) 教師而言是“被動而為(wei) 之”的話,那麽(me) ,很多教師在發現自身的問題之後主動進行的學習(xi) ,則是一種基於(yu) 成長需要的主動行為(wei) 。這部分教師會(hui) 基於(yu) 自身的問題主動尋求學習(xi) ,或者從(cong) 閱讀開始,學習(xi) 一些名師的案例,從(cong) 中汲取經驗;或者自費參加某些協會(hui) 組織的培訓活動,參加一些民間的成長團體(ti) ,以開闊自己的視野,使自己獲得成長。這是一種自願的成長,是值得我們(men) 尊重的,但他們(men) 的成長也常常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問題,這主要還是實用主義(yi) 思想在作怪。
當前,無論是被動培訓,還是主動培訓,實用主義(yi) 已成為(wei) 主流。讀書(shu) ,喜歡讀教育兵法;聽課,喜歡聽實戰經驗。如此,教師所接受的培訓就逐漸成為(wei) 了淺表式的快餐式學習(xi) 。表麵上的經驗獲得並不能幫助教師在實質上實現成長,就像提升小學生作文水平並不能依靠“閱讀優(you) 秀作文”一樣,而是要挖掘和理解經驗背後的東(dong) 西,要從(cong) 教育的源頭掌握規律性的東(dong) 西,這才是成長的根基所在。而且,在教師成長中起決(jue) 定作用的還是內(nei) 因,是教師對教育理念的價(jia) 值認同。教師的成長,究其根源還是需要提升教師自身的“輸入能力”。
教師成長過程中“輸入能力”薄弱的原因是什麽(me) 呢?首先,就像上文所分析的,大多數教師參與(yu) 培訓的出發點是一致的,總想著從(cong) 某些專(zhuan) 家和名師那裏獲得一些“靈丹妙藥”,寄希望於(yu) 借助他人的指點使自己變得豁然開朗,或是想要從(cong) 他人那裏獲得一些解決(jue) 自己實際問題的策略和辦法。這便是教師自我成長意識淡薄的基本表現。其次,教師自我成長能力不足,往往在教學研究中失語,總認為(wei) 教學研究是一件很高深的事情,總想著借助外界的專(zhuan) 門力量指點迷津,然後理所當然地享受專(zhuan) 家的指導和研究成果。殊不知,真實的教研必須是基於(yu) 學生的、學習(xi) 的活動,而非是坐而論道的方法論。忽視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的解決(jue) ,也就失去了教學研究的基本價(jia) 值。因此,也就有了教師一直存在的困惑:怎麽(me) 設計學習(xi) 單、怎麽(me) 指導有效的合作、怎麽(me) 讓課堂有吸引力、怎麽(me) 讓學生產(chan) 生學習(xi) 興(xing) 趣等,忽視這些基本問題的解決(jue) ,也就失去了教學教研中的話語權。
如何提升教師自我成長的能力?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進行專(zhuan) 業(ye) 的閱讀和寫(xie) 作。這裏說的閱讀不僅(jin) 僅(jin) 是閱讀那些教育案例的書(shu) 籍,而是要側(ce) 重讀一些思想性強的理論書(shu) 籍、專(zhuan) 業(ye) 經典書(shu) 籍,要提升自己對教育問題的認識水平。在閱讀理論書(shu) 籍之後,教育寫(xie) 作就是一種有效的反思方式,能促使教師自身去思考觀照教育教學。它不同於(yu) 文學創作,而是教師記錄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教學中的得失的寫(xie) 作,最終目標是實現教育教學改進。將閱讀和寫(xie) 作有機融合在一起,並使之成為(wei) 自己的生活習(xi) 慣,這就足以支撐教師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作者係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副校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教育自信源自教育本土實踐與智慧
成功的本土實踐以及基於本土實踐的本土教育智慧,對於教育改革與轉型,其借鑒意義和價值一點也不亞於西方教育成功的理論和模式。[詳細] -
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今冬明春校園疫情防控工作
近日,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加強今冬明春校園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毫不放鬆抓好今冬明春校園疫情防控工作。[詳細] -
“未來學校”應堅守為國育才使命
“未來學校”是當前教育界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一些地方正在編製的“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也把“未來學校”建設探索作為重要舉措。[詳細] -
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曆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