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村的美麗嬗變
僜人,又稱僜巴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分布於(yu) 西藏林芝察隅縣下察隅鎮和上察隅鎮的3個(ge) 鄉(xiang) 7個(ge) 行政村。西藏民主改革後,僜人走出深山老林,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hui) 生活。近年來,在西藏昌都軍(jun) 分區某邊防團的接力幫扶下,僜人安居樂(le) 業(ye) ,邁上了新時代的發展之路。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
“察隅河水長又長,解放軍(jun) 對咱的恩情永不忘;貢日嘎布山高又高,解放軍(jun) 對咱的恩情比天高……”不久前,“僜人新村”村民代表載歌載舞,將“恩情比天高,恩情永不忘”的錦旗送到該邊防團衛生連,感謝他們(men) 的深情守護。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僜人世代居住在山洞裏,衛生條件差,缺醫少藥,人均壽命不足35歲。醫療扶貧是治療因病致貧返貧“頑疾”的一劑良藥。早些年,僜人因沿襲用手抓飯的習(xi) 慣,經常感染腸道疾病。針對這一情況,該邊防團衛生連醫護人員定期到牧場巡診,為(wei) 大家科普衛生常識。
距該團衛生連60公裏的米古村,醫療條件落後。幾年前,村民達克龍的妻子分娩時難產(chan) ,村幹部金夏找到連隊請求幫忙。衛生連連長李增聞訊後,驅車飛速前往。經診斷,達克龍的妻子因為(wei) 嬰兒(er) 臍帶繞頸導致難產(chan) ,如果不及時搶救,母子都會(hui) 有生命危險。李增和戰友隨即開始手術,使達克龍的妻子順利分娩、轉危為(wei) 安。
看到母子平安,村民皆大歡喜,可李增看到村裏既沒有醫療站也沒有醫務人員,村民患上急性病隻能聽天由命,怎麽(me) 也高興(xing) 不起來。回到單位,李增向團裏匯報了情況,在察隅縣委、縣政府和團黨(dang) 委共同努力下,米古村、沙窮、洞窮等僜人村成立了醫療站。同時,衛生連還派出醫務骨幹進駐村醫療站,對村醫務人員進行手把手幫帶。
如今,村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村民各類常見疾病都能得到及時救治。據統計,邊防團駐守以來,衛生連為(wei) 僜人群眾(zhong) 累計義(yi) 診7萬(wan) 餘(yu) 人次,發放藥品價(jia) 值40餘(yu) 萬(wan) 元,進行健康輔導授課近500次。如今,當地僜人平均壽命已經提高到70多歲。
受過貧窮的人最懂感恩
“哥,我已經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e) ,並且開始資助其他學生了……”近日,僜人女孩白瑪措姆給昌都軍(jun) 分區某邊防團某營上士張俊打來視頻電話,向他匯報最近的生活情況,並告訴他自己一直遵守著兩(liang) 人的約定,開始資助貧困學子、母校的學妹江安卓瑪了。
“由受助者變成資助者,既是愛的延續,也是對我們(men) 工作的褒獎。”教導員吳良良說。近年來,該營積極開展幹部士官“1+1”幫扶活動,10餘(yu) 名官兵先後被駐地學校聘為(wei) 課外輔導員。在官兵的資助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走出大山,圓夢反哺。
前不久,在西藏服役21年的吳良良被批準轉業(ye) 。即將離開部隊,除了軍(jun) 營和戰友,最讓他放心不下的便是上察隅鎮小學的那群孩子。
站在上察隅鎮小學新落成的教學樓前,聽著教室裏傳(chuan) 出的琅琅讀書(shu) 聲,吳良良不覺回憶起1998年剛入伍時的情景:“那時,很多家長不重視教育,覺得幹活掙錢比讀書(shu) 重要。”
以米古村為(wei) 例,村民受舊觀念束縛,不願意送小孩上學。一次,一家內(nei) 地企業(ye) 無償(chang) 送給村裏兩(liang) 台農(nong) 耕機具,可全村沒人能看懂說明書(shu) ,沒人會(hui) 操作維修。風吹雨淋,新機器成了廢鐵。
扶貧先扶誌,治窮要治根。為(wei) 此,官兵們(men) 挨家挨戶走訪,逐村逐人宣傳(chuan) ,吳良良每月拿出津貼定點資助米古村貧困孩子羅布次仁。他們(men) 還主動與(yu) 學校開展共建共育活動,承擔駐地學校的軍(jun) 訓任務,舉(ju) 辦軍(jun) 營開放日和國防教育講座,宣傳(chuan) 黨(dang) 的創新理論、民族宗教政策和惠民富民舉(ju) 措。
“資助一個(ge) 學生,影響一個(ge) 家庭,輻射一個(ge) 村落。”官兵們(men) 傾(qing) 情助學的舉(ju) 動,不僅(jin) 感動了貧困家庭,更是贏得駐地群眾(zhong) 的廣泛讚譽。村民們(men) 紛紛要求加入民兵排,為(wei) 巡邏官兵當向導、背運物資等。
“金珠瑪米把我們(men) 當親(qin) 人,我們(men) 要力所能及地幫他們(men) 做點事……”不久前的一次巡邏中,白瑪措姆的父親(qin) 尼瑪頓珠背著50多公斤重的物資,和巡邏官兵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但他滿臉笑容。
“幫建書(shu) 記”幫出小康路
走進“僜人新村”,一條條水泥路在庭院間縱橫交錯,一棟棟現代小樓錯落有致,一排排藏式小院整齊劃一,村級文化室、健身房等設施一應俱全。
院外一輛輛越野車從(cong) 遠處駛來,看著成群結隊的遊客,村民們(men) 笑得格外燦爛。
“村民們(men) 的腰包越來越鼓,既要感恩黨(dang) 的好政策,也要歸功於(yu) ‘幫建書(shu) 記’的傾(qing) 力付出。”正在組織村民接待遊客的僜人首領阿魯鬆說,“‘幫建書(shu) 記’不僅(jin) 改變了我們(men) 的頭腦,還利用部隊優(you) 勢幫助我們(men) 解決(jue) 了許多實際困難。”
近年來,相關(guan) 部門給“僜人新村”的扶貧資金、項目越來越多,但村黨(dang) 組織建設與(yu) 日新月異的村莊變化相比明顯滯後。
“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戰,首要的是建強貧困村的黨(dang) 支部。”麵對群眾(zhong) 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自主脫貧意識不強等問題,該邊防團提出一個(ge) 全新的幫建思路:與(yu) 地方政府一道,對幫扶的貧困村逐個(ge) “過篩子”,細致填報《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排查認定表》,針對排查的問題,按照“一連幫一村”的模式,選派連隊黨(dang) 支部正、副書(shu) 記擔任村黨(dang) 支部的“幫建書(shu) 記”,幫助各村黨(dang) 支部定期分析援建形勢,研究確立致富思路,激發僜人群眾(zhong) 自主脫貧的內(nei) 在動力。
僜人的民居、餐飲、服飾、信仰等有其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民風民俗構成當地極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優(you) 勢,吸引著內(nei) 地大批遊客。但由於(yu) 村民獨立經營,未形成規模。夏尼村的“幫建書(shu) 記”朱坤在深入考察的基礎上,與(yu) 村黨(dang) 支部一班人商議,立足村落現有格局,打通進村道路,連通戶戶小路,美化農(nong) 家院落,突出亮點特色,線上線下打造旅遊“名片”,引得八方遊客匯集。
沙瓊村氣候宜人,近幾年依靠種植獼猴桃等水果帶動多戶村民增產(chan) 致富。今年,“幫建書(shu) 記”諶登川在深入分析市場形勢後,建議增加種植麵積,並帶領官兵來到種植基地,拉線丈量、揮鍬鏟土、散苗種苗、扶苗壓實、施肥澆水……
“從(cong) 2014年種植獼猴桃以來,先後帶動附近近百戶村民脫貧致富,今年我們(men) 按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得知人手不夠,金珠瑪米主動過來幫忙,大大加快了工作進程。”勞動間隙,鄉(xiang) 親(qin) 們(men) 為(wei) 官兵捧上濃濃的酥油茶,醇香而甘甜。
沙瑪村村民阿了,小時候上山打獵摔傷(shang) 右腿,因未得到及時治療,不幸落下殘疾。妻子去世,膝下無子,家裏沒有其他勞動力。今年春耕開始時,看到其他村民紛紛忙於(yu) 耕種,阿了在家急得團團轉。得知情況後,“幫建書(shu) 記”敖海彬派出5名官兵,幫助他犁地翻土、引水灌溉、種青稞。驕陽下,官兵們(men) 被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浸透衣背。
“幫建書(shu) 記”發揮自身優(you) 勢為(wei) 幫扶村答疑解惑、出謀劃策,幫助他們(men) 克服“等靠要”思想,在激發脫貧內(nei) 生動力的同時,還把幫扶村作為(wei) 國防教育的一線陣地,突出“軍(jun) 味”。“‘幫建書(shu) 記’的加入,不但幫助百姓致富,而且同我們(men) 一起打造軍(jun) 民同守邊的堅強堡壘。僜人群眾(zhong) 不僅(jin) 要做幸福家園的建造者,更要與(yu) 邊防官兵一起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察隅縣地方領導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日喀則市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新風貌
日喀則市著力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村集體經濟補充、農牧民群眾參與的“五級分擔”環境綜合整治資金籌措機製,進一步加大資金捆綁使用力度,積極發動農牧民群眾廣泛參與。[詳細] -
尼瑪曲宗自述心窩窩裏的話:“闖”出來的好日子
我叫尼瑪曲宗,藏族,現年32歲,與母親索朗曲珍、兒子洛桑吉米、兩個雙胞胎弟弟一家五口共同生活在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紮西村二組。[詳細] -
雅卓幸福新村:安居樂業生活美
搬到雅卓幸福新村後,洛鬆楊培和他的老阿媽終於實現了願望,如願住上了新房。行走在雅卓幸福新村的街道上,幹淨整潔的房屋、道路映入眼簾,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垃圾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