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追尋奮鬥足跡 重溫紅色曆史

發布時間:2022-01-26 11:02:00來源: 西藏日報

  在全區深入開展改進作風狠抓落實工作之際,1月20日,江孜縣組織縣四套班子前往年楚河治理江孜段和北幹渠開展實地教育,追尋奮鬥足跡、重溫紅色曆史,用前輩的創業(ye) 精神錘煉新時代優(you) 良作風。

  江孜縣四套班子一行首先來到年楚河治理江孜段,跟隨退休老書(shu) 記達瓦片多沿河重走奮鬥軌跡,駐足察看工程建設簡介,認真聆聽事跡講解,追憶火熱奮鬥年代。

  上世紀70年代末,為(wei) 徹底解決(jue) 年楚河水利設施滯後、洪澇災害頻發的問題,在區黨(dang) 委的統一部署和日喀則地委的領導下,江孜縣8000餘(yu) 名幹部群眾(zhong) 勇上年楚河灘,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極其艱苦的生產(chan) 條件下,克服資金不足、物資緊缺、技術薄弱等重重困難,自帶工具、自備口糧,頂烈日、戰嚴(yan) 寒、鬥洪水,經過2年的艱苦奮鬥,壘石築堤39公裏,沿河實施植樹造林3萬(wan) 多畝(mu) ,完成年楚河江孜段治理工程,結束了年楚河畔的洪澇史,從(cong) 根本上改善了江孜人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和生態效益。

  隨後,大家來到江孜北幹渠,察看水渠布局和運行情況,認真聆聽達瓦片多老書(shu) 記的深情講解,深入了解北幹渠建設背景和艱辛曆程。在物資匱乏的改革開放前夕,麵對縣內(nei) 灌溉水源區域分布不均的現狀,江孜縣委團結凝聚幹部群眾(zhong) ,用最原始的工具,在陡峭山間徒手鑿石、打釺挖渠,硬是憑借著鋼鐵般的雙手在半山腰開山引水,成功開鑿車仁至藏改段骨幹水渠,開墾和改進良田15萬(wan) 餘(yu) 畝(mu) 。經後續延建,北幹渠現已建成總長33.39公裏,有效覆蓋5個(ge) 鄉(xiang) 、16個(ge) 行政村,實現農(nong) 田灌溉6萬(wan) 餘(yu) 畝(mu) ,被群眾(zhong)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幸福水渠”。

  瞻仰江孜兩(liang) 大惠民水利工程,共同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一屆又一屆班子,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發揚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創造性興(xing) 修水利,前瞻性提出“科學種田”,大搞基本農(nong) 田建設,帶領人民群眾(zhong) 用勤勞的雙手把江孜建設成為(wei) 西藏的糧倉(cang) 、全區的先進標杆。

  最後,大家來到老一輩革命奮鬥者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江孜縣老常委會(hui) 議樓,尋訪足跡、瞻仰榮譽。江孜縣委主要負責同誌帶領縣四套班子成員麵對鮮豔黨(dang) 旗,重溫入黨(dang) 誓詞,並發放記錄江孜老一輩艱苦奮鬥曆程的珍貴史料《高天厚土》。

  活動結束後,大家一致表示,這次實地教育進一步築牢了信仰、砥礪了初心、洗禮了靈魂,在著力推進“四個(ge) 創建”、努力做到“四個(ge) 走在前列”過程中,將大力實施江孜縣“名城振興(xing) 工程”,帶頭改進作風、狠抓落實、擔當作為(wei) ,用實幹篤行時代使命,用奮鬥創造人民幸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