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文化扶貧在行動:陝西篇】三種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袁家村帶貧困戶共同富裕

鄭皓月 發布時間:2020-10-26 13:34:00來源: 央廣網

  地處禮泉縣煙霞鎮以北的袁家村,是個(ge) 隻有62戶286人的小村子。曆史上,袁家村是個(ge) “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幹活選不出頭”的“爛杆村”。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袁家村通過平整土地、打井造渠解決(jue) 了村民的溫飽問題;八十年代,袁家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ye) ,一躍成為(wei) 陝西著名的“小康村”;九十年代後期,村上發展外向型經濟體(ti) 係為(wei) 集體(ti) 致富、村民增收作出了貢獻。

  “現在的袁家村,沒有貧困戶。通過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帶動周邊200戶貧困戶600多人在袁家村實現了從(cong) 脫貧到增收再到致富。”袁家村村委會(hui) 主任王創戰向記者介紹袁家村的扶貧方法,有三種模式。

  首先從(cong) 實際出發,袁家村專(zhuan) 門成立了陝西禮泉關(guan) 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目前與(yu) 陝西信合、郵政儲(chu) 蓄銀行對接,對有意願及誠信正常的周邊100戶貧困群眾(zhong) 進行扶貧貸款,將貸款以股份的形式在袁家村股份合作公司入股,進行保底分紅。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創業(ye) 平台扶貧。在袁家村一些主要的街道提供將近100個(ge) 攤位。“貧困戶種的蘋果、家裏養(yang) 的雞下的蛋都可以在袁家村提供的平台上進行銷售。”袁家村村委會(hui) 主任王創戰說。東(dong) 周村人周秀玲在袁家村的辣子坊就業(ye) ,給自家帶來了不少收益,“我老漢也在袁家村的攤位上賣水果,一個(ge) 月能收入一兩(liang) 千元,不僅(jin) 是我們(men) 村,周邊很多村的人都來袁家村打工。”

  民間藝人李陽陽是安莊村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了袁家村開起了銅鋪。從(cong) 剛開始的沒有銷路到如今銷量越來越好,李陽陽回憶,之前袁家村每個(ge) 月給了補貼,這樣堅持了一兩(liang) 年,後來銷路才慢慢打開了。

  除此之外,貧困戶還可以到袁家村的商戶進行就業(ye) ,讓貧困戶有合適的崗位,有固定收入,實現穩步脫貧。煙霞鎮西屯村的高勉良妻子患有小兒(er) 麻痹,沒辦法幹重活,袁家村為(wei) 高勉良提供了工作崗位。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蓋了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經過十年的發展,袁家村已經成為(wei) 國家4A級旅遊景區。目前年旅遊接待量600萬(wan) 人次,旅遊年綜合收入10億(yi) 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十萬(wan) 元以上,吸納三千多人就業(ye) ,帶動周邊萬(wan) 餘(yu) 農(nong) 民實現增收。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