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育人的“北理工實踐”
堅守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
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著力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殷殷囑托,以“智慧”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路上不懈探索。
近年來,學校以“融合創新、智慧賦能”為(wei) 驅動力,構建育人圖譜,推動思政“活化”、知識“衍新”、學以“智用”,賦智於(yu) 人、融智於(yu) 校、強智於(yu) 國,培養(yang) 了一批“胸懷壯誌、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jun) 領導人才,走出了智慧教育的“北理工實踐”。
智慧思政,紅色基因孕育強國之誌
“請各位同學站在‘陳獨秀’和‘李大釗’身旁。”在全國高校首批“思政課虛擬仿真體(ti) 驗教學中心”(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課教師張虹通過沉浸式虛擬仿真手段,幫助學生置身於(yu) 波瀾壯闊的“覺醒年代”。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教學內(nei) 容編入曆史事件的展示過程之中,深刻改變了傳(chuan) 統敘事教學模式。“智慧”起來的思政課,讓學生們(men) 在“沉浸”中觸發思想的開關(guan) 。
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創新,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融入思政教育,讓講活紅色故事不再僅(jin) 僅(jin) 停留於(yu) 教師的表情神態、精妙語言,而是通過多感官的衝(chong) 擊與(yu) 調動,打造全新沉浸式思政課程。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北理工的思政課教師在三尺講台之外找到了“第四尺”。
在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yu) 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北理工發揮“智慧思政”優(you) 勢,將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yang) 始終,從(cong) “開學第一課”到“畢業(ye) 最後一課”,北理工的“大思政課”下好“智慧一盤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wei) 仁講述探月工程背後的執著與(yu) 深耕;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講述自己義(yi) 無反顧地踏上報效祖國的漫漫征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講述近40年心無旁騖、矢誌科技報國的心路曆程……在北理工智慧化平台上,一堂堂“院士思政課”閃耀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科技巨匠走進學校思政課堂,將行業(ye) 發展與(yu) 青年成長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課堂內(nei) 外充分領悟到何謂“國之大者”。
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2019年,北理工牽頭誕生於(yu) 延安的9所高校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養(yang) 聯盟”,發布“延河宣言”,構築紅色資源協同育人共同體(ti) 。2021年,“延河聯盟”紅色育人基地在延安揭牌,共享優(you) 質辦學資源。2021年秋季學期,“延河高校人才培養(yang) 聯盟”和北京市良鄉(xiang) 高教園區的13所高校開設了18門課程,通過智慧化平台,實現了804名學生線上互選、互修和學分互認,有力促進了北理工和兄弟高校之間優(you) 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
“我們(men) 運用最新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yu) 分布式圖數據庫技術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黨(dang) 史;通過梳理領袖人物、曆史事件、重要文獻與(yu) 革命舊址之間的脈絡關(guan) 係,助力課程學習(xi) 、黨(dang) 史研究、文獻考證。”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yu) 車輛學院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生鄒雨初介紹他帶領團隊開發“知識圖譜+黨(dang) 史”學習(xi) 平台的情況。
近年來,學校不斷創新“智慧”手段,通過思政課知識譜係、境感式思政課、“雲(yun) 上畢業(ye) 典禮”、德育答辯等措施聯動,賦能思政教育,讓思政教育鮮活起來,用貼近青年學生的方式,將北理工特色思政教育貫穿始終。
“先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新的人才培養(yang) 改革。北理工用先進的思想啟迪學生,利用思政主課堂、榜樣正能量和思政新平台構建育人圖譜,實現從(cong) ‘育才’到‘樹人’,努力培養(yang) 勇擔報國使命的領軍(jun) 領導人才。”北京理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軍(jun) 說。
智慧教學,全鏈條改革培養(yang) 拔尖人才
從(cong) “神八搭載”到“天舟搭載”,再到“登入國際空間站”,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楊春華成為(wei) 中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中多項“第一”的參與(yu) 者與(yu) 見證者。在他看來:“北理工人就是要為(wei) 國分憂,為(wei) 國爭(zheng) 光!”
以徐更光、朵英賢、楊樹興(xing) 院士為(wei) 代表的北理工三代“兵器人”,研製出新型高能量材料、遠距離火箭,推動國家重點領域實現跨代發展;以王越、毛二可、龍騰院士為(wei) 代表的北理工三代“雷達人”,在高速交會(hui) 目標測量、新體(ti) 製雷達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以孫逢春、項昌樂(le) 院士為(wei) 代表的北理工三代“車輛人”,在新能源汽車、特種車輛研發方麵走在全國前列。
聚焦國之所需,培養(yang) 拔尖人才。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啟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改革,到2009年成立本碩博連讀班、2013年建立人才培養(yang) 改革先導區——徐特立學院,再到2018年探索構建人才培養(yang) 新生態,北理工跨越三十載久久為(wei) 功、綿綿用力,在“智慧賦能,促進學生有價(jia) 值成長”的路上,深耕不輟。
近年來,北理工以智慧支持知識衍新,構建跨學科知識空間,幫助學生打牢寬厚知識基礎,以智慧賦能個(ge) 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激發潛能,通過國家戰略、重大成果、個(ge) 性需求、大師團隊、價(jia) 值成長,全麵融入專(zhuan) 業(ye) 建設、課程教材、培養(yang) 模式、育人隊伍、激勵機製等“五融”舉(ju) 措,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革新力——
2018年,學校正式成立了精工書(shu) 院、睿信書(shu) 院、特立書(shu) 院等九大書(shu) 院,構建“通識教育+大類專(zhuan) 業(ye) 基礎+專(zhuan) 業(ye) +X”多路徑人才培養(yang) 模式,加快建設智能製造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質量不斷提升。
2019年,學校全麵實施“寰宇+”計劃,確立“價(jia) 值塑造、知識養(yang) 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ti) 人才培養(yang) 模式,構建本碩博一體(ti) 化貫通培養(yang) 體(ti) 係。
2020年,學校升級建設“樂(le) 學平台”,基於(yu) 時空思維+知識穿越的“五維教育”理念打造數字化學創平台——延河課堂,激發自主好奇,實現群智衍新。
2021年,學校進一步以智慧賦能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聚焦“智能無人+”領域,成立未來精工技術學院,提出“三新”“三柔”“三全”“兩(liang) 貫通”理念,著力培養(yang) 前瞻性的智能無人技術領域未來科技人才。
2022年,全麵推進素養(yang) 圖譜、知識圖譜、能力圖譜、素質圖譜建設,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改革,多項成果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
在融“智”專(zhuan) 業(ye) 的同時,北理工更加注重匯“智”名師。近年來,學校積極會(hui) 聚“智能+”領域國際頂尖人才,推動一大批國際大師團隊紮根北理工,教書(shu) 育人,傳(chuan) 道授業(ye) ,以“一流大師”培育“一流人才”。
“這種雲(yun) 端新課堂模式很好,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you) 質教育資源,不再受選課容量限製。”“學生可以根據個(ge) 人自身情況自行安排課前預習(xi) 和課後複習(xi) ,教師們(men) 也可以在線上進行答疑,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和限製,教與(yu) 學變得更加靈活。”數據共享、知識互聯、群智協同、教育智學,這一廣受師生好評的教學平台正是獨具北理工特色的線上智慧教育平台——“延河課堂”。
賦“智”於(yu) 學,“延河課堂”融合了“在線課程”“雲(yun) 錄播”和“雲(yun) 課堂”特色功能,並支持慕課、小規模在線課程等各類教學模式,推動優(you) 質課程跨時空共享,以知識圖譜貫穿各學科知識維度,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促進群智衍新,實現了由“群灌同質”培養(yang) 到以人為(wei) 本的個(ge) 性化培養(yang) 。
手持掃描手柄,在自己的手指上輕輕滑動,眼前的電腦屏幕中隨即呈現出清晰的手指皮膚二維、三維斷層圖像……這是北理工學生使用國內(nei) 領先的光學相幹層析(OCT)技術教學儀(yi) 器開展學習(xi) 的場景。
憑借低廉的成本、開放式的結構、可編輯的代碼,以及不輸商業(ye) 設備的性能,這一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助理教授張曉等人研發的實驗教學儀(yi) 器,不僅(jin) 斬獲了“全國高校教師自製實驗教學儀(yi) 器設備創新大賽”一等獎,更讓醫工類學生第一次可以“自由透徹”地學習(xi) 掌握常用於(yu) 眼睛、皮膚等臨(lin) 床診斷的“OCT”技術。
以智慧賦能課堂教學,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yu) 人才培養(yang) 的實踐過程中,不僅(jin) 實現了科研優(you) 勢對教學“反哺”,同時也推動了教學過程緊密銜接科技前沿。聚焦一流人才培養(yang) ,在夯實“交叉點”的同時,北理工更注重抓好“交匯點”,讓“科”與(yu) “教”融會(hui) 貫通。
智慧“雙創”,卓越科技賦能“國之利器”
已經是北理工青年教師的倪俊,依然記得4年前的那個(ge) 晚上。2018年10月14日,當主持人念到“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的全國總冠軍(jun) 是北京理工大學項目‘中雲(yun) 智車——未來商用無人車行業(ye) 定義(yi) 者’”時,倪俊長舒了一口氣。這是他帶領團隊無數個(ge) 日夜挑燈夜戰取得的科研成果。
倪俊說:“我想讓學術成果實現產(chan) 業(ye) 應用,真正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同時,我們(men) 想把北理工學生科技創新的格局再往前推進一步,從(cong) 創新到創業(ye) ,在國家‘雙創’的大潮下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如今的北理工,堅持服務“四個(ge) 麵向”,走出了一條服務戰略的創新發展之路,並且在“雙創”路上越走越寬——
建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智慧平台促“雙創”。
記者走進位於(yu) 良鄉(xiang) 高教園的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創新創業(ye) 實踐基地,1380平方米的空間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創新創業(ye) 作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基地內(nei) 可同時開展辦公、業(ye) 務洽談、項目路演、創新實踐等活動。
依托自主智能無人係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台,建設學用合一“賽創平台”,打造“雙創”標杆賽事,北理工學子在“互聯網+”等國內(nei) 外賽場上奪金奪冠,凸顯了學生學以“智用”的能力。
將學生創新創業(ye) 實踐與(yu) 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北理工著力打造“優(you) 選優(you) 質、明理精工、競技揭榜、社會(hui) 責任”一體(ti) 化創新創業(ye) 教育體(ti) 係,通過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為(wei) 代表的各類競賽平台,鼓勵學生投入創新創業(ye) 實踐,通過完成教學課程重塑,以智慧課程體(ti) 係育“雙創”。此外,學校還相繼建設了校企協同“雙創”育人基地265個(ge) ,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293項,通過產(chan) 教合作促創新,培育學生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精神。
北理工積極將創新創業(ye) 與(yu) 課程體(ti) 係融合,將國家重大成果創新點、成果樹轉化為(wei) 課程知識點、能力集,近3年15項國家科技獎成果進教材、進課程,對專(zhuan) 業(ye) 核心課程實施“慕課+研討式教學+項目製答辯”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培養(yang) 與(yu) 能力發展。
學校實行柔性教學管理,設置了不同的創新創業(ye) 積分,實施學分“零存整取”和等效認定,知名導師、學科競賽、大創項目、學術論文、成果專(zhuan) 利、開放實驗……學校創造一切條件,為(wei) 學生保駕護航。
深入研究創新創業(ye) 規律,集“智”生態護“雙創”。
一進入大學,北理工機電學院、精工書(shu) 院聯合培養(yang) 的2018級智能機電係統實驗班本科生許毅就對微小型仿生機器人研究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他研製的機器鼠不僅(jin) 具備5種基本運動模態、2種感知模式,而且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22年,許毅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潛心於(yu) 學術深海,許毅的成功得益於(yu) 學校塑造使命引領、品格塑造的“雙創”新生態,打造學科交叉、任務牽引、場景驅動的“智創空間”,構建創新品格和能力相長、創新精神與(yu) 素養(yang) 互促的培養(yang) 機製,培養(yang) 學子科學探索、批判創新、追求卓越、團結協作的“雙創”品格,把創新創業(ye) 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
如今,北理工學子敢闖會(hui) 創,在國內(nei) 外重要科技創新賽事上屢屢奪冠。以學校智能車、節能車、方程式賽車等“三車”為(wei) 代表的“雙創”團隊斬獲多個(ge) 國際大獎,“飛鷹隊”“機器人隊”“航模隊”在國際“雙創”賽場連續4年奪魁。
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上,北理工累計獲得22金22銀27銅,4年內(nei) 兩(liang) 次奪冠,成為(wei) 全國唯一獨捧兩(liang) 冠的高校。
“心懷‘國之大者’,北理工以智慧賦能人的全麵發展,將智慧教育理念、技術和方法融入治校理教全過程,全力推動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時代洪流中勇毅前行!”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這裏有處網課“寶藏”
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自上線以來,各類優質數字資源供給不斷擴大,瀏覽量持續增加。截至9月初,總瀏覽量近40億次,總訪客量約6億人次。[詳細] -
大柴旦:構築實用人才“蓄水池”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全麵深入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製定《大柴旦實用人才培養引進實施方案》,完善“育才—引才—用才”長效機製。[詳細] -
青海玉樹州啟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型網絡宣傳活動
9月13日,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線上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旨在不斷增強全州各族幹部群眾“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