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新書《寺院與社區:藏傳佛教中國化視野》——且看西藏宗教的今昔變遷

發布時間:2023-07-19 09:11:00來源: 西藏日報

  日前,中宣部宣傳(chuan) 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學者廖雲(yun) 路所著的《寺院與(yu) 社區: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視野》新書(shu) 發布會(hui) 在拉薩舉(ju) 行。這是廖雲(yun) 路個(ge) 人第4部涉藏學術專(zhuan) 著,也是《藏村日常:民族共同體(ti) 社會(hui) 的傳(chuan) 播學研究》出版發行後的又一部力作。

  “《寺院與(yu) 社區: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視野》一書(shu) 極具學術價(jia) 值和實踐價(jia) 值,該研究再次印證了中國化是藏傳(chuan) 佛教發展的必然要求,反映出黨(dang) 和國家的宗教工作理論和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實踐,為(wei) 構建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學術話語體(ti) 係開了一個(ge) 好頭。”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索林說。

  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是身邊鮮活的社會(hui) 現象

  新書(shu) 發布會(hui) 現場,廖雲(yun) 路開宗明義(yi) 地介紹了“什麽(me) 是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他認為(wei) ,從(cong) 佛教傳(chuan) 入西藏起,中國化就一直伴隨著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相適應的發展過程,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不僅(jin) 是一項方針政策,還是發生在人們(men) 身邊的鮮活現象,需要尋找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的可能路徑。

  “在西藏,宗教不僅(jin) 存在於(yu) 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還有現實世界的載體(ti) 。藏傳(chuan) 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建立了寺院、形成了僧人群體(ti) ,讓宗教教義(yi) 、宗教活動得以世代傳(chuan) 承。”幾經思索,廖雲(yun) 路選擇從(cong) 宗教社會(hui) 學的角度認識藏傳(chuan) 佛教,對地處拉薩鬧市區的紮基寺、策門林寺、丹傑林寺及其所在社區進行了曆時3年的考察研究,先後訪談了近100名宗教管理幹部、寺院僧人、社區居民,勾勒出了西藏宗教的今昔變遷。

  《寺院與(yu) 社區: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視野》一書(shu) 中,作者將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具體(ti) 化為(wei) 寺院與(yu) 社區的關(guan) 係,力圖讓藏傳(chuan) 佛教變得“可觀察、可接觸、可認識”。該書(shu) 認為(wei) ,在舊西藏,寺院淩駕於(yu) 社區之上,寺院與(yu) 社區是控製與(yu) 被控製的關(guan) 係;在現代社會(hui) ,寺院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權,寺院與(yu) 社區是獨立、平等、靈活的關(guan) 係。從(cong) 不同社會(hui) 曆史時期,宗教在社會(hui) 中結構性的地位變遷,可以探討國家、宗教、社會(hui) 等要素作用於(yu) 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的有效形式。

  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原副院長王春煥認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研究要深入到具體(ti) 問題中去思考和謀劃:“寺院與(yu) 社區關(guan) 係在書(shu) 中不是泛泛而談的概念,而是構建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學術話語體(ti) 係的自主理論創新。從(cong) 寺院與(yu) 社區資源配置切入研究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過程與(yu) 問題,為(wei) 我們(men) 認識當前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中的社會(hui) 現象提供了視野和方法。”

  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研究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

  “積極引導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推進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西藏宗教工作實際出發,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提出的,釋放出巨大的政治意義(yi) 與(yu) 學術意義(yi) 。加快構建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學術話語體(ti) 係,已然成為(wei) 學界的共識。

  索林說:“藏傳(chuan) 佛教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優(you) 良的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在擁護中央政府正確決(jue) 策、抵製外來侵略、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研究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

  索林認為(wei) ,應加大對藏傳(chuan) 佛教發展演變的研究,尤其是對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過程中麵臨(lin) 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揭示和總結藏傳(chuan) 佛教在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中和諧發展的曆史規律,凝聚維護團結穩定、反對分裂的思想共識。

  華東(dong) 政法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院長、教授李峰認為(wei) ,從(cong) 當前國際學術界研究來看,宗教社會(hui) 學研究基本是以西方社會(hui) 和基督教為(wei) 背景,大量宗教社會(hui) 學理論和研究方法進入中國,也影響到了中國學界,而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需要就中國問題構建中國理論,“應通過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研究,為(wei) 宗教中國化及黨(dang) 的宗教工作理論注入更多的理論支撐”。

  從(cong) 適合的“位置”認識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

  作為(wei) 一名漢族學者,廖雲(yun) 路從(cong) 走進寺院的那一刻起,就意識到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研究不會(hui) 是一項容易的工作,需要跨越政治關(guan) 、理論關(guan) 、語言關(guan) 、信任關(guan) 等,而他的研究心得是:從(cong) 適合的“位置”認識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

  廖雲(yun) 路認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研究必須建立在過硬的政治素養(yang) 和紮實的理論功底之上,依托馬克思主義(yi) “五觀”,既不能將藏傳(chuan) 佛教過於(yu) 神聖化,又不能戴上有色眼鏡,才能把藏傳(chuan) 佛教從(cong) 紛繁複雜的社會(hui) 現象和經驗感知中“抽離”出來,積累有價(jia) 值的材料。學者對藏傳(chuan) 佛教的認知也不會(hui) 僅(jin) 僅(jin) 是闡釋性的,而是建構式的,能夠從(cong) 中獲得結構性的、關(guan) 係性的中觀或微觀理論。

  “重要的一點是設置合理的研究目標,目標太大、方法太難,都容易增加挫敗的風險,要善於(yu) 調動有利於(yu) 研究的積極因素,從(cong) 一個(ge) 觀點、到一篇文章、再到一部專(zhuan) 著乃至係列化成果,都是對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學術話語體(ti) 係的推進。”廖雲(yun) 路說。廖雲(yun) 路正是因為(wei)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才練就了樂(le) 觀的心態和堅韌的意誌,敢於(yu) 深入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的現實層麵尋找“真問題”,開展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

  作為(wei) 目前全國藏學界的專(zhuan) 業(ye) 出版機構,中國藏學出版社已經為(wei) 廖雲(yun) 路出版了兩(liang) 部個(ge) 人專(zhuan) 著。中國藏學出版社社長洪濤認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是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命題,在完成了政策層麵的傳(chuan) 達和學習(xi) 後,亟需轉向理論研究。“《寺院與(yu) 社區: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視野》是一本兼具學術嚴(yan) 謹性和趣味易讀性的作品,不僅(jin) 值得藏學、宗教學、人類學研究者參考研究,對於(yu) 想要了解西藏寺院今昔變遷的讀者也是很好的參考讀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