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推“雲”逛博物館“好物集錦”
古代“滅火神器”、民間草契、名家名畫……疫情宅家,如何沉浸式飽覽館藏珍品,和專(zhuan) 家深度互動?連日來,甘肅省文物局精選了7月至11月博物館線上展覽和活動,邀網友足不出戶,“雲(yun) ”逛博物館。
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甘肅蘭(lan) 州市皋蘭(lan) 縣博物館邀請網友線上“穿越古代看消防”。在古代,不僅(jin) 設置有專(zhuan) 門的消防機構,配備有專(zhuan) 、兼職的滅火人員,還發明創造了許多“滅火神器”。
中國最早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在周朝時期設立,當時被稱之為(wei) “司烜”,“天幹物燥,小心火燭”就是從(cong) 當時流傳(chuan) 下來的。漢朝時期,除了打更人,又增設望火樓,有觀測、通信、指揮功能,算得上古代“消防警報”了。唐朝時期,政府組織了專(zhuan) 門滅火的消防組織,並稱之為(wei) “武侯鋪”,通常分布在各個(ge) 集市和坊裏。水袋等專(zhuan) 門用於(yu) 火災撲救的工器具開始出現,跟現代的高壓水槍有點相似,水袋射出的水有一定的衝(chong) 擊力,滅火效果也好。
武威市博物館線上同時展覽明、清契約、民國契約和新中國契約,網友們(men) 既可以看到史料價(jia) 值高、信息豐(feng) 富的官契,也可以看到展示中華優(you) 良傳(chuan) 統、充滿人文關(guan) 懷的民間草契;既能看到見證重大曆史變革時期的特殊契約,也能看到文化價(jia) 值高、內(nei) 涵豐(feng) 富的民俗契約。這些契約征集地域涵括全國十餘(yu) 省份50多個(ge) 縣,為(wei) 研究明清以來道德法律、區劃變遷、鄉(xiang) 約民俗等方麵提供了寶貴資料。
天水市秦安縣博物館,秦安文物也“按捺”不住了,戴上口罩活躍於(yu) “雲(yun) 端”,打出“一米距離你我安心”“相信科學、接種疫苗”“疫情仍在,口罩勿摘”等防疫宣傳(chuan) 標語。
除此以外,清水縣博物館推出“‘一生家國夢,幾代赤子心’梁啟超家風展線上展覽”;廣河齊家文化博物館線上推出“傳(chuan) 承文化基因守護華夏瑰寶”——齊家文化博物館社會(hui) 愛心人士捐贈藏品展;大地灣博物館推出基本陳列線上展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肅敦煌:壁畫元素進校園 文化校服受青睞
“我第一次看見這個校服,上麵的圖案能讓我想起莫高窟的壁畫,我非常喜歡,作為敦煌人感到非常自豪。”甘肅省敦煌市敦煌四中學生劉萬稼如是說。 [詳細] -
甘肅環縣:博士領銜破解“基因密碼” 為羊產業創“芯”
近日,來自海內外的17位知名專家、學者和科研人員,齊聚剛剛啟用的甘肅慶陽市環縣肉羊種質創新中心,他們將領銜專業團隊為環縣羊產業創“芯”。 [詳細] -
甘肅深挖少兒紅色革命故事 《大豆謠》新編溫潤青少年心靈
“蠶豆稈,低又低,結出的大豆鐵身體……小力立,有誌氣,媽媽的哭聲莫忘記。長大衝出鐵大門,全世界大豆屬於你!”25日,以中國革命史上少有少兒紅色革命故事改編的兒童劇《大豆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