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自治區級果沃琴非遺傳承人索南旺久:讓悠揚琴聲代代相傳

發布時間:2023-07-27 09:32:00來源: 西藏日報

  從(cong) 岡(gang) 仁波齊南坡發源的象泉河一路翻滾咆哮,來到坐落於(yu) 喜馬拉雅山腹地的底雅鄉(xiang) 時,仿佛是怕擾亂(luan) 從(cong) 當地茂密果樹下飄來的悠揚琴聲,情不自禁拐了個(ge) 大彎,放緩了流淌的速度,變得溫柔呢喃起來。

  這樣的琴聲,在底雅已經飄蕩了好幾代人的年華,如今,傳(chuan) 承到了索南旺久老人的手中。

  “自打記事起,家裏就有大大小小的果沃琴。父親(qin) 閑來無事,就喜歡彈奏果沃琴,有時,一家人會(hui) 圍坐在一起傾(qing) 聽父親(qin) 彈唱,可以說家裏的琴聲不曾斷過。果沃琴也早已經融入了我的血脈,成為(wei) 我生活的一部分。”在阿裏地區劄達縣底雅鄉(xiang) 底雅村一戶農(nong) 家小院的果樹下,手執果沃琴的索南旺久說道。

  來到索南旺久家中,他向記者介紹起果沃琴的製作過程:“製作果沃琴,有十幾道工序,從(cong) 準備材料到徹底完成,費時10天左右,製琴材質的選擇也很有講究,琴體(ti) 一般會(hui) 用白楊樹、柏木、紅木、胡桃木、檀香木等,調試音準也很關(guan) 鍵……”

  提起索南旺久,村民們(men) 都對這個(ge) 遠近聞名的“樂(le) 器能手”深感敬佩。今年60歲的索南旺久是一個(ge) 地地道道的農(nong) 民。除了種莊稼,他這輩子隻癡迷一件事——果沃琴。從(cong) 14歲起,索南旺久就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果沃琴的製作和彈唱,如今,成為(wei) 果沃琴第三代傳(chuan) 承人。索南旺久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qin) 從(cong) 父輩那裏接過製作果沃琴的“接力棒”,然後傳(chuan) 給他,這樣一代代地傳(chuan) 承了下來。

  果沃琴主要發源於(yu) 喜馬拉雅深處底雅一帶,是古代象雄文化的遺存。作為(wei) 阿裏地區曆史悠久的彈撥樂(le) 器,在皮央東(dong) 嘎遺址壁畫上清晰可見,是現代紮念琴的前身,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在當地方言裏,“果沃”意為(wei) “鷹的背”,其調音和彈奏方法非常古老、技法複雜,是阿裏象泉河流域民間歌舞重要的伴奏樂(le) 器。

  在索南旺久家的院子一角,鋸子、刨床、鑿子、打磨器等製作工具整齊堆放、一應俱全。“果沃琴、畢旺、鼓,我都會(hui) 做。有幾次,藝術團和學校需要樂(le) 器,都是在我這裏定做的。”索南旺久言語中透露出底氣。

  除了在村裏為(wei) 鄰村和本村的學徒傳(chuan) 授果沃琴彈唱和製作技藝,索南旺久還被邀在阿裏地區中等職業(ye) 技術學校、西藏大學等開展果沃琴傳(chuan) 授的課程。他認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要從(cong) 小抓起,把這門果沃琴彈唱製作技藝教給在校學生,激發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讓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yi) 的事。”

  作為(wei) 自治區級果沃琴非遺傳(chuan) 承人,近年來,索南旺久深入校園,開展了果沃琴技藝課程140多場次。“我要盡自己所能,把果沃琴這一民族傳(chuan) 統樂(le) 器傳(chuan) 承好、發揚好,讓其代代相傳(chuan) 。”索南旺久說。

  目前,果沃琴師多為(wei) 家族傳(chuan) 承,能夠彈奏和製作的隻有幾位高齡長者,少有的幾位琴師分布於(yu) 阿裏地區劄達縣和底雅、薩讓、曲鬆一帶。為(wei) 不讓傳(chuan) 統樂(le) 器失傳(chuan) ,索南旺久的兩(liang) 個(ge) 兒(er) 子決(jue) 定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果沃琴的製作和彈唱技藝,把這技藝學好、學精,並傳(chuan) 承下去。

  “我從(cong) 19歲就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現在,基本掌握了果沃琴、畢旺的彈唱和製作技藝,我還會(hui) 繼續學習(xi) ,把民族傳(chuan) 統樂(le) 器傳(chuan) 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感受傳(chuan) 統樂(le) 器的魅力。”索南旺久的小兒(er) 子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