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藝術大美在民間——“首屆新時代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名家新創作品展”一瞥

發布時間:2023-06-06 10:18:00來源: 西藏日報

  5月16日至30日,位於(yu) 拉魯濕地公園附近的西藏雪堆白民間手工藝術學校,舉(ju) 辦了一場匯集西藏民間文藝名家新創作品的“大美在民間”展覽。

  在這裏,極富現實衝(chong) 擊力和視覺效果的各種民間文藝作品,吸引了許多觀眾(zhong) ,不時駐足留影。

  這場由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區文聯主辦的“大美在民間·民族團結看西藏——首屆新時代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名家新創作品展”,旨在引導西藏民間文藝名家積極展示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體(ti) 現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優(you) 秀民間文藝精品。

  源自民間的創新作品

  此展集中展出了包括《消防唐卡組畫》《吉祥家園》《四季花》《蓮生雙體(ti) 陶》《豐(feng) 收》《祥雲(yun) 蓮花盞酥油燈》等60餘(yu) 幅(件)由西藏民間文藝名家構思創作的創新唐卡和玉雕石刻等作品。

  其中,由西藏雪堆白唐卡畫院雪齊烏(wu) 崗巴畫派非遺傳(chuan) 承人嘎瑪丹增和白嘎嘎瑪嘎赤畫派第八代傳(chuan) 承人格桑共同繪製的《消防唐卡組畫》,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國家級最高獎項“山花獎”;青年畫家拉巴次仁的作品《吉祥家園》入圍“山花獎”;還有部分作品是西藏民間文藝名家近年來在唐卡和雕刻藝術領域的創新性發展和思考的代表性作品。

  據了解,《消防唐卡組畫》由西藏消防救援總隊構思,由西藏唐卡藝人傾(qing) 力合作完成。6幅唐卡以傳(chuan) 統唐卡繪畫樣式,用豐(feng) 富的色彩、細膩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寺廟文化建築單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要點、重點場所、消防安全注意事項和自救逃生知識。在傳(chuan) 統的筆墨間,注入了新時代、新生活的內(nei) 容。

  專(zhuan) 家表示,這組創新唐卡突破了以往唐卡的題材,為(wei) 新時代推動唐卡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及示範作用,因此,《消防唐卡組畫》從(cong) 全國各省(區、市)技藝精湛、琳琅滿目的文藝精品中脫穎而出,成為(wei) “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you) 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獲獎作品。

  “這組唐卡畫的宣傳(chuan) 形式既吸引眼球又淺顯易懂,讓人喜聞樂(le) 見。”一位參觀者在現場表示。據悉,目前,這組唐卡已用作西藏全區寺廟文物建築單位消防宣傳(chuan) 。

  《消防唐卡組畫》的兩(liang) 位主創、西藏唐卡非遺傳(chuan) 承人嘎瑪丹增和格桑說,創作這組作品,兩(liang) 人和各自的徒弟們(men) 一起花費近7個(ge) 月的時間才完成。作為(wei) 自小就從(cong) 家族長輩處習(xi) 得唐卡繪畫技藝,又先後來到西藏文化藝術中心的拉薩,學習(xi) 最高唐卡繪畫技藝的工匠藝人,嘎瑪丹增和格桑都表示,希望在未來的唐卡技藝傳(chuan) 承中,賦予其更多的創新內(nei) 容和方式,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西藏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次仁平措表示,作品《消防唐卡組畫》用唐卡描繪了寺廟文物建築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社會(hui) 公共服務進行了巧妙的、有機的、具有民族特色與(yu) 審美習(xi) 俗的緊密結合,為(wei) 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可資學習(xi) 與(yu) 借鑒的新思路、新方法。

  源自家鄉(xiang) 的創作靈感

  “從(cong) 小我就在日喀則這座民間藝術殿堂裏東(dong) 張西望,隨手撿起一些民俗活動的動人片段,用我的方式再現於(yu) 畫布上。家鄉(xiang) 是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畫家拉巴次仁坦言,他的作品《吉祥家園》的創作靈感,就來源於(yu) 老家日喀則市江孜縣的一種民間符號。

  《吉祥家園》這幅作品形式美妙,內(nei) 容豐(feng) 富。透過這幅作品,仿佛民間傳(chuan) 統婚禮的喜慶場麵,從(cong) 質感的畫麵撲麵襲來。

  “從(cong) 生活看到許許多多民間藝術精品,生活與(yu) 藝術融為(wei) 一體(ti) ,從(cong) 而展現了藏族獨特生活節奏和藝術創作方式。”看得出來,這是畫家拉巴次仁對西藏、對家鄉(xiang) 真實生活場景的又一場“寫(xie) 實性的素描”。

  筆墨淋漓、線條流暢,描繪著喜慶的場麵,整幅作品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將新鮮的素材注入其中,使創新與(yu) 唐卡元素融合,讓人眼前一亮。

  也許,這正是《吉祥家園》帶給人們(men) 最初的感受。作品中的國旗、切瑪、銀行卡等寓意吉祥的元素,與(yu) 傳(chuan) 統的吉祥八寶圖、分別著藏漢盛裝的男女,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呈現出極具民族特色的絕妙畫麵。

  “這是一幅展現民俗文化的家園畫,也在一定程度上抒發了對家鄉(xiang) 的美好祝願。”這是畫家拉巴次仁賦予《吉祥家園》的一份美好心情。作為(wei) 觀者,我們(men) 從(cong) 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也見證了新西藏的普羅大眾(zhong) 對日常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次仁平措認為(wei) ,這批新創作品反映了西藏民間文藝名家的創新思維與(yu) 實踐。他說,希望西藏廣大民間文藝家在各位名家的示範引領下,充分發揮民間文藝家的聰明才智,為(wei) 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更大範圍的積極探索與(yu) 實踐。

  源自古老文物的靈感之作

  在本次展覽上,唐卡勉薩派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貢覺傑的一幅新創作品《蓮生雙體(ti) 陶》令人印象深刻。

  “好漂亮的藝術作品,古色古香,好像來自某個(ge) 久遠的年代。”這是一位觀者對這幅畫作的直觀感受。

  貢覺傑說,創作這幅作品的靈感的確來自於(yu)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ti) 陶罐。

  據悉,出土於(yu) 昌都卡若遺址的雙體(ti) 陶罐,製造於(yu) 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wei) 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因其悠久的曆史、精美的製作工藝、獨特的造型藝術和西藏早期本土文化的代表,被譽為(wei) 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作為(wei) 日喀則市拉孜縣若錯勉衝(chong) 唐卡世家第五代傳(chuan) 承人,自第一次看到這件雙體(ti) 陶罐,就對其充滿了某種精神上的向往。

  經曆過自小學習(xi) 藏族傳(chuan) 統唐卡繪畫技藝、出師後又成為(wei) 西藏唐卡繪畫技藝的傳(chuan) 承人,貢覺傑認為(wei) ,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ti) 陶罐,其出土年代和實物本身,剛好印證了藏族傳(chuan) 統鍛造技藝、陶罐製作技藝以及繪畫技藝的曆史悠久、造詣高深。

  “我從(cong) 小就沐浴在傳(chuan) 統唐卡繪畫業(ye) 的氛圍裏,雙體(ti) 陶罐這件古物對我的藝術審美影響深遠。”貢覺傑說。

  作為(wei) 唐卡世家的傳(chuan) 承人,近年來,貢覺傑不斷嚐試用工筆畫細膩的筆觸,勾勒雪山、湖泊與(yu) 森林……他的繪畫生涯,也在融入一種新的元素——寫(xie) 生。借鑒國畫的一些方式,他又加入寫(xie) 生的元素,山水、動物、花草等,在他的唐卡中盡顯靈動與(yu) 活力。

  創作《蓮生雙體(ti) 陶》時,貢覺傑從(cong) 唐卡人特有的審美角度,賦予作品一些自身的思考,並著手進行創新性的手法。

  他首先將堪稱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工藝精湛的古色古香的陶罐繪製在畫布上,然後在其上插滿了大大小小的荷花。他說,他想以“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來表達一種心境。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來都是多姿多彩的,而荷花上紛飛的蝴蝶和蜜蜂,則表達著56個(ge) 民族共享文化成果的寓意。”他說,繪畫人的心境和向往,通過這幅作品予以表達。

  展會(hui) 上,貢覺傑的另一幅作品——一組四幅創新唐卡《四季花》也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據悉,這部完成於(yu) 2020年的作品,曾斬獲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首屆藝術節藝術類作品金獎。

  源於(yu) 一種新思維的新實踐

  除了創新性的唐卡作品和繪畫作品,此次作品展上還展出了許多玉雕和石雕作品。它們(men) 均出自西藏玉石雕刻技藝的傳(chuan) 承人嘎瑪傑才之手。

  作為(wei) 西藏嘎瑪瑞巴玉石雕刻技藝的第六代傳(chuan) 承人,嘎瑪傑才的參展作品包括由象牙玉完成的《豐(feng) 收》《猴子變人》《切瑪盒》等大件作品,也有玉石茶具以及象牙玉手鐲、串珠、掛件等作品。

  嘎瑪傑才所持的這項技藝早幾年前就入選了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作為(wei) 這項技藝的非遺傳(chuan) 承人,他對玉石十分敏感,練就了一雙識玉慧眼。他知道最好的象牙玉在哪個(ge) 海拔段、成色最棒的黑曜石藏身在哪裏,他能從(cong) 混沌的山石裏分辨出璞玉。

  嘎瑪傑才認為(wei) ,每一塊石頭都是有靈性的,也有自己獨特的個(ge) 性。

  當嘎瑪傑才在布滿荊棘的高山上找到某個(ge) 玉石時,他會(hui) 觀察它們(men) 的成色、結構、特性,探知它們(men) 的內(nei) 在,以便在不久的將來,用自身對美的詮釋和手藝,激活它們(men) 的美。

  “作品《豐(feng) 收》的靈感就是糧食。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談到自己的作品,嘎瑪傑才開門見山地說。西藏玉材石料資源和品類豐(feng) 富,他很喜歡用西藏本地特有的玉材石料和本民族符號性的內(nei) 容,來為(wei) 這些玉石雕刻出生命的寓意與(yu) 活力。

  《豐(feng) 收》創作前,嘎瑪傑才花費了近半年的時間來篩選材料。最終,他鎖定了一塊象牙玉石。

  “為(wei) 什麽(me) 要選用象牙玉呢?”他問自己,也將問題拋向眼前的象牙玉。“因為(wei) 象牙玉是西藏本土玉料,而且顏色呈純白色。純白色代表著純淨潔白的內(nei) 心,這不僅(jin) 表達純真的愛,而且在各方麵都表達一種忠誠。”樸實的回答,道出了他心中深沉的愛。

  選中材料後,嘎瑪傑才花費兩(liang) 個(ge) 多月的時間,一邊雕刻,一邊在腦海裏勾勒怎麽(me) 設計才是對的。“它是玉料。因為(wei) 在所有雕刻中,玉雕是不一樣的,玉雕要因料,因料就是用料來判斷它是什麽(me) 東(dong) 西,先選材料再設計樣式。”他解釋說。

  《豐(feng) 收》在望。這是這件作品撲鼻而來的氣息。嘎瑪傑才在完成這件作品時,不斷地對其進行敲雕的手法,表達一種新時代的發展願景。

  藏族民間諺語說:“與(yu) 睿智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hui) 變得聰明無比。”用自治區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次仁平措的話說,這些作品突出反映了西藏民間文藝名家的創新思維、創新理念、創新實踐,也能感知到西藏民間文藝名家們(men) 強勁的學習(xi) 力、豐(feng) 富的想象力、無窮的創造力。

  次仁平措表示,“大美在民間”今後將每年舉(ju) 辦。西藏民間藝術家將以此為(wei) 平台,展現新時代西藏民間文藝事業(ye) 繁榮發展,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動西藏文藝從(cong) “高原”邁向“高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