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高校辦學育人全過程

發布時間:2023-09-18 10:20:00來源: 西藏日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命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宣傳(chuan) 教育常態化機製,納入幹部教育、黨(dang) 員教育、國民教育體(ti) 係,搞好社會(hui) 宣傳(chuan) 教育”。作為(wei) 國民教育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陣地,要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時代新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內(nei) 在要求,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貫穿辦學育人全過程,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培養(yang) 一批又一批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之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於(yu) 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事業(ye) 的根本任務,是高校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的本質要求,是高校履行政治責任、擔當曆史使命的具體(ti) 表現。立德樹人,就是要以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麵發展為(wei) 核心,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ang) 、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ang) 奮鬥精神、提升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高校要堅持正確的立德樹人方向,把握教育規律,著眼教育工作全過程,著力培養(yang) 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yi) 情懷,推進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時代新人。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是重大的政治任務、光榮的政治使命、重要的政治責任,是高校堅持正確立德樹人方向的重要保證。立德,注重立德業(ye) 、養(yang) 德性、有德行;樹人,在於(yu) 培才能、練技藝、育才學。育人的根本前提在於(yu) 立德,崇德修身居於(yu) 做人做事的首位。新時代青年倘若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yang) ,即使有豐(feng) 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更談不上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發光發熱。青年學生隻有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才能增進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ti) 的認知、認同和歸屬,進而增強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努力奮鬥的主動性、自覺性,鍛造為(wei) 黨(dang) 和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要深刻認識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的重大意義(yi) ,把增進共同性作為(wei) 前提和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各方麵,內(nei) 化到學校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環節,真正把高校打造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陣地。要全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ti) 製、保障機製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的長效機製。要注重把立德樹人規範管理的嚴(yan) 格要求和春風化雨的靈活方式結合起來,積極挖掘各門課的德育內(nei) 涵,加強學校思政教育,構建大思政格局,實施“大思政課”建設方案。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大力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教學內(nei) 容設計,全麵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本碩博專(zhuan) 業(ye) 體(ti) 係、教材體(ti) 係、課程體(ti) 係、實踐體(ti) 係建設,統籌推進本碩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全鏈條教育體(ti) 係,積極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最新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要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濃厚氛圍。

  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是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把青年一代培養(yang) 造就成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黨(dang) 的共同政治責任”。青年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學生是進行偉(wei) 大鬥爭(zheng) 、建設偉(wei) 大工程、推進偉(wei) 大事業(ye) 、實現偉(wei) 大夢想的參與(yu) 者、見證者、受益者,富有創造性,是思想認知和綜合能力的“拔穗期”和成長成才的黃金時期。同時,這個(ge) 年齡段的青年學生身心發生著較大變化,在思想觀念、行為(wei) 方式、學習(xi) 態度、人際溝通、價(jia) 值取向等方麵極易受到影響,這凸顯了高校教育引導的重要價(jia) 值。青年學生隻有堅定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五觀”“兩(liang) 論”,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才能成為(wei)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時代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必須樹立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必須堅持以德為(wei) 先、修身為(wei) 本;必須具有豐(feng) 富的學識、真知灼見、世界眼光;必須樹立高遠誌向,具有奮鬥精神;必須具備德智體(ti) 美勞綜合素質,全麵發展。高校要立足黨(dang) 的事業(ye) 後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突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的思想性和實踐性,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深刻認識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shu) 寫(xie) 了悠久的曆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wei) 大精神的中華民族曆史,不斷增強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要多措並舉(ju) 、因材施教,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學理、道理、情理、事理,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本質內(nei) 涵、曆史基礎、客觀要求,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深刻領悟各民族與(yu) 中華民族命運與(yu) 共的必然聯係,站在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力量的高度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ang) 、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ang) 奮鬥精神、提升綜合素質。要持續深入開展“三個(ge) 意識”宣傳(chuan) 教育,加大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chuan) 教育力度,深化西藏地方和祖國關(guan) 係史宣傳(chuan) 教育,引導青年學生主動堅決(jue) 地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深刻認識隻有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wei) 大進程,隻有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增強作為(wei) 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覺把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融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之中。

  三、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是推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高校肩負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重大使命,必須清醒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西藏民族大學始終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為(wei) 西藏各項事業(ye) 發展培養(yang) 了一大批優(you) 秀幹部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有力服務了西藏的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中,包括西藏民族大學在內(nei) 的西藏各高校理應自覺擔當起培育時代新人的曆史重任,緊緊圍繞“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麽(me) 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高校辦學治校的生命線,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貫徹黨(dang) 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全麵推進學校各項工作,有效凝聚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為(wei) 推動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作出貢獻。

  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是從(cong) 根本上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助力,是幫助高校加快教育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和文化傳(chuan) 承創新水平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堅持以製度為(wei) 保障、以教學為(wei) 主線、以文化為(wei) 載體(ti) 、以教師為(wei) 主導、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為(wei) 各族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夯實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思想根基。要健全製度保障機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固本強基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計劃,係統構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體(ti) 係,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實踐活動的引導激勵作用,依托各類育人基地,開展主題教育,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要營造團結求學氛圍,發揮文化環境的隱性潤育作用,在各類校園平台、載體(ti) 和宣傳(chuan) 媒介上,立體(ti) 呈現意蘊厚重、內(nei) 涵豐(feng) 富、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全麵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要提高網絡育人能力,發揮網絡育人的最大增量作用,通過同步課堂、雙師講堂等推動各族學生同上一堂課、同唱一首歌、同讀一本書(shu) ,善於(yu) 運用互聯網畫出各族師生的同心圓,構築各族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讓互聯網成為(wei) 做好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工作的有力幫手。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發揮廣大教師的立教之本作用,支持、吸引優(you) 秀人才投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工作,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深化思想認識,增強育人能力,引導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率先垂範,自覺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形成各族師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le) 的格局。

  (作者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