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馬雪英:三十二載育新種 奮鬥一線綻芳華
在藏雞養(yang) 殖戶加措家裏,馬雪英對飼養(yang) 員反複叮囑著藏雞林下飼養(yang) 的注意事項:“飼料可以用小麥、玉米、青稞等本地原料配比飼喂,飼養(yang) 密度在每畝(mu) 20隻到50隻左右,便於(yu) 每個(ge) 藏雞采食到豐(feng) 富且充足的食物,也有利於(yu) 植被的恢複生長……”
馬雪英是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研究員。這些年,作為(wei) 自治區畜牧業(ye) (家禽)首席專(zhuan) 家、自治區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委員、國家蛋雞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拉薩綜合試驗站站長,她常年走村入戶為(wei) 農(nong) 牧民養(yang) 殖戶講解實用養(yang) 殖技術、疫病防治技術。她的研究結合西藏家禽養(yang) 殖業(ye) 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和瓶頸因素,不斷突破關(guan) 鍵技術,幾十年如一日,一心撲在西藏蛋雞科技研究和技術推廣事業(ye) 上,並成為(wei) 這一領域的技術擔當和骨幹力量。
馬雪英自小就受到在西藏農(nong) 牧行業(ye) 工作的父母影響,對農(nong) 牧業(ye) 有一種本能的親(qin) 切感。高考後,她考上了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畜牧係,本科畢業(ye) 後被分配到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畜牧獸(shou) 醫研究畜牧室,從(cong) 事家禽研究工作至今。
除了對純種藏雞飼養(yang) 進行科學的養(yang) 殖技術引導外,馬雪英從(cong) 業(ye) 至今,近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在雜交新品種“拉薩白雞”科研工作中。
“說起來,西藏從(cong) 1958年開始引進第一個(ge) 蛋雞品種來航雞,與(yu) 藏雞雜交進行適宜性研究,一直到研究形成新品種,整個(ge) 培育曆程跨度達62年,而我本人參與(yu) 這項研究的時限長達32年。”馬雪英如是說。
最初,她跟著老一輩專(zhuan) 家和老師們(men) 學習(xi) ,幾年後,單位領導安排馬雪英接過研究“拉薩白雞”的接力棒,繼續攻克相關(guan) 科研難題。
當研究工作正從(cong) 起步階段向發展時期轉變時,2005年,一場“禽流感”使得自治區畜科所不得以將原本養(yang) 在院中作為(wei) 研究的雞全部捕殺。
盡管新品種培育工作受到重創,但在不久後,馬雪英帶領著她的團隊重整旗鼓,克服缺乏資金、基地、人員等諸多困難,一心一意撲在新品種的培育工作中。
“為(wei) 了繼續課題研究,我們(men) 從(cong) 當年推廣相關(guan) 成果的山南市乃東(dong) 區老百姓手中又回購了近200隻種雞,重新在林芝市巴宜區建起了一個(ge) 養(yang) 殖基地。從(cong) 拉薩到山南,再折回拉薩,又往林芝跑,路況不好不說,還會(hui) 遇到各種無法想象的困難。好在我們(men) 堅持下來了,慢慢地種群和規模又擴大起來,有了下一步的課題申報基礎。”說起這段往事,馬雪英依然會(hui) 有些激動。
2013年,由馬雪英主持的“特色雞新品種選育與(yu) 高效開發研究——拉薩白雞品種繁育”項目列入了自治區科技廳畜禽育種計劃。
為(wei) 實現“拉薩白雞”成為(wei) 西藏第三個(ge) 畜禽新品種目標,馬雪英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林芝、拉薩、山南等研究基地蹲點開展“拉薩白雞”生產(chan) 性能的測定、擴繁和推廣等工作。
到2020年9月,在曆經62年幾代高原科技人員艱辛培育後,“拉薩白雞”順利通過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新品種審定,並正式命名為(wei) “雪域白雞”,被列入2021年版《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品種名錄》,成為(wei) 西藏自主培育的第一個(ge) 蛋雞新品種。
馬雪英說,“拉薩白雞”即“雪域白雞”源於(yu) 藏雞和來航雞雜交成果,具有這兩(liang) 個(ge) 品種優(you) 越的性能,兼具藏雞的獨特風味和營養(yang) ,又有來航雞高產(chan) 的生產(chan) 性能。
為(wei) 加快農(nong) 牧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增加農(nong) 牧民收入,馬雪英長期堅持成果示範推廣,依托科研項目先後建立蛋雞養(yang) 殖合作協會(hui) 15個(ge) ,推廣養(yang) 殖示範戶1880戶,集成推廣了蛋雞人工孵化、育雛、不同生長階段飼養(yang) 管理、疫病防治、免疫程序等8項關(guan) 鍵技術。培育科技成果示範縣1個(ge) ,項目總經濟效益達到795.23萬(wan) 元,戶均增收5845元。
為(wei) 增強農(nong) 牧民科學養(yang) 殖技術和水平,這些年,馬雪英利用每年冬季農(nong) 閑季節,積極參與(yu) 全區各級農(nong) 牧民技術培訓和科普活動。培訓基層技術骨幹227人,示範戶1500戶,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3450餘(yu) 人次。
2021年,馬雪英被評為(wei) “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她說:“因為(wei) 職業(ye) 的特殊性,我需要常年下鄉(xiang) ,對家庭常有一絲(si) 虧(kui) 欠感,但我從(cong) 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我對自己能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小成績,感到欣慰。我自己並沒有枉費人生,也沒有浪費時間。現在,我最大的心願是等退休了,回家好好陪伴父母和家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團區委開展“三下鄉”走進青春社區活動
“千村萬村搭戲台,千家萬戶樂開懷,鑼鼓聲聲人喧鬧,喜看送戲下鄉來……”近日,由團區委主辦的“三下鄉”走進青春社區活動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東嘎社區拉開帷幕。[詳細] -
雅江河畔歌聲美 鄉村非遺魅力足
在日喀則市拉孜縣拉孜鎮中心小學,伴隨著上午的課間操音樂,孩子們或旋轉或跳躍,展現出別樣童真童趣。這是拉孜縣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係列活動的成果。[詳細] -
西藏林芝:小達嘎的“警察媽媽”
女孩、女兒、母親……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女人”。婦女能撐半邊天,在林芝的邊境轄區,穿著藏青藍的孫靜冉,用真誠和執著講述著愛與忠誠的故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