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鄉村振興

西藏阿裏:高原製鹽人的生活有了新滋味

發布時間:2023-11-17 08:44:00來源: 新華社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革吉縣鹽湖鄉(xiang) ,有一個(ge) 鹽礦資源十分豐(feng) 富的鹽湖。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men) 就開始對其進行開采,隨後把鹽運到外地,換回糌粑、布匹、磚茶等日常生活用品。

  過去,人們(men) 隻能用羊馱鹽,每次趕路需要花上幾十天的時間,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慢慢地,勤勞勇敢的製鹽人走出了一條“鹽羊古道”。2018年,這一羊背馱鹽的習(xi) 俗被收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中。


鹽湖鄉(xiang) 鹽湖俯瞰圖(無人機照片)。(旦增努布 攝)

  77歲的鹽湖鄉(xiang) 羌麥村村民布瑪爾從(cong) 18歲起就跟隨父輩從(cong) 事采鹽工作。憶起過往,他說:“當年用羊馱鹽外出交易,總是膽戰心驚。如遇暴雨等極端天氣,食鹽融化,好幾百公裏的路就白跑了。”

  據布瑪爾介紹,鹽湖鄉(xiang) 製鹽有古老的傳(chuan) 統。擇鹽田、碎鹽塊、唱“鹽歌”……每一個(ge) 步驟都不能少,每一個(ge) 步驟都飽含著人們(men) 對鹽湖深厚的感情。去年,布瑪爾將當地農(nong) 牧民自古以來製鹽時所唱的“鹽歌”進行回憶、收集,在村民的幫助下記錄成冊(ce) 。“采鹽,是一次和大自然的交流,也是一次文化的洗禮。”布瑪爾眼神堅定。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條件改善,布瑪爾過往的憂慮一去不複返。當地開展專(zhuan) 業(ye) 技術培訓,注重提升品牌影響力,先後投入800多萬(wan) 元打造鹽巴粗加工廠,加工廠占地麵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現代化生產(chan) 設備齊全。如今,用羊馱鹽的運鹽方式早已成為(wei) 曆史,運鹽工具也全部換成了卡車。

  記者走進生產(chan) 車間,25歲的德吉卓瑪正在忙著整理鹽巴。她說:“我在這裏已經工作兩(liang) 年多,收入還不錯,可以學到很多東(dong) 西。”德吉卓瑪告訴記者,鹽巴粗加工廠為(wei) 村民們(men) 提供了一條增收渠道,大家都願意來這裏工作。

  在成品展示區,售貨員嘎爾正在向遊客們(men) 介紹:“我們(men) 生產(chan) 的鹽有很多優(you) 點。”在他身後,包裝精美的產(chan) 品吸引了眾(zhong) 人的目光。

  布瑪爾看到現在的製鹽場景,十分欣慰:“最開始時,製鹽要起早貪黑,耗費大量人力。現在操作機器就能完成工作,多麽(me) 幸福!”

  融雪鹽、保健鹽、禮品鹽……鹽湖鄉(xiang) 對於(yu) 製鹽產(chan) 業(ye) 的發展,又有新的謀劃。“我們(men) 按照市場需求升級現有產(chan) 品,進一步規範生產(chan) 、經營等各環節,充分利用‘鹽羊古道’獨有的曆史文化和鹽湖鄉(xiang) 境內(nei) 的岩畫、古遺址等資源稟賦,爭(zheng) 取讓農(nong) 牧民享受到更多的發展紅利。”鹽湖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貢覺次仁說。

  “鹽湖是一個(ge) 寶庫,為(wei) 我們(men) 帶來新生活,但我們(men) 必須用能幹的雙手來獲得……”源遠流長的“鹽歌”響起,鹽湖鄉(xiang) 的村民們(men) 又開始了辛勤的勞作。(記者劉文博)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