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廈門理工學院:打造“泛文化產業”幫扶貧困地區奔小康

馬躍華 發布時間:2020-11-05 15:01:00來源: 光明日報

  崗頭村位於(yu) 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偏遠地帶,曾經是中央蘇區革命臨(lin) 時辦公點,留存多處革命遺跡。日前,廈門理工設計藝術學院王瑤老師帶領學生開始推進《“設計下鄉(xiang) ”助推中央蘇區脫貧致富研究——以龍岩市連城縣崗頭村為(wei) 例》的項目。本項目分別從(cong) 資源與(yu) 空間調研、痛點分析、客群分析與(yu) 定位、紅色文旅設計規劃、民宿設計、視頻宣傳(chuan) 片、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直播與(yu) 電商平台、VR/AR虛擬展示等方麵入手,拓展新形態的設計下鄉(xiang) 助推中央蘇區脫貧致富研究。

  長期以來,廈門理工學院利用自身學科專(zhuan) 業(ye) 、人才、科技等智力優(you) 勢,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增智。自2015年起製定並實施《服務閩西南產(chan) 業(ye) 發展行動綱要》以來,廈門理工學院組織師生團隊深入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岩城鄉(xiang) ,開展農(nong) 村扶貧工作,努力實現對貧困地區從(cong) “輸血”扶貧到“造血”脫貧奔小康的轉變。

  打造在地“泛文化產(chan) 業(ye) ”

  福建最南端的詔安縣,毗鄰廣東(dong) 潮州、汕頭,經濟不發達,廈門理工學院發揮數字創意與(yu) 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在詔安縣設立了“廈門理工學院文化傳(chuan) 播實踐基地”,每學期組織師生前往當地舉(ju) 辦主題文化活動,挖掘和傳(chuan) 播具有詔安縣特色的文化內(nei) 涵。

  在開展農(nong) 村扶貧工作中,學校注重深入挖掘貧困地區鄉(xiang) 村的特色旅遊資源、獨有生態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傳(chuan) 統工藝資源等,著力打造在地“泛文化產(chan) 業(ye) ”,形成了包括閩台文化資源調研與(yu) 產(chan) 業(ye) 化研究、文化旅遊事業(ye) 及發展規劃谘詢、文化旅遊事業(ye) 及產(chan) 業(ye) 項目方案設計和文化旅遊事業(ye) 及產(chan) 業(ye) 項目實施指導等完整的文化創新服務鏈。

  貴州威寧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課題組緊緊圍繞貴州“全力打造山地民族特色體(ti) 育大省、強省”目標,有效整合威寧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體(ti) 育資源,編製《威寧國家體(ti) 育產(chan) 業(ye) 基地概念性規劃及重點項目策劃》,打造了集競技訓練保障、民族文化遺存保護與(yu) 展示、體(ti) 育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閑康養(yang) 於(yu) 一體(ti) 的多功能高原體(ti) 育產(chan) 業(ye) 集聚區。

  推動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振興(xing)

  南平市建陽區的水吉鎮,曆史悠久,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古鎮。為(wei) 了挖掘曆史資源,振興(xing) 鄉(xiang) 村經濟,2019年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旅遊學院院長羅昌智教授團隊6下水吉鎮,深度調研,為(wei) 水吉鎮編製《建陽區水吉鎮建盞文化小鎮修建性規劃》,重點解決(jue) “建盞文化小鎮”功能定位、業(ye) 態布局、產(chan) 品體(ti) 係構建以及空間實現問題。“建盞小鎮”項目預計建成後年產(chan) 值達2.3億(yi) 元,年稅收收入6000萬(wan) 元,新集聚企業(ye) 800家,人才5000人,新增就業(ye) 崗位8000個(ge) 。

  福建省地域建築文化極其多元,傳(chuan) 統村落眾(zhong) 多,曆史文化積澱深厚,是貧困鄉(xiang) 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2014年以來,廈門理工學院城鄉(xiang) 風貌保護與(yu) 發展研究中心黃莊巍、劉靜、高燕、吳揚等教師及建築係師生踏足全省9個(ge) 地市城鄉(xiang) ,80多個(ge) 區縣,600多個(ge) 鄉(xiang) 鎮,3000多個(ge) 村莊,為(wei) 900多個(ge) 村莊提供了直接鄉(xiang) 村建設指導,普查了3萬(wan) 棟曆史建築。2018年,師生們(men) 在大量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編寫(xie) 出版了廈門市鄉(xiang) 村建設技術規範《廈門市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圖則》,圖則立足於(yu) “做一本鄉(xiang) 村看得懂的公益性技術文件”,將高深的技術語匯以圖文並茂的方式生動展現,匯集了大量鄉(xiang) 土優(you) 秀做法,讓鄉(xiang) 村建設者可直接借鑒參照施工。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

  福建泰寧縣梅口鄉(xiang) 水際村曾經是福建省省級貧困村,早在2017年3月,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魏成元教授團隊就與(yu) 泰寧縣梅口鄉(xiang) 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智力支持、助推鄉(xiang) 村旅遊發展,水際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泰寧“首富村”、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2019年梅口鄉(xiang) 水際村入選了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廈門理工學院還以“扶人扶智扶精神、脫貧脫困脫俗氣”為(wei) 工作理念,將精準扶貧與(yu) 師生黨(dang) 建、課程計劃、科研課題、社會(hui) 服務、文化傳(chuan) 承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推動創新創業(ye) 教育與(yu) 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師生項目團隊深入福建老區蘇區,在助力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共同打造了一堂有溫度、有情懷的國情思政課。

  龍海市東(dong) 園鎮埭美村位於(yu) 九龍江支流南溪河畔,村內(nei) 水係發達,河網縱橫,被譽為(wei) “閩南周莊”。2017年5月,作為(wei) 文旅學院教工第三支部書(shu) 記,吳應其積極組織支部黨(dang) 員開展“立項活動”,將個(ge) 人長期對埭美村的無償(chang) 援助行為(wei) 擴大為(wei) 支部的“立項活動”。吳應其多次組織支部黨(dang) 員及本院學生前往埭美古村考察調研,搜集埭美生活博物館展覽資料,走訪古村耆老,探查古村文化遺產(chan) 資源,在反複調研的基礎上, 2018年3月,經過多方共同努力,依托修葺一新的埭美陳氏前祠堂而建的“宗族祭祀”專(zhuan) 題館對外開放,該館充分展示了埭美古村濃厚的孝道文化,獲得了村民及遊客的一致好評。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