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一名85後中學校長眼中的教育
6年前,即將從(cong)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的王家驥麵臨(lin) 著就業(ye) 的抉擇。偶然間,他聽到一場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北京十一學校原校長李金初帶來的宣講會(hui) ,這場宣講會(hui) 讓他興(xing) 奮:“這不就是我心中理想學校的樣子嗎”,王家驥很快就投出了求職簡曆,成功地成為(wei) 了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建華學校”)的一名老師。
在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現任校長譚靜的帶領下,建華學校的首個(ge) 分校——北京市建華實驗亦莊學校(以下簡稱“建華亦莊學校”)於(yu) 2019年9月正式開學,建華教育的種子已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根發芽。6年間,從(cong) 一線的科學老師、班主任、校長助理一路走來,85後的王家驥已經成長為(wei) 建華實驗亦莊學校的副校長、中學部校長。
“我們(men) 自己辦的學校要有足夠的信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裏接受教育。”
建華學校是一所優(you) 質民辦學校,這所學校擁有一支高學曆的教師隊伍,博碩教師占專(zhuan) 任教師近80%,中學部博士教師占比近35%。建華學校提出的“人生中心教育”認為(wei) ,任何人的人生有且僅(jin) 有三項內(nei) 容——做人、做事、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人生是多種多樣的。
建華亦莊學校的小學部和初中部為(wei) 九年一貫製公辦學校,根據規劃,這所學校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校,肩負著優(you) 質教育資源入區、優(you) 化開發區教育結構的責任。接到籌備學校這個(ge) 重任之後,王家驥迅速組建團隊,召集了一批年齡相仿的優(you) 秀小夥(huo) 伴們(men) 開啟頭腦風暴,探討“我們(men) 要創設一所具有什麽(me) 特質的學校”,他回憶,希望能在人生中心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更多年輕人的思考。
“作為(wei) 家長,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什麽(me) 樣的教育?”“作為(wei) 教師,你想在一所什麽(me) 樣的學校裏工作?”王家驥與(yu) 小夥(huo) 伴們(men) 的頭腦風暴始終圍繞著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展開,他認為(wei) ,我們(men) 自己辦的學校要有足夠的信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裏接受教育。經過反複討論,團隊最終將學校的辦學理念確定為(wei) ——“創設一所讓每個(ge) 生命靈動生長的學校”,希望培養(yang) 的學生能夠成長為(wei) 體(ti) 魄強健、內(nei) 心豐(feng) 盈、具有終身學習(xi) 力的未來公民。學校籌辦期間,學校相關(guan) 負責人也曾帶隊赴美國和日本進行考察,總結國內(nei) 外優(you) 秀辦學經驗規劃辦學。
王家驥介紹,自己中學時代由於(yu) 缺乏實操環境,生物、化學等實驗科學完全是靠死記硬背來學習(xi) 的。如今回想起這段學習(xi) 經曆,王家驥依然感慨,自己雖然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但並不認為(wei) 紙筆測試成績好就代表學生各方麵能力、素質強。他期望自己在課堂上不是直接給孩子灌輸知識,而是喚醒他們(men) 的內(nei) 生動力,通過引導和啟發學生來構建學習(xi) 過程。他介紹,建華亦莊學校在辦學特色上力求以體(ti) 育、心理、科技、人文四大領域的課程建設為(wei) 突破點,構建兼顧身心、融通文理的課程體(ti) 係。他認為(wei) ,“課程與(yu) 課程間是有聯係的,有的是強聯係,有的是弱聯係,將課程重新融匯整合可以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ti) 驗,更有利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高階思維。”
“如今,很多考題已經不僅(jin) 是單純地考察知識點,而是給學生提供一個(ge) 全新的應用場景讓學生調取相關(guan) 知識來分析問題,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王家驥介紹,在人文課程方麵,為(wei) 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學校專(zhuan) 門開設了校本課程“萬(wan) 卷閱讀課”,由不同學科教師從(cong) 不同角度來教學生如何閱讀、歸納、分析、總結相應學科的文章資料。在科技課程方麵,學校一方麵邀請專(zhuan) 家來學校上課,另一方麵也會(hui) 讓學生們(men) 走進自然環境和社會(hui) 生活,在開放性的空間中學習(xi) 和成長。圍繞學校、自然、社會(hui) 、心理四個(ge) 空間,建華亦莊學校還會(hui) 定期組織學生外出,以小組為(wei) 單位來進行項目式學習(xi) 探究。2020年下半學期,學校在自然/社會(hui) 空間課堂中曾帶領學生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銘記曆史、走進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探究地質、走進周口店猿人遺址了解曆史、走進園博園探究植被分布。
學生在自然/社會(hui) 空間課程中模擬考古
對學生的評價(jia) 方式要多元化 希望給學生提供全維度的“成績單”
“目前,我們(men) 的評價(jia) 方式較單一,很多時候依靠一張試卷來進行評價(jia) ,無法考察學生的思維和其他方麵能力。”王家驥表示,我們(men) 希望學生畢業(ye) 時,能夠為(wei) 他們(men) 提供一份“另類”成績單,其中不僅(jin) 包括學業(ye) 成績評價(jia) ,還包括過程性評價(jia) ,這兩(liang) 個(ge) 成績單加在一起才能夠反映出孩子們(men) 在學校的真實情況。他介紹,建華亦莊學校目前正在探索過程性評價(jia) 方式,並嚐試構建學分製。
別開生麵的運動會(hui)
王家驥認為(wei) ,“學業(ye) 水平測試要做到精準化。”我們(men) 要充分挖掘紙筆測試分數背後的邏輯,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為(wei) 什麽(me) 考了這個(ge) 分數,是不清楚知識點還是學習(xi) 方法的問題。他介紹,學校正在探索運用信息化的手段來幫助學生進行精準化檢測,繪製麵向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圖譜,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知識圖譜中哪個(ge) 環節有缺失,進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在課堂上,王家驥倡導通過小組探究式學習(xi) 來助推學生發展。他認為(wei) ,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探究式學習(xi) 明確自己為(wei) 團隊目標達成可以貢獻什麽(me) 力量,了解自己在團隊中適合什麽(me) 角色,不僅(jin) 可以鍛煉成為(wei) 一個(ge) 有效的參與(yu) 者,也能夠提升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些都可以作為(wei) 過程性評價(jia) 中的維度。他介紹,學校經常組織主題式教學和考察性活動,讓學生圍繞一個(ge) 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通過課題探究能慢慢地引導學生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家長和學校要擰成一股繩 不能把學校擺在家長的對立麵
麵臨(lin) 小升初,很多家長往往會(hui) 感到焦慮。王家驥介紹,自己剛開始負責招生的時候,往往會(hui) 從(cong) 孩子是否符合招生標準的角度來與(yu) 家長溝通,但在工作中,他慢慢地開始與(yu) 家長共情,盡自己所能幫助家長緩解焦慮。他經常告訴家長們(men) ,孩子成才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我們(men) 評價(jia) 孩子的方式不能太單一,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更多的是要給予關(guan) 心和陪伴,給孩子提供支持,幫助他們(men) 發現自己的熱愛,鼓勵他們(men) 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成績。盡管有些學生最終沒能進入建華,但很多家長也與(yu) 王家驥成為(wei) 了朋友,經常與(yu) 他交流孩子的成長。
“家長、學校和社會(hui) 一定要擰成一股繩。”王家驥介紹,建華亦莊學校一直在推動做家校聯盟,努力拉近家長與(yu) 學校之間的距離。“要通過家長課堂及家校活動向家長傳(chuan) 遞信號,學校絕對和家長是一條心的。站在學校角度,我特別希望家長能夠主動跟我們(men) 交流溝通,不要怕麻煩。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我們(men) 都希望看到孩子在青春期能夠快樂(le) 健康地成長,對學習(xi) 一直保持熱愛。”
“信息技術的發展雖然讓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更緊密了,但有時在缺乏語義(yi) 環境的情況下,在網絡上進行溝通容易產(chan) 生情緒化的語言,引發誤會(hui) 。”王家驥認為(wei) ,麵對麵解決(jue) 問題是最有效的。他介紹,建華亦莊學校專(zhuan) 門設有家長和學校溝通的平台,平時學校舉(ju) 辦的所有活動都會(hui) 在該平台進行發布,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及孩子們(men) 的動態。同時,學校鼓勵家長們(men) 有問題走進校園,盡量與(yu) 老師們(men) 當麵進行討論。
對這樣一所年輕的學校來說,王家驥認為(wei) ,最重要的就是提升社會(hui) 滿意度,在家長中建立自己的口碑。“引入建華先進的教育理念,把學校辦好,幫助開發區解決(jue) 引進人才的後顧之憂,這是對政府最好的回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狂奔的在線教育亟待降溫
在線教育如何發揮“在線”優勢、凸顯“教育”本色?在互聯網思維和資本力量的助推下,狂奔的在線教育麵臨著不少新問題。[詳細]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至學校
昨天,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從職稱製度、現代高校教師管理製度、教師待遇等多方麵提出一係列改革措施。[詳細] -
教師資格證報考人數增長近四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落實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詳細] -
教育部:破除論文“SCI至上” 堅決摒棄“以刊評文”
近期,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針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印發了兩份文件。一份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