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通遼巧娘:新時代女手工藝者“訓練營” 上萬婦女受益
圖為(wei) 代玉梅製作的部分手工藝品。 烏(wu) 瑤 攝
“要先畫好花樣、研究好配色後才能下針,每一個(ge) 步驟都不能馬虎。”田哈申接觸蒙古族刺繡已兩(liang) 年半。談及這份工作,她很是認真。
圖為(wei) 田斯琴高娃正在指導蒙繡技藝。 烏(wu) 瑤 攝
通遼巧娘創業(ye) 創新創意園是一棟三層小樓,這些天,位於(yu) 二三層的培訓場地很是熱鬧。不少婦女在女手工帶頭人的指導下,或鉤花、或刺繡、或打毛線,一片熱火朝天。飛針走線之間,一幅幅精美的手工作品逐漸在她們(men) 靈巧的雙手中呈現。
創業(ye) 創新創意園的一樓是手工作品展區,草原吉祥娃、手工鉤織草原動物、絨毛玩具、手工編織掃帚、皮雕皮畫、蒙古刺繡、書(shu) 法等300餘(yu) 件作品陳列於(yu) 此。它們(men) 將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審美相結合,而且有一個(ge) 共同的身份:通遼巧娘製造。
圖為(wei) 通遼巧娘巧手刺繡的手工藝品。 烏(wu) 瑤 攝
通遼巧娘在當地很出名。它是由當地婦聯打造的,為(wei) 女手藝人、女性創業(ye) 者及廣大手工愛好者提供網絡學習(xi) 、營銷培訓、政策支持、產(chan) 品更新及宣傳(chuan) 推廣、民族文化傳(chuan) 播等服務項目的互動式線上線下服務平台。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發展至今,通遼巧娘已逐漸成為(wei) 一座新時代女性手工藝者的“訓練營”。它專(zhuan) 門開設了“走下去”工程,帶領巧娘深入基層開展手工藝培訓,讓基層的廣大婦女掌握一技之長,通過巧手脫貧致富。
圖為(wei) 展示在通遼巧娘創業(ye) 創新創意園1樓的手工藝品。 烏(wu) 瑤 攝
不僅(jin) 如此,當地還開設了“通遼巧娘”微信平台,開辟“通遼巧娘”空中課堂,開展了上百期手工藝、家政、電商等實用技能培訓教育。如今,上萬(wan) 名婦女通過巧手脫貧增收,她們(men) 多數為(wei) 城鎮無業(ye) 、失業(ye) 、就業(ye) 困難或農(nong) 牧區貧困、殘疾、無勞動力的婦女。
“我以前對刺繡知識一竅不通,經過培訓我現在能獨立完成刺繡作品。我們(men) 用的刺繡材料和工具都是老師免費給的,隻要按照要求做就行。”田哈申告訴記者。“以前為(wei) 了照顧讀初中的兒(er) 子,平時隻能在家附近打一些零工貼補家用。現在平均下來每個(ge) 月能賺1000多元,足夠兒(er) 子的生活費了。”
圖為(wei) 代玉梅正跟著姐妹們(men) 一起工作。 烏(wu) 瑤 攝
刺繡帶給田哈申的不僅(jin) 僅(jin) 是經濟收益,還有滿滿地成就感。“剛學會(hui) 刺繡的時候,我在兒(er) 子的書(shu) 包上繡了一隻蜻蜓,兒(er) 子特別喜歡,還驕傲地跟同學說這是媽媽繡的。”
通遼巧娘也培育出了一批女性手工藝帶頭人,她們(men) 有思想、有技術、有能力、也有一顆熱心腸。據統計,目前平台上已有女手藝人234人,非遺傳(chuan) 承人144人。在她們(men) 的帶動、幫助和指導下,不少居家婦女都實現了靈活就業(ye) ,用親(qin) 手製作的手工藝品來補貼家用。
圖為(wei) 通遼巧娘正在製作蒙繡手工藝品。 烏(wu) 瑤 攝
“我年輕的時候自學過一些鉤織技術,但是隻會(hui) 平常的鉤織手法,鉤出的作品不好看。兩(liang) 年前有老師來村裏免費教授手工鉤織我就報名了,經過老師的指導,我現在能鉤織出玩偶、拖鞋、各式花朵等很多種作品。”木裏圖鎮西花燈嘎查村民代玉梅如今也是通遼巧娘團隊中的一員,她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展示她的作品。
“我家裏是種地的,還供著兩(liang) 個(ge) 大學生。這裏給我帶來了一筆額外的收入,讓我收獲了一項獨特的技能,也認識了很多同樣境遇的姐妹們(men) 。大家互相學習(xi) 、互相交流,很開心。”提及生活中的變化代玉梅很是興(xing) 奮。
田斯琴高娃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科爾沁服飾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始終致力於(yu) 將文化傳(chuan) 承與(yu) 脫貧致富結合,3000多位草原姐妹因為(wei) 她愛上了蒙繡。這些年,她教授婦女們(men) 蒙繡技藝,回收她們(men) 的作品。2018年,田斯琴高娃創辦了科爾沁民族服飾研究所,2020年創辦培訓學校。
“我自己有一個(ge) 製作蒙古袍的工廠,南方沿海城市,日本、韓國等國的人都很喜歡我們(men) 的產(chan) 品。不少姐妹們(men) 在我那裏工作,她們(men) 製作蒙古袍、縫製袍子上的刺繡。”田斯琴高娃告訴記者,精美的蒙繡作品為(wei) 蒙古袍增色不少。“像這樣有大片蒙古刺繡的純手工製作的蒙古袍價(jia) 格都很高,有的能賣到好幾萬(w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發布脫貧攻堅“大數據” 貧困發生率降至“零”
在教育扶貧領域,完成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依托全市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開展同頻互動課堂、智慧課堂,實現了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詳細] -
內蒙古謀劃沙產業:一道綠屏障 百萬金飯碗
從東到西,內蒙古分布著草原、森林、濕地,是我國北方麵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詳細] -
專家學者為內蒙古牧區“鄉村振興”找出路
內蒙古社科院黨委書記劉少坤說,內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肅被譽為“中國五大牧區”,多分布在祖國邊疆,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