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現代農業有“路” 群眾增收有“方”

發布時間:2023-07-04 09:36:00來源: 西藏日報

  走進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xiang) 朗多銀豐(feng) 生態農(nong) 場,一排排整齊的現代化、標準化蔬菜大棚映入眼簾。走進大棚內(nei) ,紫紅的茄子、紅彤彤的西紅柿等掛在枝頭,幾個(ge) 工人正在為(wei) 新一批的辣椒幼苗打杈,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年來,米林縣羌納鄉(xiang) 以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為(wei) 目標,重點發展綠色果蔬、生態養(yang) 殖、鄉(xiang) 村旅遊等產(chan) 業(ye) 帶,讓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交叉融合發展,帶領群眾(zhong) 搭上了產(chan) 業(ye) 發展的“快車”。其中,朗多銀豐(feng) 生態農(nong) 場為(wei) 羌納鄉(xiang)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和帶動群眾(zhong) 持續增收方麵闖出了新路子。

  “我們(men) 致力於(yu) 打造一個(ge) 現代化的科技、生態農(nong) 場,有自動式開窗器、遮陽、保暖、通風、水肥一體(ti) 化係統,還有比較先進的溫濕傳(chuan) 感器、光照傳(chuan) 感器、二氧化碳傳(chuan) 感器、Ph值測試傳(chuan) 感器等。”朗多銀豐(feng) 生態農(nong) 場生產(chan) 負責人王飛說。

  該農(nong) 場是2016年西藏自治區“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實施後進駐羌納鄉(xiang) 的,采用“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目前農(nong) 場已經建成2200畝(mu) 的自動化滴灌噴灌係統,種植有西紅柿、青椒、茄子等20多個(ge) 蔬菜品種,年供應量可達1000噸。

  紮西格列是西嘎門巴村的村民,目前,已經利用自家的農(nong) 閑時間連續在基地務工4年了,平均每年務工收入達到2萬(wan) 多元。

  “今年讓我在這裏翻地,1畝(mu) 地80元工錢,總共有300多畝(mu) 。除了在室外翻地,有時也會(hui) 去大棚裏麵翻地,清理雜草。一年裏我基本都在這裏打工。”紮西格列說。

  村裏除了像紮西格列這樣在農(nong) 場務工的人,還有很多通過流轉土地增加收入的當地群眾(zhong) ,大家不僅(jin) 盤活了閑置土地還解決(jue) 了剩餘(yu) 勞動力。2022年,僅(jin) 西嘎門巴村土地流轉資金和群眾(zhong) 務工收入就達110餘(yu) 萬(wan) 元。

  除西嘎門巴村,毗鄰米林機場、219國道穿村而過的羌納鄉(xiang) 巴嘎村,依山傍水,也有著十分便利的種植養(yang) 殖條件。今年年初,西藏尼曲生態漁業(ye) 有限公司落戶巴嘎村。

  西藏尼曲生態漁業(ye) 有限公司建設過程中積極吸納了本地村民參與(yu) 建設。“在基地建設過程中,用了我們(men) 村子裏的大卡車和挖掘機。我的挖掘機在那邊幹了兩(liang) 天,一天是1000多元,總共拿到手2000多元。”米林縣巴嘎村村民珠魯開心地說。

  在巴嘎村綿羊養(yang) 殖基地裏,隨著養(yang) 殖員拉開大門,400餘(yu) 隻高原綿羊衝(chong) 出羊圈。

  米林縣巴嘎村村務監督委員丹增旺姆介紹,我們(men) 的養(yang) 羊項目是2016年的扶貧項目。當時,政府給我們(men) 買(mai) 了200隻羊,截至目前,發展到了400多隻,每年賣出的有50隻左右,一般一隻賣1000元左右,村集體(ti) 一年有5萬(wan) 多元的收入。

  巴嘎村2022年經濟總收入1400餘(yu) 萬(wan) 元,人均純收入超過3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100萬(wan) 元。未來,巴嘎村在穩步發展種植養(yang) 殖業(ye) 的同時,將借助地理優(you) 勢和優(you) 美的自然環境著力開發旅遊業(ye)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道路上越走越好。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