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曲宗自述心窩窩裏的話:“闖”出來的好日子
圖為(wei) 尼瑪曲宗展示2020年村裏試種的黑青稞。記者 王菲 通訊員 曲傑 攝
圖為(wei) 尼瑪曲宗在公司車間檢查工作。記者 王菲 通訊員 曲傑 攝
我叫尼瑪曲宗,藏族,現年32歲,與(yu) 母親(qin) 索朗曲珍、兒(er) 子洛桑吉米、兩(liang) 個(ge) 雙胞胎弟弟一家五口共同生活在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xiang) 紮西村二組。
人們(men) 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外闖蕩20年開闊了我的眼界,豐(feng) 富了我的閱曆,為(wei) 我回鄉(xiang) 創業(ye)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不過這一切都離不開黨(dang) 的好政策,我打心底裏感謝我們(men) 偉(wei) 大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這是我心窩窩裏的話。在這裏我要向大家講講我的創業(ye) 故事。
少小離家找活幹
1992年,才四歲的我懵懂無知,不知道滅頂之災即將降臨(lin) 到我家。父親(qin) 患上了嚴(yan) 重的疾病,在山南市人民醫院救治了7天仍沒見好轉,父親(qin) 考慮到家中的實際情況,最終放棄了治療,回到家中沒有多長時間就去世了,留下了媽媽、姐姐還有兩(liang) 個(ge) 弟弟。雖然,父親(qin) 去世時,我還年幼,但我清晰記得在父親(qin) 得病不敢亂(luan) 花錢的條件下,他還是給我買(mai) 了一支水槍和一條漂亮的小裙子,那是父親(qin) 留給我最後的紀念。我直到現在還能感受到水槍和裙子傳(chuan) 遞的父愛溫度。
從(cong) 塌了家裏的頂梁柱那年開始,媽媽就承擔起了養(yang) 活四個(ge) 年幼孩子的重擔,她起早貪黑到地裏幹農(nong) 活、到山上放羊,家裏的酥油不舍得吃,攢了一些就賣給村裏或鄉(xiang) 周邊的人。就這樣,艱難地拉扯著我們(men) 四個(ge) 孩子長大,小時候的日子那真是苦得不忍回想!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11歲時就在媽媽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離家到了拉薩雪新村的一戶人家當保姆,為(wei) 雇主家打掃衛生、做飯、洗衣等。2004年,我辭去了保姆工作,先後在澤當和拉薩等地輾轉找工作。從(cong) 飯館打工一個(ge) 月300元的工資到建築工地幹活一天25元的工資,兩(liang) 年時間就這樣悄悄流逝,也沒能給家裏寄什麽(me) 錢。當時媽媽說:“你在外麵掙的錢養(yang) 活自己都難,還不如回家種地呢。”但我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闖出自己未來的好日子!
闖蕩格爾木的日子
2007年,我19歲。本來想到成都去闖一闖,但從(cong) 西郊客運站坐車到格爾木後,錢包裏隻有150元了,別說去成都,能維持幾天的生存都是問題。於(yu) 是,陰差陽錯地就留在了格爾木。
到格爾木的第一天下午4點左右,我轉到一個(ge) 廣場上時,看到廣場上有家公司專(zhuan) 門招人摘紅枸杞,我連忙衝(chong) 上前去,奮力擠進人群大聲對招人主管說:“你們(men) 這裏需不需要人,我能吃苦,我會(hui) 摘枸杞。”於(yu) 是,我就這樣幸運地找到了在格爾木的第一份工作。這份工作一天隻給13元錢,隻能勉強維持生存。後來,我又到了另一家公司繼續從(cong) 事摘枸杞的工作。在這裏的工作由於(yu) 是按每斤5角錢計算工資,我拚命幹一天就能掙180元,而且得到了第二家公司老板“你摘得幹淨,摘得比較好,明年還要過來,我1斤給你6至7角錢”的評價(jia) 和許諾。
經過幾個(ge) 月的努力,我手裏已經攢了8000元。在摘枸杞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我看準時機,用這些錢進了指甲刀、襪子、梳子、車掛件等小物件在格爾木火車站、昆侖(lun) 廣場等各個(ge) 角落開始了擺地攤的生涯。我還記得第一天擺攤掙了7元錢時的興(xing) 奮感覺。慢慢地生意越來越好了,兩(liang) 個(ge) 月以後每個(ge) 月能賺到2000元了。當時給遠在西藏的母親(qin) 寄了500元,還買(mai) 了個(ge) 小靈通,同時給已出嫁的姐姐寄了200元。寄完錢從(cong) 郵局出來後,我終於(yu) 覺得能為(wei) 風雨飄搖的家中分擔一些重擔了,整個(ge) 人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
也是在格爾木,我邂逅了人生的第一段愛情。有天晚上,我因為(wei) 突發闌尾炎,在一個(ge) 診所掛吊針時結識了我的第一任丈夫,他的職業(ye) 是火車站的鐵警。那時,他覺得擺地攤很辛苦,於(yu) 是就和我合夥(huo) 開了個(ge) 名為(wei) “雅齋書(shu) 畫院”書(shu) 畫裝裱店,而我在開店的過程中一直努力學習(xi) 書(shu) 畫裝裱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店裏生意越來越好,每個(ge) 月有4000到5000元的純收入,格爾木市電視台也曾經報道過我的書(shu) 畫院。
2009年冬天,我結婚了,開始了第一段婚姻生活。5年後,兒(er) 子洛桑吉米出生,當時一家人其樂(le) 融融。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於(yu) 前夫是男主外、女主內(nei) 的大男子性格,而我也有一顆想要獨立自主闖出自己好日子的強烈願望,這讓我們(men) 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嚴(yan) 重,感情的裂痕越來越大,終於(yu) 導致了第一段婚姻的破裂。
離婚後,我又開始了闖蕩生涯,根據地還是格爾木。從(cong) 日喀則、格爾木、拉薩等地進土特產(chan) ,銷往蘭(lan) 州、北京、鄭州、上海等地,當時生意越做越順,純收入每月高達8000元。在奔波的過程中,我邂逅了主要跑工地做些小工程的現任老公白龍剛。兩(liang) 個(ge) 同樣漂泊的心,因為(wei) 需要溫暖慢慢貼近,我的感情經曆了波折後,又找到了溫暖的歸宿。我記得當時媽媽說:“女兒(er) ,一定要找個(ge) 知冷知熱的愛人啊!”我以事實回複媽媽:“媽媽,我很聽話的,是不是!”
回鄉(xiang) 創業(ye) 的那些事
2019年,我已離家20年。一直在微商、快手等平台做藥材、土特產(chan) 等生意。有一次,媽媽在電話中說:“女兒(er) ,你從(cong) 11歲起,已經在外奔波了20年了。現在黨(dang) 的政策越來越好,你要不要回來看看?”這個(ge) 電話讓我的思鄉(xiang) 之情再也無法抑製,我當即處理完在格爾木的所有事情,帶著老公和多年積攢下來的14萬(wan) 元,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xiang) 。
回到家鄉(xiang) 後,為(wei) 了傳(chuan) 承舅爺的糌粑磨製技藝,我繼續看準網絡土特產(chan) 銷售這個(ge) 途徑,在村裏開辦了瓊結縣平若水磨糌粑有限公司。為(wei) 什麽(me) 要取這個(ge) 名字呢?因為(wei) “平若”藏語的含義(yi) 是永固宏基,是原噶廈政府四品俗官次仁甘丹主要莊園的簡稱,又是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我的大舅爺以前是這個(ge) 莊園的“卻霓”(當地方言,意為(wei) 專(zhuan) 門磨製糌粑的能手)。這樣的公司名字一來能夠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向著“百年老店”的夢想努力;二來為(wei) 了傳(chuan) 承舅爺的匠人技藝,讓這門民族手藝代代相傳(chuan) 。
開辦公司的80多萬(wan) 元中,有自己和家裏以及老公家裏給的錢、鄉(xiang) 裏投入的錢、鄉(xiang) 營業(ye) 所貸的錢。我不會(hui) 忘記我們(men) 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索朗巴珠在我籌辦公司時,協調貸款、廠房選址、通水通電、生產(chan) 運營等方麵給予的熱心幫助。他對我說:“感謝你心裏想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我們(men) 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竭盡全力幫你把公司順利開起來。”這番話暖心暖肺,至今想起,我都充滿了幹勁。
2019年7月,主要生產(chan) 石磨黑糌粑、白糌粑、黑豆麵、奶渣餅、甜奶渣等產(chan) 品的公司開業(ye) 了,8名村裏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被村委會(hui) 統一安排在公司,一個(ge) 月平均工資3000元,逐漸幫助他們(men) 擺脫了貧困。公司還安排銷售員次仁、旦增到拉薩市、甘肅省玉門市、河南省南陽市、漯河市、山南市乃東(dong) 區等地的廠家學習(xi) 石磨技術、機器炒青稞技術以及麵粉加工、產(chan) 品銷售等。
公司員工白瑪玉珍、德吉曲珍、宗吉、旦增……這些貧困戶都發自肺腑地感激公司,見人就說:“公司好,尼瑪曲宗好!”
我對貧困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在公司經營越來越好後,我想方設法幫助有困難的人,出資5000元為(wei) 全鄉(xiang) 貧困戶贈送熱水瓶92個(ge) ;為(wei) 縣五保集中供養(yang) 中心、縣雙語幼兒(er) 園免費贈送黑糌粑16袋、白青稞糌粑30袋、黑豆麵6袋,總價(jia) 值人民幣3550元;義(yi) 務給村裏及周邊村莊磨製糌粑1.2萬(wan) 斤……
我時刻謹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給大學生創業(ye) 廣告店的紮西歐珠夫婦傳(chuan) 授了書(shu) 畫裝裱技術,目前他們(men) 夫婦倆(lia) 都已學會(hui) 裝裱技術,廣告店開始接活賺錢;給仁布縣阿酷行吧石磨糌粑加工廠的達傑給予技術指導,在磨製糌粑技術、包裝設計、品牌設立等方麵傾(qing) 囊相授,使得達傑的糌粑加工廠順利建成。
2020年7月,公司經營上了軌道後,我又投資9萬(wan) 元開了一家商店,主要售賣副食、生活用品等,現在的生活越過越好了。我準備在今後擴大公司銷售範圍和規模,將牛肉幹、奶渣、黑紅枸杞、奶渣餅、糌粑餅子都搬上銷售平台。我堅信,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們(men) 的生活會(hui) 越來越好!
我的故事還在繼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雅卓幸福新村:安居樂業生活美
搬到雅卓幸福新村後,洛鬆楊培和他的老阿媽終於實現了願望,如願住上了新房。行走在雅卓幸福新村的街道上,幹淨整潔的房屋、道路映入眼簾,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垃圾桶。[詳細] -
大棚蔬菜種植助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城關區蔡公堂鄉白定村農村經濟合作社通過種植技能培訓、合作社帶動等措施,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詳細] -
綻放在綠水青山中的致富小康夢
近年來,旅遊產業成為拉薩市的一大重點項目,鄉村旅遊,也成了堆龍德慶區旅遊產業的重要支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