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瑪國吉:見證西藏電力裏程碑式的時刻
近年來,西藏電網步入了曆史上發展最快、投入最大、成效最明顯的新時期,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主電網持續實現升級換代,供電服務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供電範圍不斷向更加艱苦偏遠地區延伸,為(wei) 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推動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電力支撐。次吉美朵 記者 譚瑞華
“我常常為(wei) 自己是一名電力工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二十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曆中,總有一個(ge) 溫暖的畫麵在我的眼前和腦海不斷重複。”米瑪國吉說。
米瑪國吉是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人,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從(cong) 事過輸變電運行、農(nong) 網配網建設與(yu) 運維等工作,參加過西藏二、三期農(nong) 網,戶戶通電,新一輪農(nong) 網改造升級,“三區三州”農(nong) 網改造升級和邊防部隊通大網電等工程建設任務,也參與(yu) 承擔過2011年亞(ya) 東(dong) 地震、2015年“4·25”尼泊爾地震等多次應急搶險和重大保電任務。
據米瑪國吉回憶,記得小的時候,村裏的人打水洗衣要跑到河邊,做飯取暖要靠燒牛糞和生柴,夜晚照明用的是蠟燭或者煤油燈。即便是在江孜縣城裏,用電都沒法保障,一到夜晚,燈光寥寥無幾,到處是黑壓壓的一片。所以,那時候關(guan) 於(yu) 用電的記憶一直是比較模糊的。
1996年,米瑪國吉在江孜縣供電所線路班參加工作,正式開始了與(yu) 電結緣的日子。在全區二、三期農(nong) 村電網建設的浪潮中,他跟著供電所的老師傅們(men) ,經常翻過高山、走過原野,從(cong) 基礎施工到架線作業(ye) ,一連幾個(ge) 月吃住都在工地上,人變得又瘦又黑,當時家人都差點沒認出他……那時,他第一次體(ti) 會(hui) 到了高原電力工人的艱辛與(yu) 付出。
“在多年的農(nong) 網建設中,我日益感到作為(wei) 一名電力工人肩負的光榮使命與(yu) 神聖職責。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0年5月30日,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紮果村戶戶通電工程竣工投運,就在通電合閘的一瞬間,紮果村的男女老少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與(yu) 激動,爭(zheng) 先恐後地為(wei) 我和工友們(men) 獻上潔白的哈達。那天,鄉(xiang) 親(qin) 們(men) 和我們(men) 圍站在嶄新的變壓器旁,一連幾個(ge) 小時,又是唱歌、又是鍋莊,大家久久不肯散去。”米瑪國吉說。
近年來,國網西藏電力在全麵完成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暨農(nong) 網改造升級建設基礎上,先後投資約224億(yi) 元,推進實施了西藏新一輪農(nong) 網改造升級“兩(liang) 年攻堅戰”(2016年—2017年)工程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工程,累計惠及近230萬(wan) 人口,推動全區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實現了從(cong) “用上電”到“用好電”的巨大轉變。截至目前,西藏主電網已覆蓋全區74個(ge) 縣(區)和主要鄉(xiang) 鎮,供電人口近345萬(wan) 。
如今,茫茫雪域高原,一盞盞昏暗的油燈換成了明亮的電燈,一個(ge) 個(ge) 貧困縣鄉(xiang) 改變了落後麵貌,一個(ge) 個(ge) 幸福的笑臉燦爛綻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多吉次仁:“我要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下,如今,拉薩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逆流”下鄉,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帶來新希望、注入新活力。[詳細] -
一起走進林堆新村 易地搬遷挪窮窩 造福百姓新生活
初春的拉薩,一片生機勃勃,位於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的林堆新村,更是如春日嫩芽般處處展露著新希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