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課程改革 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
打造區域內(nei) 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能夠以地方高校教育資源優(you) 勢帶動區域內(nei) 的基礎教育,從(cong) 而以教育帶動地方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建設依托於(yu) 教師教育的協同機製,而其中更重要的是如何擴大高校教師教育的社會(hui) 影響力和服務範圍,從(cong) 而以高校教師教育機製推進區域內(nei) 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實現區域內(nei) 教育課程改革創新和教育創新。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積極開展關(guan) 於(yu) 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的研究和實踐,並且依托課程和課題研究(“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慶市統籌城鄉(xiang) 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課題資助”課題編號JDKT201915),實現教師教育的創新,從(cong) 而為(wei) 區域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提供動力。
開展課程改革打造教師培養(yang) 的教育特色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圍繞著“0—12歲兒(er) 童成長”打造辦學特色,這不僅(jin) 是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建立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yang) 特色的體(ti) 現,也是確保學校建立人才特色培養(yang) 和發展的核心優(you) 勢,從(cong) 而保證在人才輸送上能夠體(ti) 現地方城鄉(xiang) 教育的教師人才需求,也進一步落實了高校學生的就業(ye) ,實現教師人才從(cong) 培養(yang) 到實踐的連貫性。需要明確的是,在區域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的戰略下,高校教師人才的培養(yang) 應當在專(zhuan) 業(ye) 教育和應用上符合地方城鄉(xiang) 教育的發展特性和人才需求。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將“0—12歲兒(er) 童成長”所需要的教師人才作為(wei) 重點培養(yang) 對象,實際上是以城鄉(xiang) 教育的學科應用需求作為(wei) 自身的辦學特色,這種具有明確應用導向的教師人才培養(yang) 機製,既滿足了城鄉(xiang) 教育的人才缺口,同時也實現了高校學科實踐的社會(hui) 應用性,從(cong) 而保障了城鄉(xiang) 教育在學科教育上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xiang) 教育的不平衡,這為(wei) 鄉(xiang) 村兒(er) 童的教育平等權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對於(yu) 區域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建設而言,高校在教師人才培養(yang) 和人才供給上既要體(ti) 現教師需求的特色性,同時也要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科學性,以教師人才的輸送推動城鄉(xiang) 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you) 化,使更多的鄉(xiang) 村學生能夠獲得與(yu) 城市學生一樣的教育資源,更明顯的做法就是實現城鄉(xiang) 教育在教師資源上共享的一致性和平等性,從(cong) 而以教師人才引導城鄉(xiang) 教育的一體(ti) 化發展。
構建教師教育的“四維聯動”,推進教師教育走向實踐
為(wei) 推進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建設,建立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重慶第二師範學院也積極參與(yu) ,共同推進教師教育走向實踐。成渝地區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聯盟的建立,推進了教師教育優(you) 質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協同教師培訓項目實現區域內(nei) 教育脫貧,從(cong) 而推動教師教育的有效社會(hui) 實踐。實踐教學一直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師教育的歸宿。為(wei) 此,重慶第二師範學院以小學教育專(zhuan) 業(ye) 為(wei) 依托,積極探索全程性、開放性、研創性、協同性“四維聯動”的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ti) 係,從(cong) 而有效保證了教師教育的實踐教學效能。全程性指的是健全校內(nei) 教師教育的實訓課程,同時創新校外實踐教學體(ti) 係。開放性則是創設教師教育多元實踐平台,建立“GSP”素質拓展平台以及特色工作室中心。研創性是為(wei) 了推動教師教育的學術實踐創新,推動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行業(ye) 研發和創新創業(ye) 。協同性是為(wei) 了構建教師教育合作育人機製,在教師發展協同基礎上,實現教育實踐下的課程教學協同、資源研發協同和質量監控協同。“四維聯動”既解決(jue) 了教師教育實踐教學的效果,同時也很好地凸顯了重慶第二師範學院的育人特色,從(cong) 而確保教師人才的發展質量,這為(wei) 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教師人才。
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建設需要確保在教師教育環節上實現教師發展的協同,從(cong) 而保證教師隊伍的發展質量,同時也需要將教師教育同教育實踐緊密聯係起來,以教育實踐作為(wei) 教師教育的最終目的,以教育實踐效果作為(wei) 教師發展的最終評判標準,從(cong) 而落實好教師教育的社會(hui) 適應力,確保教師能夠很好地勝任城鄉(xiang) 學校的教學要求。地方政府部門和高校應當將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下的各個(ge) 學校的教學要求和教師人才需求作為(wei) 教師教育的重要引導機製,以實際教學要求作為(wei) 教師教育和教育實踐的方向,這樣能夠進一步實現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下教師教育的統籌規劃,同時也能夠發揮教師教育的特色,進一步彌補鄉(xiang) 村教育的短板,在教育實踐環節真正落實好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建設。
創新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引導學生的線上課程實踐
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需要師範學生充分明確鄉(xiang) 村教育的重要性,這不僅(jin) 能夠引導學生建立明確的專(zhuan) 業(ye) 發展目標和職業(ye) 發展規劃,同時也能為(wei) 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了解投身於(yu) 鄉(xiang) 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社會(hui) 價(jia) 值。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開展互聯網雲(yun) 端教育,將師範學生的培養(yang) 引入到互聯網的情境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模擬和三維立體(ti) 場景真實地感受鄉(xiang) 村生活和基層學校的教育現狀,從(cong) 而增強學生開展鄉(xiang) 村教育實踐的積極性。通過雲(yun) 端教學,學生能夠去感知虛擬鄉(xiang) 村場景、欣賞鄉(xiang) 村生活之美,從(cong) 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作為(wei) 教師人才的綜合素養(yang) 。雲(yun) 端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在互聯網虛擬場景下感受鮮活的教育思想,並且隨著場景體(ti) 驗的深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鄉(xiang) 村教育的特色以及鄉(xiang) 村教育的方法,這能夠引導學生開展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實踐。要真正實現教師教育惠及鄉(xiang) 村教育,高校在教師人才培養(yang) 上要引導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ye) 發展目標,從(cong) 而樹立遠大的職業(ye) 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師範學生的就業(ye) 指導中,高校和地方政府部門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ye) 觀,投身鄉(xiang) 村教育並不意味著犧牲,隨著鄉(xiang) 村經濟的發展,教師的待遇和社會(hui) 地位也逐步提高,地方政府部門和高校應當建立相關(guan) 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教育的建設當中,為(wei) 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校對於(yu) 學生人才的培養(yang) 機製,應當進一步擴大至鄉(xiang) 村教育的學生發展當中,例如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開展雲(yun) 端教學,地方政府部門和高校可以向鄉(xiang) 村學校資助相關(guan) 的互聯網硬件設備,以互聯網遠程教學的形式開展線上學習(xi) 、線上指導,從(cong) 而進一步縮小城鄉(xiang) 教育之間的差距。開展係統性的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建設,要將鄉(xiang) 村教師的繼續教育納入到高校教師教育的框架當中,以互聯網教學作為(wei) 紐帶,引導鄉(xiang) 村教師不斷學習(xi) 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從(cong) 而確保鄉(xiang) 村教師教育實踐的科學性,不斷促進鄉(xiang) 村教育水平向城市教育看齊。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 吳朝霞 馬之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以高質量在線教育推動城鄉優質均衡
中國在線教育在抗疫期間較好完成了替代性角色的使命。中國在線教育在抗疫期間促進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實質轉變。[詳細] -
如何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勝任力
鄉村小規模學校是我國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被視作實現教育公平的“神經末梢”。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也是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詳細] -
“家鄉話”學習小組
21歲的倉拉是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剛來學校時,倉拉對老師與同學所講的內容常常一知半解,同學們也很難理解倉拉想表達的意思。[詳細] -
內地西藏班:共話使命擔當 建設美麗新西藏
據了解,“觸摸家鄉變化·傾聽黨的聲音”內地西藏班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自2013年啟動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覆蓋全國20個省市、20多所內地西藏班的萬餘名學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