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狂奔的在線教育亟待降溫

發布時間:2021-01-28 16:4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寒假將至,北京家長雪瑩明顯地感覺到身邊的網課廣告比往常多了不少。

  “上下班路上,地鐵和公交站的廣告牌很多都是在線教育;刷手機時,網課廣告時不時地跳出來;休息時看看綜藝節目,主持人口播的讚助商還是有網課平台。”雪瑩說,在眾(zhong) 多廣告無孔不入的“入侵”下,自己也在手機上下載了好幾個(ge) APP,為(wei) 孩子假期充電做起了準備。

  雪瑩的焦慮頗具共性。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在線教育市場發展駛入快車道。隨著在線教育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大量資本蜂擁而至,在線教育儼(yan) 然成為(wei) 互聯網領域的又一新風口。

  在線教育如何發揮“在線”優(you) 勢、凸顯“教育”本色?在互聯網思維和資本力量的助推下,狂奔的在線教育麵臨(lin) 著不少新問題。

  莫因資本湧入淡化教育屬性

  近日,一名廣告中的“老師”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在4家知名在線教育機構的視頻廣告中出現了同一名“資深教師”。反複“橫跳”在廣告中的“老師”,一會(hui) 兒(er) 是有40年教齡的英語老師,一會(hui) 兒(er) 是教了一輩子數學的名師。但經調查發現,這名被廣告商“重複利用”的“老師”,其真實身份是演員。

  在線教育廣告“吃相難看”背後,是行業(ye) 規模膨脹、競爭(zheng) 加劇的寫(xie) 照。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線教育發展按下快進鍵。截至去年3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4.23億(yi) 。疫情防控、“停課不停學”期間,多個(ge) 在線教育應用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千萬(wan) 以上。

  風口的機遇吸引了資本的大量湧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基礎教育在線行業(ye) 融資額超過500億(yi) 元,超過了此前10年的融資總和,多家在線教育機構融資金額屢創新高。有研究機構預測,到2022年,K12(基礎教育階段)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00億(yi) 元。

  與(yu) 資本奔湧並行的,則是在線教育機構在銷售和營銷方麵的巨大投入。從(cong) 斥巨資冠名晚會(hui) 和綜藝,到鋪天蓋地投放線下廣告,眾(zhong) 多在線教育機構使出渾身解數,在風口之上搶奪位置,以期吸引用戶、叫響品牌。

  一名在線教育創業(ye) 者表示,用戶增速和平均獲客成本是評價(jia) 在線教育類企業(ye) 的重要標準。“不過,隨著行業(ye) 內(nei) 的頭部企業(ye) ‘燒錢’加劇、獲客成本增加,中小機構的生存越來越艱難。”

  多家在線教育頭部企業(ye) 2020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盡管平台的用戶數量和營收迅速增長,但由於(yu) 在去年暑假期間的高額營銷支出,企業(ye) 反倒陷入虧(kui) 損狀態。近期,隨著寒假的到來,在線教育企業(ye) 的營銷大戰再度進入白熱化,“20元20課時”“免費體(ti) 驗直播課”等低價(jia) 的“入門級”課程仍令人目不暇接。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認為(wei) ,在線教育廣告頻頻露臉的背後,是在線教育和培訓機構本身性質與(yu) 特征的變化。隨著在線教育機構被市場所逼尋求投資,在線教育的教育性越來越弱、資本性越來越強。“過於(yu) 以資為(wei) 本,必然淡化自身的教育特性。”

  “到現在為(wei) 止,我還不認為(wei) 在線教育是一個(ge) 可以跑通的商業(ye) 模式。它突然成為(wei) 了老百姓的剛需,但卻不是一個(ge) 可以獨立成長的商業(ye) 模式。”在評價(jia) 在線教育時,新東(dong) 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俞敏洪曾作此判斷。

  守住質量底線才能長遠發展

  在線教育在疫情期間功不可沒,但隨著線下教育常態化的恢複,進入“燒錢模式”的在線教育能否保持“初心”、保證教學品質?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等消費者投訴平台的分析顯示,自去年以來,教育培訓服務投訴增多。其中在線教育領域,用戶的投訴多集中在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付費且退款難、虛假宣傳(chuan) 和承諾、收費不合理、協議條款不清晰等方麵。

  一些平台擅自修改課程類型和時長,導致課程縮水;多家在線教育機構遭遇經營危機,家長退費困難重重、求告無門;一些在線教育機構係統不穩定、服務能力不足、師資力量良莠不齊,教師“無證上崗”的問題依然存在……專(zhuan) 家表示,不斷融資燒錢、低價(jia) 獲客的經營策略,使很多在線教育平台的師資水準、教學質量和學習(xi) 服務難以得到保證。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可能造成家長預交的高額費用無法退回,長此以往會(hui) 損害行業(ye) 的整體(ti) 形象和發展前景。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yu) 管理學院日前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我國網絡課程教學目前處於(yu) “適應性衝(chong) 突”階段——網課開設率與(yu) 參與(yu) 度較高,但教學效果仍待進一步提升。課題組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大規模的教育信息化普及試驗中,網課教育為(wei) 彌合教育不公平提供了新的解決(jue) 方案,同時也對各級教育機構治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戰。

  在線教育要贏得未來,更要把好質量關(guan) ,回歸教書(shu) 育人、啟迪智慧的本職功能和核心競爭(zheng) 力。專(zhuan) 家指出,無論融資規模有多大,在線教育機構都不能背離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學研發上,守住服務的質量底線,為(wei) 用戶提供有價(jia) 值的產(chan) 品。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jun) 表示,在線教育平台既要滿足真實的消費需求,也要關(guan) 注和防範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發生,應當設立合理的行業(ye) 標準、行為(wei) 守則,推進在線教育行業(ye) 規範發展。

  加強監管引導行業(ye) 規範經營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臨(lin) 危受命。在科技的支撐下,在線教育打通了現實的阻隔,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挑戰,也讓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而在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已從(cong) 應急變成了習(xi) 慣和常態,更要自立自強。

  儲(chu) 朝暉認為(wei) ,在線教育機構要守住課程與(yu) 教育產(chan) 品的品質底線。在融資麵前,在線教育企業(ye) 應基於(yu) 自身的體(ti) 量與(yu) 業(ye) 務量,確保風險可控,堅守教育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守住“以人為(wei) 本”的底線。

  一段時間來,部分在線教育平台利用網課推廣網遊、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詐騙信息,危害廣大學生特別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此前的多部門專(zhuan) 項整治中,已有多個(ge) 在線平台遭到網信部門查處,其中不乏網易、愛奇藝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教育平台及頻道。

  作為(wei) “互聯網+”的新興(xing) 行業(ye) ,在線教育的監管範圍和內(nei) 容眾(zhong) 多。網課內(nei) 容、廣告營銷、收費退費、師資管理等問題,都是易“爆雷”、影響大而又難監管的領域。

  對此,專(zhuan) 家表示,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加強聯動,對在線教育行業(ye) 進行指導和調控,防止無序的資本廝殺,鼓勵指導在線教育回歸教育初心。

  對於(yu) 在線教育的下一步發展,教育部明確,將進一步加強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研究,深入總結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編製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出台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規範引導與(yu) 激勵在線教育發展。

  對於(yu) 在線教育平台的管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強化日常監管,動態更新黑白名單,建立監督舉(ju) 報平台,廣泛接受各方監督。嚴(yan) 查嚴(yan) 處培訓機構違法違規行為(wei) ,引導培訓機構規範經營。

  同時,有專(zhuan) 家指出,在線教育無序發展的種種亂(luan) 象,也應從(cong) 社會(hui) 對教育的評價(jia) 體(ti) 係中尋找根源。很多在線教育機構的主要功能和賣點就是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大量資金湧入也是看到了這樣的市場機會(hui) ,

  儲(chu) 朝暉表示,隻有改變較為(wei) 單一、以考試分數為(wei) 主的評價(jia) 體(ti) 係,才能真正改變當下在線教育的亂(luan) 象和盲目競爭(zheng) 。從(cong) 家長和學生角度看,如何用在線教育,要根據孩子的成長發展是否需要、是否合適和對孩子是否有利來決(jue) 定。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