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辦中學的民族團結故事
圖為(wei) 學生在自習(xi) 。 記者 張黎黎 攝
圖為(wei) 學生在跳鍋莊課間操。記者 張黎黎 攝
圖為(wei) 校園一角。記者 張黎黎 攝
初冬時節,早已寒氣逼人。上午10點半,課間操的鈴聲響起,瞬間沸騰了校園。孩子們(men) 從(cong) 各個(ge) 教室魚貫而出,嘰嘰喳喳地湧進操場。
站好、列隊,合著音樂(le) 的節奏,鍋莊舞整齊劃一地舞動了起來。每周兩(liang) 次的鍋莊舞有別於(yu) 傳(chuan) 統課間體(ti) 操,更富民族特色,也更為(wei) 歡快靈動。
在這所藏族學生占80%、其他民族學生占20%的中學,像這樣各民族學生間的融合早已被“揉在了一起”,分不了你我,亦無需去分。
其實,這所西藏成立最早的學校之一,全名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格爾木辦事處中學,建於(yu) 1957年10月。它用63年的時間唱出了一首最為(wei) 甜蜜、最為(wei) 動情的民族團結之歌。
“張爸爸”的“心病”
張永輝,青海西寧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畢業(ye) ,今年工作整10年。
高二(3)班是張永輝任的第二屆班主任。從(cong) 接手這個(ge) 藏文班以來,張永輝就有了斷不了的“心病”。
高二(3)班的孩子95%以上都來自西藏農(nong) 牧區,初到青海這所中學,思家不適的情緒、飲食的改變……讓孩子們(men) 沉默寡言,極為(wei) 內(nei) 向。
這讓張永輝落下了“心病”:孩子們(men) 千裏迢迢來到這裏,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學習(xi) ,更是性格、心理的快樂(le) 成長。
於(yu) 是,這個(ge) 原本粗枝大葉的西北漢子把心變得細膩,把情揉得入微。從(cong) 早上7點半到晚上宿舍熄燈,他基本上都和孩子們(men) “住”到了一起:今天的飯菜好不好吃?衣服穿得夠不夠暖?晚上洗沒洗腳?……張永輝不厭其煩地念叨。聽說遠在牧區的父母想念孩子,他就建了“家長群”,每天把孩子們(men) 生活、吃飯、學習(xi) 的照片發到群裏。
久而久之,這個(ge) 嘮叨的西北漢子打開了孩子們(men) 的心扉:您這麽(me) “嘮叨”,幹脆我們(men) 叫您“張爸爸”吧!孩子們(men) 一說完,就哄地一陣笑鬧開了。張永輝卻瞬間紅了眼眶。
其實,嘴裏嫌棄張永輝“嘮叨”的孩子,卻從(cong) 他這裏彌補了離家、思家的那份關(guan) 懷和牽掛。這份“嫌棄”是認可,張永輝的“心病”也了了。
但是,沒過多久,張永輝的“心病”又犯了。
那個(ge) 總是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挨著門邊、不要同桌的女孩子達珍(化名),刺痛了張永輝的心。
一次又一次,張永輝想要和達珍聊一聊,都被無聲的沉默拒絕了。張永輝嚐試聯係達珍初中班主任得到的答複是:她性格就是這樣。
張永輝沒有放棄!繼續找達珍聊,雖然每次都是他一個(ge) 人自說自唱。直到第八次,達珍突然蹦出了一句話:老師,我臭。
這一句話,張永輝盼了很久。在慢慢的了解中,張永輝才知道這是青春期孩子發育帶來的“困惑”。為(wei) 了打消這個(ge) 敏感又脆弱孩子的困惑,他專(zhuan) 門掛了個(ge) 婦科主任專(zhuan) 家號,當醫生溫柔地告訴達珍:“孩子,你不臭,身體(ti) 都好好的呢!”一個(ge) 怯生生卻又欣喜的笑容浮上了達珍小小的臉龐。
從(cong) 那一天開始,張永輝發現達珍徹底變了,她有了同桌,還積極參加學校演講比賽……
青春本該如此恣意,“張爸爸”這次徹底放心了。
“送你回家”的溫情
每年到寒假時,在格爾木市火車站就會(hui) 出現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兩(liang) 個(ge) 大人帶著一群孩子乘坐火車。
火車站的工作人員也熟悉了:哦,西格辦的老師啊,又送孩子們(men) 回家哩!
“對於(yu) 在西格辦上學的藏族孩子,每年放寒假,每個(ge) 班級我們(men) 都會(hui) 專(zhuan) 門配備兩(liang) 名老師,從(cong) 格爾木坐火車送學生回西藏,讓家長到拉薩來接,確保孩子們(men) 安全回家。”西格辦中學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副校長馮(feng) 小青說。
而這樣的護送一般都是漢族老師和藏族學生的“配對”。“西格辦中學目前有4名藏族老師,其他都是漢族老師。”馮(feng) 小青說。但就是這樣一個(ge) 團隊,把對藏族學生的關(guan) 愛揉進了每一個(ge) 能想到的細節裏。
一對一或一對多結隊幫扶關(guan) 照、給生活困難的學生生活補貼、學生上街購物老師全程陪護……
“我的老家在阿裏,我的新家在西格辦中學,這裏有特別關(guan) 心我們(men) 的老師和同學,這裏有數不盡的溫暖。”藏族學生尼瑪曲珍說。
“搞好民族團結,要從(cong) 孩子抓起,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深埋在每一個(ge) 小小的心靈。”采訪結束時,馮(feng) 小青給西格辦中學的民族團結故事作了這樣的總結。
把心揉在一起、把情融到一起,創造出的也是最傲人的成績:2020年,西格辦中學中考內(nei) 地班升學率,一類科目達66.6%,二類科目33.3%,高考升學率高達99.2%。
“第二課堂”的魅力
西格辦中學雖然是一所冠以“西藏”名稱的學校,其實是從(cong) 2014年開始才在西藏全區進行招生。
“為(wei) 貫徹自治區教育廳對高寒農(nong) 牧區學生傾(qing) 斜教育資源的精神,從(cong) 2014年開始,西格辦中學麵向全區7市地進行招生,實現了全覆蓋。”西格辦中學黨(dang) 總支委員、校長助理張宏生告訴記者,也是從(cong) 那一年開始,西格辦中學承擔起了讓更多西藏農(nong) 牧區孩子享受內(nei) 地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責任。
隨之,西格辦中學學生的比例出現了逆轉:從(cong) 漢族學生占絕大多數,逐漸過渡到現在藏族學生占比80%。
那純純的、濃濃的團結之誼也“潤物無聲”般浸潤進了漢藏學生之間。
為(wei) 讓各民族學生之間更好交流交融,西格辦中學開設了“第二課堂”。
“目前‘第二課堂’有13個(ge) ,最受學生們(men) 歡迎的是英語俱樂(le) 部、物理實驗室、主持配音等。”張宏生說,“第二課堂”全部打亂(luan) 重新融合,在培養(yang) 興(xing) 趣的同時,互幫互助提升成績。
四朗擁宗是高二(3)班的學生,每次物理考試成績最多20多分。於(yu) 是,四朗擁宗參加了“第二課堂”的物理實驗室,跟她做“學習(xi) 共同體(ti) ”的是高二(1)班的劉明宇,兩(liang) 個(ge) 人經常湊到一起做題、做實驗,在劉明宇的幫助下,四朗擁宗今年物理成績考到了全班第一。
拿到成績單的四朗擁宗興(xing) 奮極了。她一陣風似地跑回宿舍,把父母從(cong) 老家寄來的犛牛肉幹塞到了劉明宇手裏,那可是她想家時才舍得吃上幾口的珍藏。
“咱們(men) 學校就是這樣堅持以活動為(wei) 載體(ti) 、以學生為(wei) 主角,讓孩子們(men) 在過程體(ti) 驗中加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和認同。”張宏生說。
記者在采訪中也聽說了一個(ge) “雞蛋不翼而飛”的故事,從(cong) 側(ce) 麵印證了這個(ge) 說法。
有一段時間,學校食堂定量供應的雞蛋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飛”。後經學校調查才發現,“丟(diu) 失的雞蛋”是藏族學生悄悄帶給了他們(men) 的漢族朋友:他們(men) 是走讀生,每天很辛苦,怕他們(men) 吃不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心手相連一家親 格桑茉莉共芬芳
依托南京市優質教育資源,寧墨兩地7所學校結為對子,組織實施“格桑花開紫金山小步陽光雲課堂”,推動“互聯網+”教育國家級示範縣創建。[詳細] -
中國寶“藏” | 從3歲到18歲 學前至高中免費教育惠及西藏百萬學子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八中學的德慶旺姆,常在下課後快樂得蹦蹦跳跳,因為西藏“三包”教育政策補助標準提高後,學校的夥食更好了。[詳細] -
“雲端”上的康巴教育快車道
2002年,甘孜州康定中學和成都名校合作,開辦了高中遠程直播教學班,成為甘孜州第一所“吃螃蟹”的學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