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為士則 行為世範——記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老師應該有言為(wei) 士則、行為(wei) 世範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ang) ,以模範行為(wei) 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的大先生,成為(wei) 被社會(hui) 尊重的楷模,成為(wei) 世人效法的榜樣。
在第三十八個(ge) 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12位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榮獲表彰。他們(men) 有的甘為(wei) 人梯,一輩子紮根基層、矢誌奉獻山區教育;有的已至耄耋之年,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有的深耕特教、幼教、職教等不同領域,用愛和智慧托舉(ju) 孩子們(men) 的平凡夢想……他們(men) 是廣大人民教師的優(you) 秀代表,無愧於(yu) 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的光榮稱號。
堅守鄉(xiang) 村——
“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來”
“學習(xi) 陶行知,到艱苦的鄉(xiang) 村教書(shu) 辦學。”1981年五四青年節,即將大學畢業(ye) 的楊瑞清敲開了校長室的門,表明了自己的決(jue) 心。
楊瑞清帶著滿腔熱情來到了江蘇省江浦縣(現南京市浦口區)一所村辦小學——五裏小學。當地有句順口溜:“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樣子,裏麵坐著泥孩子。”
“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來。”楊瑞清說。初來五裏小學,楊瑞清就對學情進行調研:全村9個(ge) 學段357個(ge) 學生,小學階段平均留級1.27年。輟學也是常有的事兒(er) 。一個(ge) 小女孩因為(wei) 要幫忙做農(nong) 活而放棄了學業(ye) ,楊瑞清就一遍遍家訪,甚至放學後一邊幫做農(nong) 活,一邊幫孩子補課……“五裏小學來了一位好老師”很快就在村裏傳(chuan) 遍了。
兩(liang) 度放棄進城機會(hui) ,開設行知實驗班,提倡“小學不留級”……41年過去,村小已經發展成為(wei) 現代化教育集團。如今,已是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的楊瑞清依然在鄉(xiang) 村教育事業(ye) 上前行。
和楊瑞清一樣,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楊明生,長期堅守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任教38年來,楊明生從(cong) 未離開過三尺講台。隨著年齡增長和長期勞累,他患上了多種疾病,但始終堅持著,每天總是第一個(ge) 來到學校,最後一個(ge) 回家。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jun) 就像一顆螺絲(si) 釘,哪裏需要就堅守在哪裏,30年先後輾轉4個(ge) 鄉(xiang) 村學校。每到一處,他都腳踏實地,潛心治學,用真心待學生。“癡心一片終不悔,隻為(wei) 桃李競相開。”安文軍(jun) 說,“看到滿臉稚氣的孩子變得成熟、懂事、愛學習(xi) 、有理想時,就特別幸福!”
立德樹人——
“教師是我們(men) 的職業(ye) ,教學則是我們(men) 的生活方式”
“沒想到思政課這麽(me) 有意思!”“長知識啦!”……每周六晚8點,“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準時開播。屏幕上,不斷有學生留言。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教師郭曉芳,創新課堂形式,豐(feng) 富課堂內(nei) 容,“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深受學生喜愛,總學習(xi) 人次超過12億(yi) 。
四十載教書(shu) 育人,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把“哲學的目光”聚焦於(yu) 對“真善美”的求索,以哲啟思、以文化人,培養(yang) 了一大批哲學教育和科研人才。
“教師是我們(men) 的職業(ye) ,教學則是我們(men) 的生活方式。”即便早已是著作等身的著名教授,麵對課堂,孫正聿依舊嚴(yan) 肅認真,會(hui) 針對不同層次的受眾(zhong) 認真準備。2020年暑期開學時,哲學社會(hui) 學院為(wei) 本科生新開設了一門“理論思維講習(xi) 班”的課程,74歲高齡的孫正聿堅持上課,一學期下來,瘦了10多斤。課程結束後,《學術研究的理論思維》這本書(shu) 也“新鮮出爐”。
2016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教師馬丹成為(wei) 首批國家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教師中的一員。初到西藏,馬丹身體(ti) 經常出現不適。但她沒有退縮,主動向身邊的老師學習(xi) 藏語,了解當地地理和文化,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生活。
看到部分藏族學生因家庭生活和學習(xi) 困難麵臨(lin) 失學,馬丹拿出工資,資助了6名孩子上學;尼瑪拉姆是一名孤兒(er) ,馬丹細心幫其補課,在2019年藝術高考中,尼瑪拉姆以高分通過了藝術專(zhuan) 業(ye) 考試……正如馬丹所說,“選擇了援藏就選擇了奉獻和擔當!”
點亮夢想——
“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教師是一個(ge) 溫暖的字眼。許多教師在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愛心、知識、智慧點亮學生心靈。
2000年,當李粉霞教授第一次走進山西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麵對的是不少缺乏信心的孩子。她就暗暗下定決(jue) 心,要讓他們(men) 重拾自信,找到自我價(jia) 值。
於(yu) 是,李粉霞把大量的時間都留給了學生。早上跑操,跑在班級隊伍最前麵的是她;晚上自習(xi) ,坐在教室最後麵的是她。她細心觀察著學生的一舉(ju) 一動,了解著他們(men) 的日常點滴,給予他們(men) 溫暖與(yu) 力量。“好好學習(xi) ,掌握更多實用技能,每個(ge) 人都有人生出彩的可能,這裏就是夢想起航的地方。”李粉霞常常這樣激勵學生。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hui) 愛她,隻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guan) 市第一幼兒(er) 園教師孫怡從(cong) 事幼兒(er) 教育22年來,用愛心嗬護近千名孩子,用愛心溫暖著孩子們(men) 幼小的心靈。
在教學中,她仔細琢磨研究各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努力把自己全部的愛心、耐心、細心傾(qing) 注到每一個(ge) 孩子身上;她堅持以孩子為(wei) 主體(ti) ,以孩子的終身成長為(wei) 前提,讓孩子能跳一跳摘到屬於(yu) 自己的那顆果實。
幫助殘障孩子打開封閉的心靈,支撐起他們(men) 生命的尊嚴(yan) 與(yu) 生活的希望,是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美琴努力的方向。
周美琴將“康複訓練”與(yu) “文化學習(xi) ”並重,構建起適合聽障、智障、腦癱三類殘障孩子發展的教育體(ti) 係。在老師們(men) 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學會(hui) 了自己照顧自己。
“挫折時,我感受著無盡的關(guan) 愛。逆境中,無數雙手將我扶持……”學校一名學生畢業(ye) 時寫(xie) 下這樣的詩。周美琴說:“孩子的成長,就是我的成就。”
服務社會(hui) ——
“確保民勤不成為(wei) 第二個(ge) 羅布泊”
從(cong) 1950年初登杏壇到如今耄耋之年仍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為(wei) 中國水聲事業(ye) 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0世紀50年代,水聲在國內(nei) 屬於(yu) 空白學科。國家選派楊士莪到蘇聯科學院聲學所進修。回國後,楊士莪創建了中國首個(ge) 理工結合、覆蓋全麵的水聲專(zhuan) 業(ye) ,參與(yu) 培養(yang) 了中國首批水聲專(zhuan) 業(ye) 骨幹,建立了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首個(ge) 水聲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
楊士莪笑稱自己“生命不止,壯心不已”,始終戰鬥在水聲科研的第一線。在龐雜煩瑣的海試工作中,他總是在最前線,檢查設備、觀測數據、解決(jue) 問題。用團隊成員的話來說:“楊老師不是指導,而是全程參與(yu) 海試的各項工作。”
著眼國家需要,致力解決(jue) 實際問題,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康紹忠懷抱著“荒漠變綠洲”的心願,一幹就是37年。
1985年,康紹忠第一次在西北內(nei) 陸幹旱區甘肅石羊河流域考察,看到的是荒漠化、鹽堿化的土地,流動的沙丘、枯死的林木。民勤縣東(dong) 渠鄉(xiang) 大號三社130多人的村子,村民因無水可用而被迫離鄉(xiang) 。“確保民勤不成為(wei) 第二個(ge) 羅布泊!”康紹忠在這片土地上開始建立實驗站,支撐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實施,在全流域推廣節水高效灌溉技術。
30多年來,康紹忠一直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高效用水與(yu) 水資源的教學與(yu) 科研工作,推動了農(nong) 業(ye) 水土工程學科的理論發展與(yu) 技術進步,研究成果在我國大麵積示範與(yu) 推廣應用。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巴西鎮班佑村調研考察了村衛生室之後,四川護理職業(ye) 學院教授張先庚又一次帶領調研隊深入基層服務,把艾灸、拔罐、刮痧、TDP電磁波治療等傳(chuan) 統中醫特色健康診療帶到村民身邊。
聚焦農(nong) 牧民健康,張先庚組建政府、學校、行業(ye) 、企業(ye) 四位一體(ti) 聯動模式,將每月15日確定為(wei) 誌願活動日,走村入戶對農(nong) 牧民開展健康服務。在張先庚帶領下,誌願者們(men) 無怨無悔紮根高原,堅守健康扶貧第一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致敬!照亮未來的擎燈人
2022年,有12位教師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他們是教師群體的代表,高舉著理想的明燈,照亮你我,更照亮民族的未來。 [詳細] -
打破“學曆”門檻,“小魯班”變身“教書匠”
王縱橫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憑借技能留校任教,成為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首位00後實訓教師。“職業教育不僅讓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改變了我的命運。” [詳細] -
“愛警母親”孫小賢:教書育人 以德治家
小家的幸福、大家的平安是她們用無悔芳華寫下的讚歌。公安事業的軍功章總有她們貢獻的一半。用柔肩撐起家的重任,她們就是偉大的警察母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