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如何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勝任力

發布時間:2020-12-02 10:09: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是我國農(nong) 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被視作實現教育公平的“神經末梢”。辦好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也是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ju) 措。2015年,全國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不足100人的小學和教學點)共有111420所,占鄉(xiang) 村小學總數的55.7%,占全國小規模學校總數的87.9%。近年來,經多方努力,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在辦學硬件上已基本大變樣,部分區域實現了“農(nong) 村城區一個(ge) 樣”;在軟實力建設上,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強筋壯骨”。但要從(cong) 根本上改變這些學校小而弱的現狀,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校長隊伍的優(you) 化,通過盡可能提供傾(qing) 斜性支持和關(guan) 照,保障校長在學校改革和發展中能夠勝任崗位要求。

  驅動創新成果

  個(ge) 人的成就動機是激勵個(ge) 體(ti) 從(cong) 事自己認為(wei) 重要的或有價(jia) 值的工作,並力求取得成功的內(nei) 在驅動力。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對鄉(xiang) 村教育事業(ye) 的堅守以及持續的勝任力養(yang) 成取決(jue) 於(yu) 其職業(ye) 認同感水平,而校長職業(ye) 認同感水平離不開社會(hui) 對其工作成果及其工作價(jia) 值的讚賞和肯定。真正有效地推行鄉(xiang) 村學校及其校長榮譽製度、積極利用社會(hui) 資源建立鄉(xiang) 村學校及其校長資助和支持專(zhuan) 項基金不失為(wei) 良好的驅動方式。

  國務院辦公廳早在2015年《鄉(xiang) 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就明確提出建立鄉(xiang) 村教師榮譽製度的要求,從(cong) 國家層麵高度給予了鄉(xiang) 村教師肯定、支持和鼓勵。筆者認為(wei) ,在此基礎上,從(cong)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辦好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的角度,有待特設鄉(xiang) 村學校榮譽製度、鄉(xiang) 村校長榮譽製度。通過對“榮譽前”引導、“榮譽中”激勵、“榮譽後”管理三階段全程設計,防止實施過程簡化為(wei) 一紙證書(shu) 的頒發而削弱製度應有的激勵功能,真正發揮對先進鄉(xiang) 村學校、人物及事跡給予讚賞、鼓勵和宣傳(chuan) ,從(cong) 而提升鄉(xiang) 村學校及其校長成就感、榮譽感,催生其內(nei) 在積極動機的作用。另外,立足資源依賴與(yu) 人性關(guan) 懷的角度,要進一步引導與(yu) 鼓勵社會(hui) 力量和資源建立專(zhuan) 項基金,擴大及提高對鄉(xiang) 村學校與(yu) 校長的關(guan) 懷度和關(guan) 注度,激活鄉(xiang) 村教育振興(xing) 的人才活力。

  落實精準培訓

  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最為(wei) 核心的體(ti) 現並非是否將學校建得富麗(li) 堂皇,是否擁有一支高學曆的教師隊伍,而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精準培訓的出發點與(yu) 歸宿點都應緊緊圍繞這一主旨開展。

  在現有校長培訓基礎上,有必要在“國培計劃”中單列“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培訓計劃”並建立定期培訓機製,有計劃地組織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參加更具針對性的專(zhuan) 題培訓。在培訓內(nei) 容或領域上,結合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培訓需要適度關(guan) 注以追求高質量教學為(wei) 核心的複式教學、小班化教學、多科跨年級教學、同伴輔導等主題,以推動校長及師資能力建設為(wei) 核心的互聯網+背景下鄉(xiang) 村校長領導力培養(yang) 、鄉(xiang) 村教師職業(ye) 認同與(yu) 生涯規劃等主題,以激發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活力為(wei) 核心的基於(yu) 鄉(xiang) 土資源的校本課程開發、小微學校管理、家校合作、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優(you) 勢與(yu) 特色挖掘、“學校聯盟”等主題,以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wei) 核心的留守兒(er) 童心理健康與(yu) 教學策略、兒(er) 童和青少年健康幹預、體(ti) 育鍛煉等主題。

  未來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在基於(yu) 規模特征的資源配置基礎上,會(hui) 有更大潛力走向更加精致化的教育實踐。因此,精致化教育、個(ge) 性化關(guan) 注、精細化管理等核心內(nei) 容應在培訓中也有所體(ti) 現。

  精準培訓還要求在培訓方式上有所突破。近年來“送培下校”的方式普遍受到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歡迎,通過整合高等學校、區域教師發展中心以及本土中小學優(you) 質資源,組建更接地氣的培訓專(zhuan) 家團隊,深入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真實體(ti) 驗學校的發展狀態及師生對工作學習(xi) 環境的感知和理解,精準把脈,量體(ti) 裁衣。通過“在場”,實現從(cong) “局外人”“旁觀者”向“局內(nei) 人”“參與(yu) 者”的轉變,進而提供更具實效的專(zhuan) 家支持保障體(ti) 係,讓培訓真正“活”起來、“實”起來。

  此外,導師製也是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培訓的重要改革方向。在未來培訓中,可以為(wei) 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分配管理經驗豐(feng) 富的校長或專(zhuan) 家作為(wei) 導師,製定一對一的深度發展與(yu) 指導藍本。

  探索新型“鄉(xiang) 村—學校”關(guan) 係

  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對鄉(xiang) 村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是所在鄉(xiang) 村社區的心髒。因此,在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當中,鄉(xiang) 村應呈現“積極在場”而非“消極援助”姿態。在推進教育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需要進一步探索新型“鄉(xiang) 村—學校”關(guan) 係,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結機製,打造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與(yu) 鄉(xiang) 村社區的一體(ti) 化發展格局。

  一方麵,要強化社區對學校辦學的實質性參與(yu) ,例如通過聯合當地居民與(yu) 企業(ye) 多方力量開展諸如以地區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驗學習(xi) 為(wei) 活動主題的授課活動,可涵蓋道路修整、牧場、養(yang) 雞場、消防、地區特色美食製作、栽種等活動與(yu) 學習(xi) 機會(hui) ,為(wei) 學校提供資源支持,幫助校長堅定發展好鄉(xiang) 村教育的信心。

  另一方麵,通過鄉(xiang) 村社區搭台,鼓勵校長、教師代表扮演“社區—學校聯絡者”以及“信息技術領導者”角色,參與(yu) 鄉(xiang) 村管理、扶貧、綠色經濟建設、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等事務,推動校長及學校教師發揮超越課堂和校園的“社會(hui) 活力”,重新認識並發揮教育的社會(hui) 價(jia) 值,在學校與(yu) 社區的雙向融合中形成良性循環、美美與(yu) 共的良好局麵。

  (作者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本文係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hui) 科學研究項目“吉林省中小學校長勝任力模型構建與(yu) 應用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68號】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