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扶危濟困暖人心—— 一麵錦旗背後的暖心故事

發布時間:2022-06-09 10:36:00來源: 西藏日報

  2021年5月,西藏山南加查縣冷達鄉(xiang) 共康村仁增和妻子倉(cang) 決(jue) 有了第二個(ge) 小孩。為(wei) 了帶小孩,他們(men) 商量後將開了近三年的茶館關(guan) 閉,倉(cang) 決(jue) 成了全職主婦。為(wei) 了就近照顧家庭,仁增沒有選擇外出打工,而是依靠電焊技術在村裏做些零散活。

  仁增見村裏的大棚一直閑置,有了承包想法。說幹就幹,仁增主動找到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說了自己的想法。很快,仁增和村裏簽訂了租賃合同,為(wei) 期三年。

  租了溫室大棚後,仁增做了長遠打算,細心查看大棚需要修繕的地方,首先對大棚的水電等進行維修,沒想到的是被溫室裏的技術活難住了。

  由於(yu) 自己不懂技術,也沒有大棚管理經驗,仁增從(cong) 育苗、施肥,甚至新鮮蔬菜銷售上都遇到了不少困難。

  有誌者事竟成。“在最困難的時候,我想到了縣裏種植大棚蔬菜的雲(yun) 南人,在他的細心教授下,解決(jue) 了我遇到的各種難題,也增強了我種好大棚蔬菜的信心,每回遇到問題,就去找他請教學習(xi) 。”仁增說。

  倉(cang) 決(jue) 告訴記者:“那段時間,經常一整天都看不到他,不是在別人的蔬菜大棚裏學習(xi) ,就是在自家的大棚裏摸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xi) 和試驗,仁增種植的上海青、朗縣青椒,以及萵筍、白蘿卜等蔬菜長勢喜人。

  “他們(men) 的蔬菜新鮮,味道很好,沒有打農(nong) 藥,價(jia) 格也便宜。”仁增種植的蔬菜深受當地群眾(zhong) 喜愛,甚至有人專(zhuan) 門開車過來買(mai) 菜。很快,第一批蔬菜就被銷售一空,盈利2萬(wan) 元。

  仁增的大棚搞得紅紅火火,甚至出現人手緊缺狀況。他第一時間想到了鄉(xiang) 親(qin) ,召集村裏有意願的群眾(zhong) ,給他們(men) 提供就近增收的機會(hui) 。

  “仁增承租的大棚有效帶動了群眾(zhong) 增收,去年為(wei) 務工群眾(zhong) 發放工資4萬(wan) 元。”共康村黨(dang) 支部第一書(shu) 記平措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仁增說:“我們(men) 以前住在洛林鄉(xiang) 日崗布村,搬過來以後,生活好多了。國家給我們(men) 蓋這麽(me) 好的房子,如果是自己蓋,肯定要花很多錢,真的感謝黨(dang) ,我也希望盡我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仁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今年藏曆新年前,仁增拿出種植蔬菜賺來的錢,給村裏沒有勞動力、生活困難的群眾(zhong) 購買(mai) 了十張雙人床和床墊及床上四件套。

  今年90多歲的格桑達瓦老人收到床後,雙手緊緊握住仁增的手,嘴裏不停地說:“突吉切!突吉切!”

  “老人家裏困難,還有一個(ge) 身患殘疾的兒(er) 子,能幫一點是一點。去年雨季的時候,老人燒火的鐵皮棚子破了,沒辦法生火做飯。我們(men) 知道後,立即幫他們(men) 修理了鐵皮棚。”倉(cang) 決(jue) 說。

  格桑措姆的小孩急需用錢做手術,找到了仁增。“原本抱著試試的心態找他家借5000元,沒想到他們(men) 第二天就送來5000元,說小孩看病要緊,大家一起想辦法。”格桑措姆眼含熱淚地說。

  仁增的暖心舉(ju) 動感動了村民,他們(men) 自發給仁增送去錦旗。“情係百姓解民憂 真誠幫扶暖人心”,道出了人們(men) 對仁增夫妻的感激之情。

  “我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在黨(dang) 和政府以及大家的幫助扶持下,我才過上好生活。現在條件好了,我要知恩圖報,盡我所能幫助大家。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以後也會(hui) 這樣做。”收到錦旗後,仁增如是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