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民族大學深耕南亞研究 服務西藏融入“一帶一路”

發布時間:2023-10-24 09:08: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2015年4月,在國家持續推進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背景下,西藏民族大學積極調整辦學思路,培育健全科研團隊,成立了西藏自治區首家南亞(ya) 區域國別研究機構——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增強學校科研服務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能力。

  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立足陝西、麵向西藏、深耕南亞(ya) ,堅持學術研究、智庫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並舉(ju) ,始終以中央確定的“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行動指南,以“將西藏打造成我國麵向南亞(ya) 開放的重要通道”和“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ti) 互聯互通網絡”為(wei) 方向,充分利用西藏毗鄰南亞(ya) 的地緣環境優(you) 勢,積極為(wei) 國家南亞(ya) 戰略和西藏對內(nei) 對外開放開發目標服務,著力將研究所打造成為(wei) 西藏乃至於(yu) 全國南亞(ya) 問題研究的學術高地和有鮮明特色的高端智庫。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先後成為(wei) 中國南亞(ya) 學會(hui) 理事單位、中國南亞(ya) 語種學會(hui) 理事單位。2016年入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備案名單,2019年獲批國家民委第二批“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2020年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名單。

  一、加強學術研究,強化科研實力

  結合西藏發展所需和西藏民族大學科研優(you) 勢,南亞(ya) 研究所下設尼泊爾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不丹研究中心及南亞(ya) 綜合研究室,並建有西藏規模最大的南亞(ya) 圖書(shu) 資料庫。經過長期探索發展,形成了以與(yu) 西藏接壤的印度、尼泊爾、不丹南亞(ya) 三國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以“南亞(ya) 區域國別研究”“邊境安全和邊疆治理”“南亞(ya) 通道和跨喜馬拉雅立體(ti) 互聯互通網絡建設”“南亞(ya) 語言文化研究”等為(wei) 研究特色,圍繞“四個(ge) 創建”“四個(ge) 走在前列”,為(wei) 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建設提供學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8年來,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以第一單位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22項,橫向課題及中外合作課題5項,參與(yu) 各類課題30餘(yu) 項。所承擔課題均圍繞南亞(ya) 區域國別研究、西藏融入“一帶一路”、西藏麵向南亞(ya) 通道建設展開,切實發揮服務西藏對外開發開放和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學術功能。在《南亞(ya) 研究》《中國藏學》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yu) 篇,出版《www.easyfundingllc.com麵向南亞(ya) 開放大通道建設對策研究》等專(zhuan) 著5部,其中1部著作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漢文研究專(zhuan) 著類三等獎和首屆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成果獎二等獎。參編專(zhuan) 著1部,另有5部專(zhuan) 著與(yu) 中山大學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

  二、發揮智庫作用,提升谘政能力

  南亞(ya) 研究所作為(wei) 專(zhuan) 門性的區域國別研究智庫,積極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努力做到“黨(dang) 和國家需要什麽(me) ,南亞(ya) 研究所就研究什麽(me) ”,圍繞“南亞(ya) 研究”和“邊境安全”兩(liang) 大主題,發揮優(you) 勢、突出特色,為(wei) 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提供谘詢服務。

  8年來,南亞(ya) 研究所提交各類成果要報50餘(yu) 份,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采納或批示10餘(yu) 份,多項智庫成果就地轉化,有力地助力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維護西藏邊境安全和穩定。

  有價(jia) 值的報告源於(yu) 調查實踐。南亞(ya) 研究所積極前往西藏邊境地區學術考察和田野調研,足跡遍布西藏邊境21縣及各個(ge) 邊境口岸。基於(yu) 實地調研撰寫(xie) 而成的調研報告,提交西藏相關(guan) 單位決(jue) 策參考,並5次獲得國家民委優(you) 秀社會(hui) 科學成果獎(調研報告類)。

  作為(wei)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參與(yu) 單位之一,南亞(ya) 研究所積極參與(yu) 到青藏高原科考調查之中,連續4年圍繞“南亞(ya) 通道資源環境基礎與(yu) 承載力考察研究”前往西藏各相關(guan) 市縣調研,撰寫(xie) 各類報告5篇,參編書(shu) 籍1部,為(wei) 青藏高原科考貢獻力量。

  三、加強交流合作,傳(chuan) 播西藏聲音

  作為(wei) 與(yu) 南亞(ya) 毗鄰的中國省份,國內(nei) 外南亞(ya) 研究學界不能缺少西藏聲音。南亞(ya) 研究所以傳(chuan) 播西藏聲音、講好西藏故事為(wei) 己任,積極發表學術觀點,參加學術交流活動。8年來,在《西藏日報》等報刊發表理論文章4篇,在《今日中國》《新西藏》期刊及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新利平台等媒體(ti) 發表文章10篇,得到國內(nei) 權威媒體(ti) 的關(guan) 注和轉載。在尼泊爾媒體(ti) 發表英文文章1篇,接受尼泊爾國家主流媒體(ti) 采訪和報道5次,在國際場合傳(chuan) 遞“一帶一路”倡議下西藏的使命任務、發展成就。

  南亞(ya) 研究所積極參加“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西藏發展論壇”“中國南亞(ya) 學會(hui) 年會(hui) ”“南亞(ya) 語種學會(hui) 年會(hui) ” “‘一帶一路’與(yu) 民族地區發展論壇”等國內(nei) 外重要學術會(hui) 議70餘(yu) 次,多次進行主旨發言,並與(yu) 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尼泊爾特裏布文大學、加德滿都大學、藍毗尼大學、不丹皇家大學等高校和國內(nei) 外相關(guan) 智庫保持良好的學術聯係。

  南亞(ya) 研究所積極赴相關(guan) 國家進行調研和交流。8年來,先後派出9批、20人次前往尼泊爾、不丹進行學術考察和交流,極大地增強了對南亞(ya) 鄰國的了解,在國際場合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傳(chuan) 遞中國聲音。同時,還積極舉(ju) 辦學術會(hui) 議和交流活動,邀請國內(nei) 外知名專(zhuan) 家到訪西藏民族大學,增進國內(nei) 外學界對西藏的了解。南亞(ya) 研究所舉(ju) 辦了三屆“‘一帶一路’背景下www.easyfundingllc.com與(yu) 南亞(ya) 關(guan) 係學術研討會(hui) ”及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討會(hui) ,邀請國內(nei) 外權威專(zhuan) 家,圍繞推動西藏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大局,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四、提供人才支撐,貢獻民大力量

  南亞(ya) 研究所以“聚焦南亞(ya) 、問題導向、學術為(wei) 本、專(zhuan) 業(ye) 發展”為(wei) 核心理念,積極開展區域國別研究為(wei) 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成為(wei) 了西藏唯一開展“一帶一路”背景下區域國別研究生培養(yang) 的單位。

  在上級有關(guan) 單位和學校黨(dang) 委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南亞(ya) 研究所在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zhuan) 業(ye) 下設立“www.easyfundingllc.com與(yu) 南亞(ya) 國家經濟貿易關(guan) 係研究”方向,首批招收碩士研究生4名。截至2023年9月,連續招生24人,畢業(ye) 15人,3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所有學生畢業(ye) 論文均與(yu) 西藏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相關(guan) 。自2022年區域國別學成為(wei) 一級學科目錄後,外語學院聯合南亞(ya) 研究所積極申報“南亞(ya) 區域國別研究”二級學科方向,進一步助力培養(yang) 服務西藏共建“一帶一路”所急需專(zhuan) 業(ye) 型人才。

  借助西藏民族大學設立的西藏唯一的印地語、尼泊爾語本科專(zhuan) 業(ye) ,以及民族學、曆史學、理論經濟學、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等一級學科,南亞(ya) 研究所整合校內(nei) 外南亞(ya) 區域國別研究力量,聘有尼泊爾知名學者2人,校外兼職教授4人,校內(nei) 兼職研究人員30餘(yu) 人,形成了“水平高、規模大、方向多、梯隊全”的民大南亞(ya) 研究團隊,為(wei) 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持。

  10月18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wei) 《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講,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站在新的起點,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將繼續加強學術研究交流,深化特色智庫建設,積極服務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為(wei) “一帶一路”倡議在南亞(ya) 走深走實貢獻更多的西藏力量。

  (供稿:西藏民族大學 作者:趙家紅,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所長,教授;狄方耀,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顧問,教授;劉星君,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所講師。)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