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才聚集 為西藏高等教育振興蓄勢儲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這為(wei) 新時代加快西藏高等教育振興(xing) 的人才支撐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才是西藏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聚集是西藏高等教育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人才聚集衍生出的知識溢出效應、協同創新效應和規模效應,能夠有效推動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推動西藏高等教育全麵振興(xing) ,需把握好人才聚集的戰略“窗口期”,以開放、精準和主動理念真心聚才,紮實推進人才“育引用留”四大工程,全力破除教師人才緊缺、難育、流失的三大難題,助力人才紮根西藏、建功高原,並通過構築人才雁陣格局和深化知識創新研究來強化人才支撐,為(wei) 西藏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積蓄人才勢能。
搶抓戰略主動,創新聚才理念
2022年12月,西藏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西藏人才工作的若幹措施(試行)》,釋放了識才愛才引才聚才的強烈信號,明確提出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這為(wei) 西藏高校譜寫(xie) 教育振興(xing) 的“人才篇”指明了方向。
推進西藏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集聚一支結構優(you) 、能力強、合作好的高等教育人才隊伍,這不僅(jin) 是教育所需、高校所需,更是戰略所需、高原所需。選賢舉(ju) 能、集聚人才,高校需結合自身實際,先行配好聚才“良方”,樹立引才新理念,下好人才引進的“先手棋”。一是要始終秉持 “不拘一格降人才”“匯聚四海英才而用之”的開放引才理念,打破條框、破除門檻,廣開進賢之路、廣招四方之才,不要一把尺子衡量,而要用“柔功夫”打破“硬約束”,凝心鍛造教育人才生力軍(jun) ,持續擴充高原人才“蓄水池”,擦亮“珠峰英才”品牌。二是要牢固樹立精準引才理念,切勿“大水漫灌”,而應緊扣高原與(yu) 高校的需求重點,力求以鮮明的引才導向和高的精度尋好人才,多措並舉(ju) 、有的放矢;或依托一流學科建設、特色學科建設,實行“以崗取人、以才擇崗”雙向選擇,保障人崗相適高效用;或通過科學評價(jia) 精準選才,選取與(yu) 高校發展方向相契合、誌同道合的高潛人才,當好人才伯樂(le) ,選擇好、引進好外來人才。三是要將“走出去、引進來”的主動引才理念貫徹始終,要“眾(zhong) 裏尋他千百度”並“上下而求索”,積極引才引智,創新數字引才方式,並優(you) 化人才引進的軟環境,拿出最優(you) 的資源、最大的誠意服務教育人才,努力提升教育人才的環境安全感、組織歸屬感、工作獲得感、事業(ye) 認同感以及生活幸福感,真心實意築巢引鳳,堅持主動引才、傾(qing) 心引才、精心引才。
聚焦“育引用留”,優(you) 化人才生態
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人才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教師強則教育強,教師興(xing) 則教育興(xing) ,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jue) 定著高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當前,製約西藏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仍然是人的問題、人才的問題,即麵臨(lin) 著人才緊缺、難育、流失的三大難題。囿於(yu) 自然地理環境、社會(hui) 經濟基礎,西藏高等教育不僅(jin) 麵臨(lin) 拔尖人才缺乏的困境,也麵臨(lin) 基礎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平台、團隊、待遇等方麵的諸多製約,也會(hui) 對人才的穩定和去留造成衝(chong) 擊,難以吸引外來人才長期紮根西藏。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錨定西藏高等教育全麵振興(xing) 的目標,科學把脈、有效解決(jue) 瓶頸問題,需聚焦人才“育引用留”四大工程,打好聚才組合拳,竭力創建引才強磁場。一是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立足本土培養(yang) 人才,圍繞教育發展需要、人才成長需求,合理製訂育才計劃,幫助人才補齊能力短板,用心用情打造一支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觀念新、鑽勁足、素質硬的本土化創新型人才隊伍;二是要積極暢通人才引進通道,以強有力的引才激勵措施延攬各類專(zhuan) 業(ye) 人才,壯大一流人才和一流團隊的“蓄水池”,打造大師薈萃的高原基地,同時,擴充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隊伍,集聚一批堪當重任的人才“雁群”,形成見賢思齊、群賢畢至的新局麵。尚賢求賢,還需正確處理“育”和“引”的關(guan) 係,堅決(jue) 摒棄“外來的和尚會(hui) 念經”的用人偏見,樹立培育人才、引進人才並重的理念,通過引育並舉(ju) 、引育相促,擴大人才增量,盤活人才存量,使兩(liang) 支人才隊伍實現資源共享、項目共建,最大限度地讓知識創新主體(ti) 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多領域的集智攻關(guan) ,共同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三是要抓好用才的體(ti) 製機製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深化用人製度改革、搭建科研創新平台、組建高效運行且規模適中的研究團隊,讓人才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能、發揮才智,並本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其當時、用其所長”的用人方略,讓優(you) 秀人才深入西藏、紮根西藏,把論文寫(xie) 在雪域高原上,把科研成果留在西藏大地上;四是要竭力為(wei) 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就人才普遍關(guan) 心的住房保障、子女就學、配偶安置、醫療服務等製定配套政策,加強人文關(guan) 懷,打造一流服務環境,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全類別的高效服務體(ti) 係,解決(jue) 人才的後顧之憂,讓各類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不斷厚植“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並在優(you) 化人才生態上下真功夫。
謀劃人才布局,強化人才支撐
王君正書(shu) 記指出,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強化人才服務保障,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是西藏高等教育全麵振興(xing) 的戰略機遇期,麵對高質量發展、辦人民滿意大學之目標,人才支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緊迫。在高校人才工作總體(ti) 布局中,人才是最鮮明、最突出的標誌,必須發揮好高等教育振興(xing) 中人才的支撐作用。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ye) 以才興(xing) ,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亦是激發中西部高等教育內(nei) 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的關(guan) 鍵要素。為(wei) 充分發揮人才在高等教育振興(xing) 中的主體(ti) 性支撐作用,一是要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謀劃人才戰略布局、擴展知識創新研究,把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推進一流大學建設落得更實,讓人才聚集衍生出的知識溢出效應、協同創新效應和規模效應發揮得更充分。二是要通過構築“頭雁領飛、強雁奮飛、賢雁齊飛、雛雁爭(zheng) 飛”的人才雁陣格局和教師梯隊,創新人才集聚高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釋放人才“雁陣”效應,使創新、教育、科技、人才等多要素協同聯動、係統集成,共同塑造人才引領驅動高等教育振興(xing) 的新局麵、新優(you) 勢和新動能。三是要通過創新型教育、學術交流、知識轉移和人才在政府、企業(ye) 、智庫間的有序暢通,推進知識流動和知識創新研究,同時,還可基於(yu) 西藏區位、國際格局、“一帶一路”和南亞(ya) 大通道建設,培養(yang) 和建設致力於(yu) 邊疆和鄰國研究的教師隊伍,推動團隊化、國際知識創新研究的深化,助力人才儲(chu) 備邁上新台階。
梧桐引鳳,鳳棲梧桐。西藏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為(wei) 高等教育振興(xing) 注入了強心劑,高校需搶抓戰略主動,加緊構築“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格局,厚培人才土壤,開懷廣納四方英才,傾(qing) 心打造高校人才增長極,孕育一大批創新型高原人才,並把源源不斷的人才優(you) 勢轉化為(wei) 高校發展的優(you) 勢,為(wei) 實現西藏高等教育振興(xing) 不斷積蓄人才勢能。
本文係西藏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號:SK2021-03)、西藏大學教學研究與(yu) 改革一般項目(項目號:XZDXJXYJ20212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六所高校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學科建設取得新進展、科研能力持續提升
據悉,2001年,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大學正式啟動,之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五所大學增列為青海大學的對口支援單位。 [詳細] -
西藏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將於10月28日舉行
8月25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教育考試院獲悉,我區2023年10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將於10月28日至29日舉行。報考時間為:8月26日9:30至9月5日18:00,逾期不再受理。 [詳細] -
端午假期西藏共發送旅客5.5萬人次 近期成都等地至拉薩的火車票緊俏
截至6月24日18時,為期3天的端午小長假旅客運輸工作圓滿結束。拉薩車務段充分發揮天路“格桑花”服務品牌作用,組織黨團員誌願者,主動扶老攜幼、搬運行李,引導旅客有序乘降,耐心為旅客解答問詢,解決旅客困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