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唱響“龍藏一家親”的奮進樂章

發布時間:2022-07-27 09:42:00來源: 西藏日報

  三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2019年7月,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72名援藏幹部人才以高昂的鬥誌、樂(le) 觀的心態,克服高原缺氧、身體(ti) 不適等種種困難,接過上一批的“接力棒”,踏上新的援藏征程。

  三年來,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繼承和發揚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過硬作風,迅速轉變角色,奮發有為(wei) ,履職盡責,有力地推進了援藏工作再上新台階,在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新日喀則中展現了龍江作為(wei) ,留下了龍江印記。

  培育團隊精神,鍛造過硬援藏隊伍

  三年來,在嚴(yan) 格規範的製度約束之下,在以“忠誠團結、擔當奉獻、守正清廉”為(wei) 核心的團隊精神的激勵下,72名援藏幹部人才援藏初心不改,同心協力、開拓進取,實現了自身建設全麵過硬,黑龍江省援藏幹部人才良好形象全麵展現。

  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堅持把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作為(wei) 首要政治任務,全麵係統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治邊穩藏的一係列重要論述特別是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精神,組織開展“進藏為(wei) 什麽(me) 、在藏幹什麽(me) 、離藏留什麽(me) ”專(zhuan) 題研討,引導隊員認清使命任務。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先後組織學習(xi) 交流研討50餘(yu) 次,赴西藏軍(jun) 區軍(jun) 史館、自然資源博物館和日喀則城市規劃館,亞(ya) 東(dong) 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引導隊員堅定理想信念。同時,堅持用文化塑造團隊精神,與(yu)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桑珠孜區幸福社區結成黨(dang) 建共建對子,圍繞慶祝建黨(dang) 、國慶主題開展為(wei) 民服務活動,堅持為(wei) 黨(dang) 員過政治生日、送祝福勉勵,常態化組織開展觀看主旋律影片、學唱愛國主義(yi) 歌曲並拍攝了8部MV,堅持每周一都組織升國旗、唱國歌,確保援藏隊伍始終保持著樂(le) 觀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

  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建立健全學習(xi) 教育、日常管理、項目實施等16項製度,明確嚴(yan) 禁飲酒、嚴(yan) 禁駕車、嚴(yan) 禁出入娛樂(le) 場所“三個(ge) 嚴(yan) 禁”要求。全麵築牢廉政防線,堅持召開年度黨(dang) 風廉政工作會(hui) 議,定期開展廉政警示教育,緊盯項目建設開展審計檢查,深入查擺廉政風險隱患,有針對性製定整改措施,真正把廉政工作做到經常、融入日常,滲透到日常管理、項目建設、經費使用各方麵,全體(ti) 隊員廉潔意識、底線意識明顯提升。

  聚焦項目建設,培育援藏特色品牌

  三年來,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高度重視援藏項目建設,立足日喀則實際,聚焦“局部”和“全局”相結合、“當前”與(yu) “長遠”相結合、“輸血”與(yu) “造血”相結合,運用援藏新理念、創新援藏新模式、拓寬援藏新領域,確保援藏項目抓實抓好抓出成效。三年來,累計投入計劃內(nei) 援藏資金2.46億(yi) 元、實施援藏項目111個(ge) 。

  ——就業(ye) 援藏講擔當。堅持加大政策引導,壓實工作責任,充分挖掘機構編製效能,盡最大努力開發就業(ye) 崗位。三年來共提供行政編製55個(ge) 、事業(ye) 編製505個(ge) 、企業(ye) 崗位4279個(ge) ,幫助121名高校畢業(ye) 生在黑龍江省實現就業(ye) 。突出市場導向,以援藏項目建設吸納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累計解決(jue) 就業(ye) 184人(次);紮實推進“4321”結對幫扶工作,三年來共幫助196名日喀則籍高校畢業(ye) 生實現了穩定就業(ye) 創業(ye) ,占幫扶畢業(ye) 生總數的85.21%。

  ——民生援藏講精準。在項目資金上優(you) 先投向民生,在服務保障上優(you) 先考慮民生,使各族群眾(zhong) 切身感受到援藏帶來的新成果新實惠。組織實施村居環境整治及小康村建設,極大地改善村居環境,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組織實施幼兒(er) 園、中小學配套設施、教師公寓、安全飲水、教育信息化建設,改善了教學、生活條件,確保了學生健康成長;組織實施仁布縣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提升、康馬縣邊境小康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和謝通門縣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及完善鄉(xiang) 鎮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ti) 係等項目,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群眾(zhong) 的就醫環境,醫療條件差、急診或路程遙遠造成病情延誤的現狀一去不複返了。

  ——產(chan) 業(ye) 援藏講特色。針對對口支援三縣普遍存在的產(chan) 業(ye) 發展後勁不足的短板,結合各縣資源稟賦實際,注重“造血”,著力探索培育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投資2000萬(wan) 元建成仁布縣特色產(chan) 業(ye) 孵化園,帶動超過1000人就業(ye) 創業(ye) ;實施建設謝通門民族手工藝產(chan) 業(ye) 綜合體(ti) 驗館等項目,幫助一批小微企業(ye) 走上了發展的“高速路”,成為(wei) 農(nong) 牧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加強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三年來,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援藏工作的主線,持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大力開展“龍藏一家親(qin) ”活動,持續推進龍藏兩(liang) 地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合作交流再添新成果。

  ——智力支援成效明顯。接續實施“圓夢工匠”援藏項目,招收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赴黑龍江技師學院接受職業(ye) 技能培訓,培養(yang) 高級技能人才,增強就業(ye) 創業(ye) 能力。2019年至2021年,累計投入援藏資金210萬(wan) 元,累計培養(yang) 兩(liang) 批專(zhuan) 業(ye) 技工學員52名、一批幼兒(er) 教育專(zhuan) 業(ye) 學員30名,其中第一批28名專(zhuan) 業(ye) 技工學員全部實現穩定就業(ye) ,第二批24名機電一體(ti) 化專(zhuan) 業(ye) 學員已接受一年培訓並取得初級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安排計劃外資金,支持舉(ju) 辦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培訓班,48名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接受專(zhuan) 業(ye) 培訓。近三年來,日喀則市級各單位和對口三縣累計選派教育、衛生、文化,農(nong) 業(ye) 、基層黨(dang) 組織等領域的人員43批次1100人赴黑龍江學習(xi) 培訓、考察調研、交流互訪;邀請國內(nei) 省內(nei) 專(zhuan) 家進藏開展輔導座談10批70人,累計培訓技術人員2300餘(yu) 人。

  ——經貿文化交流更加活躍。2021年4月8日開行全國首趟進藏旅遊專(zhuan) 列“龍藏號”,1000多名遊客到西藏旅遊,開啟了龍藏兩(liang) 地攜手推進旅遊發展的新篇章。大力推動文旅援藏,協調省文化和旅遊廳向日喀則市捐助價(jia) 值20餘(yu) 萬(wan) 元的圖書(shu) 4400餘(yu) 冊(ce) ;“珠峰神韻”——西藏當代布麵重彩繪畫暨日喀則市勉唐派唐卡作品展覽活動在哈爾濱、牡丹江舉(ju) 辦;龍藏兩(liang) 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取得積極成效,來自黑龍江省曆批次援藏隊員和知名藝術家通過“重走援藏路”,深刻感悟在黨(dang) 的領導下日喀則經濟社會(hui) 發生的巨大變化,為(wei) “龍藏一家親(qin) ”理念注入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

  ——辦實事解難事顯擔當。堅持把“天使之旅”日喀則市先心病兒(er) 童篩查免費救治行動打造為(wei) 黑龍江援藏工作品牌,連續三年開展免費篩查救治工作,累計篩查27011人,救治患病患兒(er) 99人。持續開展“雪域光明行”行動,累計篩查近萬(wan) 人,幫助 272名農(nong) 牧民患者免費進行了白內(nei) 障複明手術。大力支持日喀則疫情防控工作,無償(chang) 捐助75%醫用酒精消毒液30噸、醫用口罩 11200隻、一次性丁腈手套2200副、防護服(帽)1050件(個(ge) )等一批緊缺醫療防疫物資,為(wei) 日喀則首次核酸檢測做出貢獻;開展“同心戰疫、熱血援藏,我們(men) 在行動”無償(chang) 獻血倡議,11名隊員無償(chang) 獻血2200毫升;開展抗疫捐款活動,72名援藏幹部人才和“組團式”教師累計捐款18萬(wan) 多元支持日喀則疫情防控工作。

  一幕幕感人場景曆曆在目,一句句知心話語縈繞耳畔,一段段民族情誼銘刻心間。黑龍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隊員們(men) 3年來每一天的堅守,每一次付出,都像播下的一顆顆青稞種子,他們(men) 用忠誠捍衛、用奉獻澆灌、用真情養(yang) 護,在日喀則大地生根發芽,唱響“龍藏一家親(qin) ”奮進樂(le) 章。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