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西藏勒鄉:“好地方”開出“幸福花”

發布時間:2023-07-05 15:36:00來源: 新華社

  西藏自治區山南錯那市勒門巴民族鄉(xiang) 位於(yu)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娘江曲似一條潔白的哈達穿鄉(xiang) 而過,兩(liang) 岸鳥語花香。

  “勒”,藏語意為(wei) “好的”,人們(men) 常稱勒鄉(xiang) 為(wei) “好地方”。勤勞勇敢的門巴族世代生活在這片氣候濕潤、風景優(you) 美的土地上。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房屋前,門巴族同胞們(men) 正在表演“山南門巴戲”,他們(men) 載歌載舞、歡聲笑語。門巴文化獨具特色,山南門巴戲距今已有200餘(yu) 年曆史,劇情豐(feng) 富、有聲有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然而,20世紀90年代,演員流失、經費不足等問題,一度使山南門巴戲麵臨(lin) 失傳(chuan) 危機。2006年左右,政府加大了對山南門巴戲的保護力度,不斷發掘山南門巴戲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積極動員村民們(men) 學習(xi) 和傳(chuan) 承。與(yu) 此同時,山南門巴戲傳(chuan) 承人也在努力爭(zheng) 取外部資金,給參與(yu) 學戲而耽誤農(nong) 事的村民發放一些誤工費。此後,主動學習(xi) 山南門巴戲的村民越來越多。


在勒門巴民族鄉(xiang) ,村民們(men) 正在表演山南門巴戲(2020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發(次仁龍布 攝)

  現在,鄉(xiang) 裏已成立了一支10餘(yu) 人的演出隊伍,經常進行表演,豐(feng) 富當地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表演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前來觀看,門巴文化展現在更多人的麵前,還帶動村民致富,也讓這項寶貴的非遺技藝傳(chuan) 承下去。

  “勒鄉(xiang) 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you) 勢、地理優(you) 勢,適宜發展茶葉種植產(chan) 業(ye) 。”山南市勒門巴民族鄉(xiang) 鄉(xiang) 長拉巴卓瑪說,勒鄉(xiang) 茶葉品質好、味道香。

  早在20世紀70年代,勒鄉(xiang) 就開始嚐試種植茶葉。然而,經營分散、管理不善成為(wei) 勒鄉(xiang) 發展茶產(chan) 業(ye) 的“攔路虎”。鄉(xiang) 幹部們(men) 意識到,隻有把群眾(zhong) 的力量集中起來,才可能實現突破。他們(men) 挨家挨戶做工作,鼓勵大家增強信心,同時帶領群眾(zhong) 改進種植技術、購買(mai) 先進設備,使勒鄉(xiang) 茶葉種植產(chan) 業(ye) 步入正軌。


這是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023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如今,茶葉成為(wei) 勒鄉(xiang) 群眾(zhong) 口中的“金葉子”。勒鄉(xiang) 於(yu) 2011年成立茶葉協會(hui) ,2013年成立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022年,合作社幹茶總產(chan) 量達1.8萬(wan) 多斤,總收入500多萬(wan) 元,提供就業(ye) 崗位近百個(ge) 。

  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格桑旦增說,這條路走對了。下一步,將擴大合作社規模,進一步提升茶葉質量,同時加強對外推介。

  在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的一處茶田,格桑旦增和女兒(er) 次仁旺姆正在查看茶葉生長情況(2023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如今,在勒鄉(xiang) ,不少人家開起了民宿。靈芝、天麻等林下種植產(chan) 品進一步拓展了群眾(zhong) 的致富渠道,瀑布、碉樓等景點遊人不斷。“我們(men) 將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突出民族特色,讓勒鄉(xiang) 成為(wei) 更加美麗(li) 的幸福家園。”鄉(xiang) 長拉巴卓瑪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