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勞動教育如何在大中小學延伸

發布時間:2020-12-04 08:43: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為(wei) 了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全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首屆中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hui) 以“共話勞動教育,共創美好未來”為(wei) 題,多維度討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之道。

  “勞動是人的視覺、聽覺、嗅覺神經本能發展的過程,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快樂(le) 。”近日,於(yu) 重慶市人民小學舉(ju) 辦的首屆中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hui) 上,全國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國勞動模範魏書(shu) 生的這句話,讓全場兩(liang) 百多位校長和教師頻頻點頭。那麽(me) ,這種源自本能的快樂(le) ,如何在勞動教育中發展,如何在大中小學的不同學段中延續,如何使啟蒙階段的勞動為(wei) 日後的習(xi) 慣性勞動、技術性勞動和創新性勞動奠定基礎?

  為(wei) 了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全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首屆中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hui) 以“共話勞動教育,共創美好未來”為(wei) 題,多維度討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之道。

  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價(jia) 值引導

  “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勞動教育時,我們(men) 發現,以前學校的勞動教育蘊含著寶貴的經驗。”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楊浪浪在論壇上回憶起了勞動教育對自己成長的重要影響,“我人生的第一個(ge) 10塊錢就是在學校勞動中掙的;學校每周一升起的國旗是我們(men) 用縫紉機做的;學校的樹是我們(men) 一起挑糞來澆的。我感覺到學校的發展有我參與(yu) 在其中,因為(wei) 我們(men) 付出了心血。”

  一直以來,勞動教育是重慶市人民小學的傳(chuan) 統。建校伊始,劉伯承元帥親(qin) 筆寫(xie) 下校訓,“我們(men) 要為(wei) 將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中國培育人才,他們(men) 必須有文化、有道德、愛勞動、愛祖國,具有創造精神和鐵的紀律。”從(cong) 此,“愛勞動”在人民小學的曆史傳(chuan) 承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直到今天,學校還保留著一塊小農(nong) 場,讓城市的孩子通過實踐牢記前輩的勞動傳(chuan) 統。

  在新時代,勞動教育存在不同的問題,同時也麵臨(lin) 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很多人說,家庭是勞動教育的“主戰場”,但是今天,勞動教育的場域正在轉移。

  “因此,學校需要發揮主體(ti) 責任。”楊浪浪說。

  如今,很多中小學校都承擔起了勞動教育的責任,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進入社區體(ti) 驗宣傳(chuan) 服務工作;創新勞動教育課程,與(yu) 學科相結合構建知識體(ti) 係;開發多種激勵形式,促進學生在生活中養(yang) 成勞動習(xi) 慣,等等。

  峰會(hui) 上,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yu) 發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寧本濤對勞動有自己的看法,勞動是指人通過自身艱苦的體(ti) 力、腦力勞動及情感付出,創造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活動。勞動的目的不僅(jin) 滿足生存需要,更要滿足情感、尊重和審美需要。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強調,勞動需要平衡人與(yu) 自我、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這三種關(guan) 係屬性。在內(nei) 容上,勞動教育是指基於(yu) 體(ti) 力勞動與(yu) 物質生產(chan) 勞動、探索性創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社會(hui) 性公益性勞動、生活自理性勞動的教育。

  的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需要與(yu) 學科融合、“五育並舉(ju) ”,需要學校在勞動教育中幫助學生發覺勞動價(jia) 值,發揮“育”的作用,需要從(cong) 勞動實踐延伸到知識構建、審美教育、創新創造、科學探究等方麵。

  “在新時代,勞動不僅(jin) 是生活需要,而且是審美需要、幸福需要、創造需要。勞動最終追求的是真善美。”寧本濤說。

  打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ti) 係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夏慶友,是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也是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委員會(hui) 中國協調人。在科研之餘(yu) ,他還負責重慶市中小學家蠶飼養(yang) 科普工作。他說,這是用科研成果支撐勞動新業(ye) 態教育。

  在小學教育中,養(yang) 蠶是勞動課程的一部分。對於(yu) 小學生來說,養(yang) 蠶既是需要喂食、除沙、製作蠶盒的勞動教育,也是計算家蠶的食量、體(ti) 長和生長曲線的數學教育,更是從(cong) 桑蠶文化中了解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人文教育。此外,夏慶友團隊還為(wei) 中小學生定期科普國際生物學科的前沿突破,在他們(men) 心中埋下科學研究的種子。

  “新時代,學校是一個(ge) 開放係統,要樹立大教育觀。我們(men) 需要打破傳(chuan) 統的組織和管理製度方麵的束縛,改革的推進需要社會(hui) 、家庭等各方麵的支持。”中國人民大學教育評價(jia) 中心主任周光禮分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主要落點,是把教育引向立德樹人。

  “現在的中小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堅力量。他們(men) 將是領軍(jun) 人才、骨幹人才、棟梁之材。因此,勞動教育是一項重大工作,事關(guan) 治國理政;是一項戰略布局,事關(guan) 強國富民;是一項偉(wei) 大事業(ye) ,事關(guan) 立德樹人。”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向兵表示,勞動教育有五個(ge) 方麵核心內(nei) 容,即勞動價(jia) 值觀、勞動習(xi) 慣、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其中,勞動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勞動價(jia) 值觀,這是學生對世界、社會(hui) 進行選擇和判斷的重要依據。

  “國家重視勞動教育,全民推進勞動教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定要同向同力,家庭、學校和社會(hui) 要同向同力,學校內(nei) 部師生和領導也要同向同力。”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豔說,在大學勞動教育中,學術勞育起支撐作用。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則需要思想上的引領。

  未來,需要推動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ti) 化,在此過程中各有側(ce) 重、循序漸進,與(yu) 此同時在機製上不斷完善,建立共同的勞動教育基地和平台。

  建立適用於(yu) 勞動教育的評價(jia) 體(ti) 係

  “新時代對開展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評價(jia) 。”在圓桌論壇上,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白雪峰說。這一觀點引發了全場的議論:勞動教育如何評價(jia) ?勞動教育能不能以分數評價(jia) ,轉化到中高考成績中?什麽(me) 樣的評價(jia) 體(ti) 係才不會(hui) 讓勞動教育“變味兒(er) ”?

  “如果評價(jia) ,勞動教育很容易搖擺;如果不評價(jia) ,勞動教育又很容易被虛化。如果勞動教育評價(jia) 操作不當、沒有把握好度,還會(hui) 適得其反,讓學生厭惡勞動。”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勞動教育中心主任李珂說,勞動素養(yang) 評價(jia) 製度的建設是關(guan) 鍵。中國勞動關(guan) 係學院研發的勞動素養(yang) 評價(jia) 係統在探索將評價(jia) 數據化、可視化、大數據化,並自動生成勞動評價(jia) 分析。

  “勞動教育發展需要一破一立,破‘唯分數’,立‘全麵發展’。”周光禮說,任何培養(yang) 過程都是育才和育人相統一的過程。成人的教育是向內(nei) 的教育,是培養(yang) 學生的魄力、毅力、能力;成才的教育是向外的教育,是培養(yang) 技能和知識的教育。

  對於(yu) 如何全麵、客觀、真實地記錄課外勞動的過程和結果,如何加強勞動技能和價(jia) 值的情況考核等問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研發了“基於(yu) 行為(wei) 記錄大數據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係統”,建設了一套可以觀察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通過學生發展和教師育人,對學生進行觀察和記錄,在綜合評價(jia) 係統上形成學生發展的大數據。重慶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也正在探索建立勞動的清單製度,明確規定勞動的具體(ti) 內(nei) 容和要求,幫助大中小學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個(ge) 性化地安排勞動實踐。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廖輝在發言中表示,勞動教育應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體(ti) 現在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愛好,為(wei) 自主性的充分發展開拓空間。目標、內(nei) 容、形式,有時需要讓學生自己決(jue) 定,既鼓勵個(ge) 體(ti) 的自主性勞動,也鼓勵合作性勞動,在這個(ge) 過程中培養(yang)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當勞動成為(wei) 習(xi) 慣,當承擔成為(wei) 習(xi) 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向上生長。”魏書(shu) 生說,我們(men) 要讓學生養(yang) 成勤於(yu) 思考、勇於(yu) 挑戰的習(xi) 慣,向習(xi) 慣要質量。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